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忠輝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健康成長,是一種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全國各地中小學也積極響應,紛紛把學生帶到營地組織研學實踐活動。作為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者、開發者和見證者,客觀地講,在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下面就常見問題加以分析。
一、研學旅行的任務和目標沒有得到充分實現
開展研學旅行的本質是實踐育人,實踐育人的核心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目標是知能態統一,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途徑。有利于促進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游的意識,養成文明旅游行為習慣。
諸多“有利于”是研學旅行的理想目標,在實際研學過程中或研學結束后我們反思影響目標實現的因素有哪些?政府層面高度重視,但政策導向和軟硬件供給還有不足;營地和基地積極開發課程,努力讓學生感受最好的研學氛圍,體驗專業的研學活動,但不是所有的研學導師和體驗師都是經過幾輪專業培訓或經常外出學習后才操作課程的,多數老師都是摸石頭過河,邊學、邊看、邊實踐。這么大的團隊需要一個長期的提升過程,但這個過程不宜過長,時間過長老師們會懈怠,社會認可度會受影響;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但少部分家長們的表現卻是研學過程鍛煉孩子們的障礙,影響了研學過程的管理,阻礙了研學目標的實現。
二、研學旅行的問題和現狀沒有得到具體解決
我國當下的研學旅行處于發展的初期探索階段,簡單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講解+參觀”、拼湊的“主題+活動”、隨意的“景點+課本”、夸大的“宣傳+包裝”,已經導致研學旅行的本意被扭曲和誤讀,有走向“旅游化、形式化、生意化、功利化”的趨勢。研學旅行是教育并非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的簡單結合,絕非形式上的旅游與課本知識的粗放組合,其本質是讓中小學生以旅行體驗的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有的導游或講解員將研究性學習帶向走馬觀花的旅游形式主義,讓學生在自由松散的群體中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更無法考量其教育的價值;有的教師過度介入,又會讓學生困頓在說教式的課程里,使生動鮮活的研學旅行課變成了行走式填鴨灌輸課。
解決以上系列問題的主要手段我認為是,加強政府主導、政策引領,除基地、營地開展各種研學培訓和外出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外,還要加強對地方學校的宣講和提高認識,因為參訓校的老師全程陪同學生,如果連他們對研學的意義和形式都有理解上的誤區,不便于過程中管理,更不利于研學后的評價、分享和總結。同時加強社會宣講,提高家長的認識,解除家長的誤區,理解研學真正的形式、目的和意義。
三、研學旅行的線路和課程沒有得到深度挖掘
研學旅行線路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由研學宿營地、研學基地、交通線等組成的綜合體,是研學實踐活動運行的基礎,是研學實踐課程資源的載體,是聯結實踐主體(中小學生)、實踐食宿地、實踐課程資源的重要紐帶,以基地為重要依托,積極推動資源共享和區域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建議學校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要將校園文化和研學旅行有機結合,踐行學校文化精神,提升研學旅行實效。以黑龍江省為例,要利用好黑龍江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豐富資源,依托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湖泊、大濕地、大熔巖、大油田、大農場等自然資源及紅色旅游資源,開展好研學旅行活動。
目前研學旅行線路設計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資源數量不多、資源整合力度不強;資源與學科知識融合不緊密;設計不合理、缺少專門針對性強的研學旅行的精品線路;未建立線路規劃的長效機制等問題。要想完成精品線路設計必須遵循以下原則:典型性原則、可行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兼容性原則、最優性原則和安全性原則。
四、研學旅行的溝通和管理沒有得到高效實施
運營期間的中層帶班領導、研學導師、宿舍和食堂的臨時工作人員均作為服務崗位,能夠有效溝通尤為重要。因為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溝通解決或改善。溝通對學校、對個人、對各級管理人員的工作都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管理人員,更是至關重要。因為管理者的職責是通過他人來完成工作,為此,良好的協調和溝通能力,是管理者必備的、最基本的能力,無論是與老師還是學員有效溝通是提高管理的重要保證。
風險管理是研學實踐活動中的重中之重。因為大家都知道,孩子現在是一個家庭的支柱,如果在活動中,頻頻出現任何風險的話,那基本上可能就會拖垮整個學校,所以建立風險的預警機制,把控風險尤為重要。
研學實踐活動的發展方向和原則上,應該是以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為基礎,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全面提升青少年綜合素質為目的,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養、行為習慣,獨立和生存能力、創新和實踐能力,塑造陽光自信的新一代青少年。
參考文獻
[1]丁云超.研學旅行:一門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中國德育,2014(09);
[2]王雪.研學旅行發展的對策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6(08)
[3]郝杰.基于構建主義視角的研學旅行研究[N].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