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
事業單位稅收征納工作是我國稅務管理工作的重點,與事業單位財會規范的差異性,影響稅收征納工作效率,事業單位財會規范變革,加強稅收征納管理十分必要。本文闡述事業單位財會規范化的必要性,分析財會規范與稅法的差異,指出對稅收征納工作的影響,對完善事業單位稅收征納工作對策提出建議。
一、事業單位財會規范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我國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隨著市場經濟環境不斷調整,稅收工作得到完善,事業單位稅收征納工作由于現行財務會計規范與稅法存在差異,使得事業單位稅收征納工作受到影響。事業單位稅收征納工作是我國稅務管理工作的重點,加強對事業單位財務會計規范管理,實現財務會計制度規范與稅法協調對推動稅收征納工作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事業單位財務會計規范變革,完善稅收征納工作十分必要。
當前我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觀念落后,財務會計管理對形勢缺乏前瞻性。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模式普遍采用統一領導模式,各部門有自己的財務會計自主管理權,可依照獨立部門會計審計,各部門所屬級別相互獨立,為財務會計管理工作帶來不便。我國事業單位財務會計管理工作處于轉型期,許多觀念不能徹底轉變,往往采用行政命令方式執行決定,相關工作人員未進行績效考核,不能對工作成效做出客觀合理評價,阻礙了事業單位財會管理的發展。
規范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工作中,必須了解市場經濟發展環境及法律背景,要滿足國際化發展要求,分析當前發展形勢。事業單位在多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為迎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必須對經營管理內容進行深入研究,財會工作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必須重視事業單位微觀經濟管理工作,企事業單位必須按照相關操作規范執行開展會計工作,保障單位穩步發展。
二、事業單位財會規范與稅法的差異
目前多數事業單位面向社會拓展服務領域,經費自給率提高。許多事業單位發生了納稅義務,我國事業單位會計規范調整相對滯后,科研事業單位與教育事業單位等執行本行業會計制度,個別部門執行部門的《社保基金財務制度》,由于財會規范許多方面未充分考慮稅法制約因素,導致履行納稅義務必須按照稅法對會計核算資料做復雜的調整工作,對征收征納工作產生不利影響。
事業單位財會規范與稅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費用扣除規定不同,資產處理法不同,收支確認原則不同。稅法規定 ,納稅人收支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事業單位會計核算通常采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經營性收支業務核算采用收付實現制原則。稅法規定,事業單位職工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按照計稅工資總額2%計算扣除,原來有關費用列支計算納稅所得額不得扣除。規定扣除職工福利費不得扣除醫療基金。對事業單位采用企業相同標準。執行事業單位財務制度的納稅人通常按財政部規定計提職工福利,計提標準低于稅法規定,計提福利費用用于職工集體福利,將其他職工福利支出直接計入事業支出等賬戶列支。
稅法規定事業單位資產應按稅法規定計價與攤銷,但事業單位財務規范對資產處理辦法與稅法有很多不同。事業單位財務會計與稅法資產處理的差異主要包括固定資產確認,固定資產折舊等方面。稅法規定,固定資產是使用期限超過一年的建筑物,運輸工具等生產經營相關設備工具等,非生產經營設備物品,價值在2000元以上應作為固定資產,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使用中保持物質形態的資產,包括專用設備,文物圖書等,單位價值標準為設備500元,規定耐用時間一年以上大批資產應作固定資產核算。
稅法規定,固定資產應計提折舊,事業單位按照財會規定提取修購基金不允許稅前扣除計征所得稅,事業單位財會制度規定,固定資產可按經營收入一定比例計提修購基金,在經營支出賬戶列支。稅法規定事業單位固定資產修繕費超標,應計入固定資產原值,事業單位財會制度規定,修繕費可計入經營支出等賬戶列支。稅法規定,固定資產購置支出為資本性支出,財會制度規定,購置資產發生支出可在事業支出賬戶列支。
三、事業單位財會規范與稅法差異的影響
事業單位財會規范與稅法差異,使得事業單位涉稅業務計算困難。大多數繳納所得稅事業單位有應稅收入與非應稅收入,需在項目之間劃分費用開支,往往導致事業單位無法按照稅法規定規范計算所得稅,稅務局對此頒布了《事業單位所得稅征收管理辦法》,但由于內容涉及企業所得稅種,規定稅款計算與征管法與事業單位采礦規范存在差異,未解決事業單位財會規則差異引發矛盾。
許多地方稅務部門采用核定征收法對非盈利組織計征所得稅,如市地稅部門規定對從事經營應稅收入企事業單位,執行單位會計準則,采取核定應稅所得稅法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會計核算健全,準確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實行查賬征收法。規定產品生產,經營服務收入的事業單位,應稅所得率為8%。按應稅所得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事業單位,納稅計算公式為應納稅收入額=收入額-免征企業所得稅額。應納稅額計算法使部分單位省去稅前調整,簡化了所得稅征納手續,但將所得稅變為流轉稅的稅種,使納稅人納稅額取決于流轉額,與納稅人實際成本及收益無關。實際收益水平存在差異企業適用相同所得率,使稅負公平性打折,為納稅人利用不同稅款計算法避稅提供機會。
四、完善事業單位稅收征納工作的對策
為消除財會規范與稅法差異為事業單位納稅工作帶來影響,有必要改革事業單位財會規則與會計制度,建立稅法協調的財會規范,構建事業單位財會體系,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針對當前事業單位財會規范中的問題,建議制定稅法協調的事業單位財會規范,構建完善的事業單位稅務會計體系,促進事業單位財務工作健康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現行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與會計制度不完全適應事業單位發展需求,財政部門準備對事業單位會計規范改革,鑒于事業單位財會處理辦法與稅法差異影響納稅工作,建議制定事業單位新會計準則注意借鑒國外經驗,使會計規范與稅法協調。美國非營利組織會計原則提供了良好范例。美國大中型非營利組織采用權責發生制進行會計記錄,小型非營利組織采用收付實現制原則。非盈利組織公認會計原則要求編制財務報告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調整。
美國非營利組織公認會計原則規定稅法要求相符的資產處理法,規定與稅法一致,為非營利組織納稅提供了條件。我國多數事業單位具備非營利組織特征,美國非盈利組織會計原則對我國財會規范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稅務會計以稅法為準繩,對納稅義務形成,繳納等活動進行核算的專業會計,由財會中分化產生。依照稅法要求對納稅人涉稅財會信息計算調整,滿足稅收征納需要。財會規范與稅法規定差異時,需要完善稅務會計。國內外對企業稅務會計有廣泛的研究,其體系方法較為成熟,但適用于事業單位的稅務會計目前處于空白,對事業單位征稅工作造成影響,未來事業單位會計規范注重與稅法協調,但二者差異難免,需構建完善的事業單位稅務會計體系,提高事業單位稅收征納工作效率。
五、結語
事業單位稅收征納工作是我國稅務管理工作的重點,與事業單位財會規范的差異性,影響稅收征納工作效率,事業單位財會規范變革,加強稅收征納管理十分必要。本文闡述事業單位財會規范化的必要性,分析財會規范與稅法的差異,指出對稅收征納工作的影響,對完善事業單位稅收征納工作對策提出建議。(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