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溦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教育的任何階段,育人都要放在首位,這就是所謂的“先成人,后成才”。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育人工作完全可以借助于高職課堂這個平臺實現目標。本文將從主體、融合、手段等多個方面出發,闡述高職院校課堂育人重要性及具體實施方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堂; 育人
一、高職院校課堂育人的重要性
所謂育人,是指教師將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相結合,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所謂課堂育人,是指利用好課堂這一教學平臺,重視這個教育陣地“主戰場”,在講授知識、傳授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 “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教育。高職院校的教師在進行人才培養的同時,不能只強調專業技能的掌握,而不重視育人工作,那么“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可能是“殘次品”甚至是“危險品”,所以在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中,必須把教書與育人統一起來,以培養專業技能和思想素質同樣優秀的學生為己任。
二、如何正確的實施課堂育人
(一)強化主體,發揮教師積極作用
課堂育人的主體是教師。只有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才能將教學內容具化為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那么,作為一名教師,怎樣才能完美的將課堂育人貫徹到底呢?
首先,必須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愛心耐心,還是敷衍了事,會直接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進而影響“課堂育人”的效果。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是互動的,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也會得到學生的熱愛。相反,一個對學生冷漠的教師,學生也會對他無感,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
其次,不能為了讓學生產生好感而一味遷就學生,對學生的不良行為縱容包庇。嚴格強硬的措施和要求有助于培養學生踏實嚴謹、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能督促他們更加努力學習,有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為畢業后走向職場、參與社會競爭打下良好基礎。嚴而有理、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嚴而有恒、嚴中有細的課堂育人,學生也會仔細聆聽、樂于接受。
最后,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的個人行為舉止,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例如,如果教師在職業認知方面自我評價低,覺得當老師職業既沒權,又沒錢,同時將這些世俗思想傳遞給學生,不僅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而且會使學生產生拜金心理。又如,如果教師本身不遵守職業紀律,上課遲到、隨意調課,照本宣科,就很難要求學生養成自律自控的人格。
由此種種,課堂育人首要條件是有效提高課堂育人主體—教師的學科德育自覺意識,提升教師課堂育人能力。
(二)充分融入,貫穿學科內容始終
課堂育人的重點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專業學科自身的特點,利用本身豐富的教學資源,隨時隨地融入職業道德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凸顯學科育人功能。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為德育提供了內蘊豐厚的教育資源。德育和學科課堂教學融為一體,發揮學科教學的優勢,才能使德育更具科學性,才能進一步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善于利用所教學科的特點巧妙的穿插“育人”的內容,以“隨風潛入夜”的方法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例如,在講授《市場營銷》這門課程的促銷內容中,廣告是促銷環節的重頭戲。當下,有些企業受利益的驅使,為了追求過多的銷量,會制作播放虛假廣告來誘導消費者來實施購買行為。作為一名專業老師,就必須結合虛假廣告的播放、講解、分析來對學生進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教導他們將來走上社會,作為一名廣告人要懂得遵紀守法,要懂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三)多種手段,提升課堂育人效果
課堂育人要達到一定的效果必須建立在師生互動的基礎上。現在的學生存在“積懶成笨”的現象,一個問題問下去猶如“石沉大海”,沒有一點反應。課堂育人也是這樣,不能教師自說自話,學生“東耳朵進,西耳朵出”,必須采取多種手段,在互動基礎上強化課堂育人的效果。
如何提升效果,方式載體很重要。作為教師,可以創設多種場景來吸引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在《商務談判》授課過程中,可以采用模擬談判的形式。同坐設置各種情境,進行分組、角色模擬,讓學生自由發揮進行商務談判,教師進行演練點評時,必須告知學生談判時拿出的數據必須真實可靠,對于談判措辭,你可以選擇不說,但是說出來的信息必須有理有據。
課堂育人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將德育養成和課程講授緊密結合起來,重新認識、挖掘、發揮課堂育人的重大意義和價值,使德育滲透到學校全部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才能使高職院校的德育培養在實踐中全面落實并獲得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翁鐵慧.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http://www.fyeedu.net/info/81221-1.htm
[2]潘萬興. 新時期的班主任怎樣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https://wenku.baidu.com/view/9cce1c1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e.html
[3]丁祖豪.課堂教學中的教書育人[J].聊城大學報,2009,(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