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美
摘 要:繪本故事對幼兒具有一種普遍的吸引力,孩子們都愛聽故事。幼兒的生活環境和活動范圍相待狹小,他們有比成人更強烈的探索和認識世界的愿望。繪本故事能跨越時空的界限,天馬行空的為幼兒想象提供空間和機會,再加上繪聲繪色的表演,能牢牢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喚起幼兒強烈的情緒反應。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繪本故事的優勢,在教學中緊密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鼓勵、培育和呵護幼兒的創造潛能,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關鍵詞:繪本故事;培養;想象力
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兒童的想象力是無拘束的,是成人都不能解讀的。”在他們的腦海中:鴨子是他的伙伴,小老鼠是貓的好朋友,月亮和星星是好朋友的.....他們的世界充滿了美好,充滿了幻想。所以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想象力是有很大空間的。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也存在著許多困惑,如:如何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在哪一種活動中來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如何選擇適宜的、幼兒喜歡的方式來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基于以上問題,立足本班幼兒實際,我們開展了以繪本故事為載體來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一、假設故事情境,培養幼兒想象力
假設某一具體情況,讓幼兒根據這種情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聯想。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比如像草原,藍天和白云,想幫助媽媽做家務,樂于分享等事情,都可以讓孩子們去想象。比如:在繪本故事《七色花》教學中,我先引導幼兒觀看封面,讓幼兒想象一下這個珍妮小朋友手上的花有什么特別之處?一開始,孩子們比較拘束,沒有打開想象的閥門,于是我明確的告訴孩子們,想象是不受限制的,可以超越時間,超越自我,甚至想象出世界上不存在的事物,老師就會表揚他。這不一會功夫,孩子們想象出了:這是一朵七色花,它有魔力;這朵花可以飛起來;花一定很美味,讓人吃了忘不了;花帶珍妮去外太空;這是一朵神奇的花,它會帶珍妮去森林探險......幼兒想象的思路打開了,他們就會想、敢想,能大膽創新、幻想意識逐漸形成。想象力是創造力最顯著的特征。教學中充分體現一個“創”字注重培養幼兒的創造精神。通過各種形式逐步發展又幼兒的想象力。拓展幼兒的想象空間引導幼兒在想象中有創新。真正做到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想象力的目的。如看到太陽會聯想到足球、盤子,月亮等等。同樣當他們看到球、盤和月亮也會誘發聯想。由此及彼,舉一反三,這是極好的現象。有實物引發聯想逐步擴展到實景的聯想是一個跨越,幼兒觀察現實生活的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二、畫出故事內容,發展幼兒想象力
繪畫活動是形象思維的具象呈現,幼兒通過這種活動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教育建議提到:“在閱讀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鼓勵幼兒用故事表演,繪畫等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圖書和故事的理解。”有句話說得好:“1000個讀者眼中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幼兒對同一個故事的領會不同,繪畫出來的畫面也就不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孩子展開想象,自由作畫,在內容上不做統一要求,留給孩子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以豐富多彩的畫面向他人展示故事內容。讓孩子充分展開想象,插上思維的翅膀,敞開心扉,無拘無束地進行構思、創造,有效地培養了孩子創造性想象能力。我們都有觀察小朋友繪畫作品的感受,盡管繪畫技法簡單,甚至幼稚,但是充滿了孩子們極其豐富的幻想,有的想法是大人無法做到的。可見,孩子的創造潛力是多么的巨大。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想象是創造的源泉。因此我們一定要精心的呵護孩子的創造精神,精心培養使其茁壯成長。
三、表演故事情節,調動幼兒想象力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想象是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新形象的過程,也就是個體早先感知過的對象在頭腦中的圖像記憶。表演故事情節屬于再造想象,是幼兒按照故事內容,分配角色,安排情節,通過動作表情語言知識的來進行的游戲。再造想象也有一定的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表演特別感興趣,所以我就利用表演這一形式來突破。《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達到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因此我們了解不同幼兒在理解、表達上障礙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讓每位幼兒都能享受成功的快樂。例如:幼兒在《老鼠娶親》的故事,設定了“新郎”“新娘”“媒婆”“轎夫”,四個角色,進行表演的情節是:“媒婆”帶著“新郎”“轎夫”去接“新娘”。“新娘”坐著花轎來到了“新郎”家。“媒婆”要求“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和對拜。由于故事情節較為曲折,又不好理解。于是,讓幼兒自由選擇角色來扮演。孩子們興趣盎然,都積極要求上臺表演自己喜歡的角色。經過表演,孩子們對故事情節記憶深刻,表達清楚。幼兒善于模仿,我們就不妨從模仿起步,讓幼兒把看到的動畫故事展示給大家。鼓勵他們加上自己的理解,想象和創造。
四、續編故事結尾,拓展幼兒想象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改變故事部分情節或續編故事結尾。”一些故事,寓意深刻,故事悲劇性結局是孩子們不愿意看到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如:我們在講完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后,故事的結局是孩子們不愿看到,他們不希望小女孩就這么死去,于是我讓幼兒去思考,我們可以怎么做?有孩子就提出要續編故事結尾。大多數的小朋友會想到讓小女孩復活,并能吃上烤雞,和他的家人團聚在一起。這樣不僅拓展了孩子的思維,培養了孩子的想象力,續編是很好的方法。一個故事的續編可能會產生另外的結局,這期間的故事發展就會曲折動人,就一定會有小作者的個人創造因素。當一個悲慘人物的續編由“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時,不僅有小作者的獨創,而且也體現了小作者的善良心愿。
五、延伸故事主題,遷移幼兒想象力。
區域活動是教育者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材料和活動類型為依據,讓他們自主選擇活動區域,在其中通過與環境材料同伴的充分互動,而獲得學習發展。教師可以將繪本故事主題遷移到各個區域活動中,遷移幼兒的想象力。例如:在建構區域中:學習過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后教師提供多種類型的建構材料,并將學習過的有關繪本的圖片張貼在建構區域里,讓幼兒根據繪本故事的內容建構故事場景,可讓幼兒根據故事情節構建蘿絲散步經過的場景:院子、池塘、干草堆、磨滅房。在益智區中:學習過繪本《好餓的毛毛蟲》后,可讓小朋友在區域里進行5以內數量對應關系及數列關系練習。提供1-5的數字卡片及繪本中的水果卡片一套,一個貼有從小到大的排序標記的墊板,讓孩子在墊板上排序,數卡1對應毛毛蟲吃了一個蘋果,數卡2,對應毛毛蟲吃了兩個梨子等。
綜上,幼兒想象力的培養需要多管齊下和時間的不斷累積。以繪本故事為載體,同時在豐富的材料前提下,講究層次性和系統性,幼兒才會喜歡玩、愛玩,并在想象的過程中貫穿五大領域有目的的進行各項活動,獲得豐富的經驗。讓幼兒在繪本故事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振翅高飛。
參考文獻:
[1]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5.3
[2] 李季湄 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月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