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漢初民生凋敝、內憂外患,整體社會經濟水平都處在十分低下的狀態之下,漢初的統治階級決定采用黃老思想來指導漢初的社會政治。黃老之學比起其他各家的思想有其自身優勢,它主張清靜無為的思想契合了漢初的社會要求,所以,被漢初統治者所采納。
關鍵詞:黃老思想;漢初政治;適用性
漢初政治社會寄政治背景,分析總結如下。
一、漢初社會背景以及政治傾向
漢初社會經濟凋敝,內憂外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又因為經歷了太久的戰亂,百姓就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整個社會處在一種貧困的狀態之下。《漢書·食貨志上》就有記載:“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之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從這里能看出,不僅普通百姓無法飽食,就連統治階級的生活過的也是捉襟見肘,丞相連馬車都坐不上,只能乘坐牛車出行,而且這種情況持續了很久。《食貨志》后又提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由此可見,這時百姓的日子過的極為艱苦。再加上,內有呂后一黨擾亂政治,外有諸侯叛亂和匈奴不斷侵擾邊境,整個社會都彌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息。這就造成了在漢初社會中,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想休養生息的一種社會思潮,而黃老思想中的無為而治剛好符合休養生息的愿望,也因此,黃老之學在統治階級中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首先,從統治階級的思想來看,統治階級普遍尊崇黃老之學并對其進行宣揚。“孝惠帝元年,除諸侯相國法,更以參為齊丞相......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曹參想要找出能夠安撫百姓的辦法,確立了治理國家的要領就是要采用黃老之學,所以,曹參才能夠在齊國擔任丞相長達九年,讓齊國的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此外,作為漢高祖功臣的陳平也極為推崇黃老之學,受黃老學說的影響深刻。《史記》記載:“太史公曰:‘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從曹參和陳平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統治階級對漢初黃老之學的推崇,這也使得研究黃老之學成為了漢初社會的一項風潮,同時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漢初政治下黃老思想的適用性,我認為有必要介紹漢初黃老思想的政治理念。
二、漢初黃老思想的政治理念
漢初黃老之學在政治上貫徹和體現著“無為無不為”的理論思想,漢初的黃老之學認為秦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以及對民眾無止境的剝削,針對這一點黃老之學提出了“民本”的思想,并且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和實施方法。這里所說的“民本”并不是儒家的“民本”思想,而是從黃老之學的集大成者《淮南子》的政治觀中所總結出來的“民本”思想。《淮南子》中的“民本”思想是在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啟發基礎上,認識到了民心的相悖對封建統治的作用,再加上,他們認為法家的專制主義十分嚴苛,是造成百姓水深火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黃老之學的代表作《淮南子》主張去掉嚴苛的刑法,最終形成“治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的政治局面,只有形成了這樣的政局局面,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而且,黃老之學所提倡的治國思想是“道”與“德”的結合,然后運用“仁義”來統治國家。刑法只不過是一種輔助性的治國手段,不能把刑法當作治國的核心,否則會使人民陷入到水深火熱的生活中去,進而背離國家。例如,在《淮南子·汜論訓》中提到:“古者有鍪而綣領,以王天下者矣。其德生而不辱,予而不奪,天下不非其服,同懷其德。當此之時,陰陽和平,風雨時節,萬物蕃息。” 這句話主要的意思是,在遠古時代,君王實施德政,從而使百姓生活得好而且有尊嚴,君主在給予百姓財富的同時,不收斂民脂民膏。接下來《汜論訓》又提到:“故亂國之君,務廣其地而不務仁義,務高其位而不務道德。是釋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這句話又一次提到了君主實行仁義的重要性。
因此,從漢初黃老之學的政治理念中衍生出了三種利民、安民的政治主張。第一,就是要富國利民,黃老之學認為,只要對民眾百姓有利的政策都要積極的實行下去,如果和常規不符,那么就可以打破常規,不必固步自封。第二,要藏富于民,《淮南子·主術訓》說:“人主租斂于民也。必先計歲收,量民積聚,知饑饉有余不足之數,然后取車 輿衣食供養其欲。”這要求統治者量民積聚,讓人民豐衣足食。第三,提出了在長久的戰亂之后,讓民眾休養生息的政策。因為黃老之學的學家們認為,秦王朝之所以滅亡除了其統治極為殘暴之外,另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秦王朝的百姓極端貧困,甚至無法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條件。黃老之學的理論,提出了讓百姓修養生息的這一政策,讓百姓在戰亂之后,有時間復興民生,恢復經濟。就像曹參追隨蕭何所制定的法令那樣,“曹參師事道家大師蓋公,一切遵守蕭何所定法令,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治。”
綜上所述,因為漢初社會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困苦,邊境遭受侵擾,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受到了威脅,所以,急需一種可以讓人民休養生息的政策,而黃老之學的政治理念與統治階級的傾向不謀而合,由此可見,黃老之學對漢初政治的適用性良好,是以,漢初社會才得以改變了民生凋敝的局面,同時也為后來漢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漢】班固.漢書·志[M].中華書局.1962年版.
[2]【漢】司馬遷.史記·世家[M].中華書局.1959年版.
[3]【漢】劉安.淮南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4]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M].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5]【漢】司馬遷.史記·傳[M].中華書局.1959年版.
[6]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一)[M].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簡介:吳雪楠(1998.01- ),漢族,山東青島人,本科全日制,內蒙古大學,研究方向:文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