摘 要:晏陽初是杰出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改造運動的奠基人,他認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問題。為了對“愚、貧、弱、私”的中國農民進行再造,進而完成民族再造,徹底解決鄉村危機,晏陽初提出了以“平民化”、“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為主要內容的平民教育思想,并將其付諸實踐。教育功能視野下探析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盡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對今天我們提高勞動者素質、解決“三農問題”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教育功能視野
教育的功能是多重的,是教育活動和系統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文章致力于在教育功能視野下深刻探析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理論和實踐,這不僅可以為我們當今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經驗和教訓,也對推進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現實意義。
一、平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背景
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有著復雜的背景,其中包括晏陽初的成長環境背景,也包括民國初期復雜的社會背景,是應時代之需要,順世界之潮流的偉大思想和偉大運動。
(一)個人成長環境背景的基奠
晏陽初出生于中國傳統的書香世家,深受儒家“以民為本”、“經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作為近代知識分子,他又受到梁啟超“新民說”的影響,關注中下層平民,希望能夠“救國救民”,后又留學國外,受到西方實驗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影響,回國后,為改善普通民眾“愚、貧、弱、私”四大病癥,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識字運動和掃盲運動,雖然“教育農民認識文字取得求知工具而不能使他們有用這套工具的機會,對于農民是沒有直接效用的”。這些都為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撐。
(二)民國初期復雜的社會背景
民國初期是中國大變革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雖然中國共產黨發動土地革命使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動搖,給農村農民帶來了希望,但是復雜的社會現實仍然不容樂觀: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地主買辦階級無情地剝削壓榨,農民手中的土地日益減少,但苛捐雜稅與日俱增,高利貸盤剝異常盛行,各種天災頻發使得鄉村經濟瀕臨破產的邊緣,鄉村生活秩序更加紊亂,農民生活雪上加霜,日益貧困化。晏陽初認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問題,其最主要在于民眾的“愚、窮、弱、私”,因此,可以通過平民教育實現“民族再造”目的,平民教育理論與實踐便應運而生了。
二、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晏陽初對平民教育有明確的認識。他認為平民教育應是“新民教育”,“整個人的教育”,“平等人的教育”,擔負著“改造民族的整個的生活”的任務;它還是“最基本的不可少的救亡圖存的教育”。因此,平民教育的主要內容為:(1)教育的對象應平民化。晏陽初認為全體民眾“不分男女、老少,富貴、貧賤,都有領受平民教育的必要,都應機會均等地享受全民教育”。他提出了“全民教育或民眾教育”、“老百姓教育”、“苦力教育”等詞語。(2)教育要符合本國國情和民眾需要。晏陽初通過調查發現農民問題的關鍵是存在“愚、窮、弱、私”四大病癥。對此,他要求平民教育運動以民眾生活狀況和需要為基礎,有計劃地首先推行“識字教育”,即對不識字的平民進行識字教育,對已經識字的推行“四大教育”,即針對愚昧推行文藝教育,針對貧窮推行生計教育,針對虛弱推行衛生教育,針對自私推行公民教育。(3)教育要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晏陽初認為平民教育應該“以學校式教育青年,并兼顧教育兒童的工作,同時實施社會式及家庭式教育,使整個社會形成教育環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
三、功能視野下探析平民教育理論與實踐
教育的功能分為個體發展功能和社會發展功能。教育功能視野下探析平民教育理論與實踐就是探析平民教育理論與實踐對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一)個體發展功能與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由活動的內部特征所決定,發生于活動內部,也是其本體功能。
晏陽初倡導教育機會平等無疑對個體潛能的挖掘是有益的,三大教育方式相結合,使每個部分都參與其中并發揮作用,不僅擴大了教育的范圍和作用,而且方式多樣,易于接受,增強了有效性。“識字教育”和“四大教育”的推進,一定程度上使個體減少愚昧、貧窮、虛弱和自私的弊病。文藝教育一定程度上不僅使部分個體掌握更多的文字,也能培養其鑒賞能力,豐富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告別愚昧無知。通過生計教育對個體進行職業教育和專門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個體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的勞動技能,使一些農民的勞動素質和勞動生產力得到提升,生活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通過衛生教育推行衛生公共保健等,有利于增強個體體質、體能。通過公民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塑新民”的作用,喚醒個體的公民意識,提高公民素養減少自私。
但是,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作用又是有限的,他所謂的機會平等也是小范圍的,而且在當時難以實現。因此,平民教育并不是也并不能對每個個體發展起到作用。一方面,只是從整個群體所存在的弊病去尋找解決的方法,沒有關注到個體發展的獨特性,個體也只是被動甚至被迫地接受“改造”,無法激起民眾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熱情。另一方面,人是復雜的,人的發展是全面的,需求是多樣的,平民教育重在改良,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民眾的意識,也沒有解決當時中下層民眾最迫切的需求土地即生存問題,“四大教育”也只是針對部分方面進行的。
(二)社會發展功能與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是通過對人的培養而產生的,主要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
政治方面,平民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部分人的公民意識,對其公民素養的培育起到了積極作用,促進了合格公民的培養和政治的發展。但是,平民教育重德輕法,無論是公民意識的啟發或者公民素養的培育都是表面的、淺層次的,民眾的政治意識、法律意識依舊淡薄;把鄉村居民混淆于農民,無法反映農村固有的社會階級關系,這種簡單的“改良”和“再造”忽視了問題的關鍵即社會性質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變,甚至麻痹了廣大農民的革命斗志。
經濟方面,通過平民教育對民眾“愚、窮、弱、私”四大弊病針對性的醫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眾的整體素質,對勞動力的質量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只著重從文化角度來分析和解決鄉村危機的“病根”,而沒有解決民眾最根本、最緊迫的需求,沒有改變當時的社會性質和政治經濟制度,甚至所實施的方案與當時的政治經濟不相適應,在這基礎上的一切“改良”都是乏力的,仍然無法使民眾擺脫貧困和危機。
文化和科技方面,平民教育理論與實踐推行“識字教育”和“四大教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啟民智”的作用,減少了文盲,使民眾在“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團結力”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潛移默化,提高了民眾的農業技術和文化素養,使社會呈現出學習和文化氛圍,促進了科學和文明的發展。但是,只著重文化層面的改良,沒有與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變革”相結合,民眾也只是被動甚至被迫地接受,無法激起民眾的主動性、參與度,只限于某些方面培養,如只重視農業技術而不是多范圍多樣的職業教育、科學理論教育,而且其中包含了很多傳統思想,終究落后于時代發展要求,達不到“救國救民”目的。
四、結語
當前我國進入了新時代,雖然國情相較于民國初期發上了巨大改變,農村的各種困難和矛盾與當時也有很大差別,對民眾尤其是農民的教育目的、目標有很多不一樣,但是仍然存在貧困落后地區,農民的“智”和“志”不高,各種問題和矛盾依然存在。因此,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不僅可以為貧困地區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經驗和教訓,對于提高我國國民整體素質,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陽.晏陽初:出色的平民教育家[J].中國教師報,2017(08).
[2] 詹之一.晏陽初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3] 宋恩榮.晏陽初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 晏陽初.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實驗工作報告,晏陽初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 徐利穎.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對當代農村教育的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09).
[6] 李亞娟,王小丁.論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當代價值[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9(03).
作者簡介:鄭盼杰(1992.03- ),女,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生,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