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摘 要: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具足輕重的地位,隸書的產生是在秦朝,也是篆書便于書寫的一種簡寫。分書第二次高潮出現在清朝,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文人士大夫們的視野轉向金石學,客觀地促進了清代碑學的興盛。清代隸書代表性書家有鄭簠、金農、伊秉綬、陳鴻壽、何紹基、鄧石如等。伊秉綬對兩漢經典碑帖研習不斷,廣博涉獵,汲取眾家特長,大膽運用鋪毫的筆法。文章對伊秉綬隸書的創新路徑及后世影響進行論述。
關鍵詞:伊秉綬;分書;路徑;創新
一、筆法創新
(一)豐富起、收筆形態
錢泳《書學·隸書》中提到:“漢人各種碑碣,一碑有一碑面貌,無有同者……至唐人則反是……同是一種戈法,一種面貌。”分書至唐代已經失去了漢代一碑一面貌的風格特征,格調上也漸行漸遠,分書一路衰退,到清代隸書才開始復興。清代書法家鄭簠一改之前陋習別開生面,是清代隸書復興的一面旗幟,伊秉綬也是清代隸書復興的一員猛將。伊秉綬研習眾家自成一派,一改鄭簠的輕飄用筆,注重用筆沉實,追求圓潤率直的筆法。在單字上更加注重筆法的變化,筆畫起、收處寓圓于方,方圓結合。豐富的起、收用筆使其用筆在沉實的基礎之上不失靈動之美。同一字中,相鄰筆畫行筆注重筆畫之間的變,細觀伊秉綬分書的起、收筆,形態各異。
(二)增加鋪毫用筆
漢隸風格多樣,《曹全碑》秀美婀娜,《禮器碑》纖細勁挺,《張遷碑》樸拙厚重。不同的碑帖用筆不一,表現的對象也不同,既要繼承漢代的筆法,也要出新,伊秉綬的分書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對兩漢經典碑帖研習不斷,廣博涉獵,汲取眾家特長,大膽運用鋪毫的筆法。在分書行筆的過程中,注重筆毫在紙面上打開的程度,提氣用力,發力于手腕,聯動筆桿,讓筆毫充分打開,增加筆毫與紙的接觸面。這樣用筆的優點在于,整體上更加凝神聚氣,不失厚重。古人云:“書,如也,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也。”伊秉綬完美契合這一點,起筆鋪毫外柔內勁,鋪毫行筆圓潤率直,觀其作品筆筆中鋒偶有側鋒,鋪毫用筆運用自如,字如其人剛正不阿。
(三)勁健圓厚
伊秉綬廣涉博取,轉益多師的過程中融會貫通。觀伊秉綬臨摹的眾多經典碑帖不難發現,其走的是一條師古不泥古的路徑。以《張遷碑》為例,臨摹的作品中鋒行筆,用筆圓厚勁健不失圓潤,在原碑的基礎上更顯渾厚,但不失《張遷碑》樸拙的古風格調。用墨多以濃墨為主,偶有干枯,墨色烏黑如漆,令人敬畏,線質勁挺圓厚。用筆當中淡化波折,變波折為平直,追求勁健圓厚簡約之美,深藏而不露,頗有大智若愚之感,體現了文人士大夫們的中庸之道。
二、結構創新
(一)結字方正
沙孟海先生這樣評價伊秉綬的隸書:“伊秉綬是用顏真卿的楷法寫隸書,伊秉綬的隸書嚴格用中鋒行筆,筆畫粗細大致均勻,圓潤率直,結體橫平豎直撇捺正如顏楷之法,蓄氣于字內而不外溢,氣勢雄渾,大巧若拙。”沙孟海先生說出了伊秉綬取法顏魯公并大膽將其嫁接到隸書中自成一家,正是這種革新豐富了隸書的面目。用顏楷打底的隸書在字形結構上也吸取了楷書當中的方正和正大氣象,運用到隸書當中再加以糅合,改變隸書當中以扁長取勢的結體,增加更多的方正字形結構,使之面目煥然一新,形成特有的伊氏隸書風格。覽伊秉綬分書作品,將單字當中的四角撐滿,形成向外的張力,而內部營造較為通透的空間布局,整體呈方正的體勢,端莊嚴整,以雄壯高大著稱。
(二)上密下疏
伊秉綬隸書在空間分布上較為均勻,均勻排布并不是單一的畫割空間,而是在均勻的前提下進行調整。總體上,字形結構以等均的面目出現,細觀發現等均當中也有不等均的分割,多數字形呈上密下疏的面目。筆畫排疊之處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上密是為了襯托下的疏,蓄勢待發,一瀉而下,造成上下之間空間分割不均等。在字形結構上添加了一些活躍的空間塊面感,與《張遷碑》憨態可掬的字形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與古異、與時異開辟了一條新的分書創作路徑。
(三)融入篆意
伊秉綬對篆隸殫精竭慮,涉獵的名碑名帖不下數十種,眾多臨摹佳作都是純中鋒用筆,筆畫渾厚圓潤,得益于對篆隸的研習。梳理伊秉綬的交游經歷,《留春草堂詩抄》中記述了其早期與一些金石學家交往密切,代表學者有桂馥、翁方綱等金石學大家,無疑給當時伊秉綬學習篆隸提供了諸多便捷,拓寬其學書路徑,在古文字學和金石學方面打下基礎。古人云:“分書不得篆籀筆法終為下品。”篆隸在學書的路徑上是不可逾越的,也是體現書家書寫技藝的內功,篆隸上下求索,筆法沉渾厚重。伊秉綬以學養來滋養書藝,以勤學來提升技法,以篆隸來打底。觀其作品,隸書大字對聯佳品甚多,隸書當中融入篆法,結體高古,耐人品味。筆畫方圓結合,圓中帶方,方中帶圓,篆籀筆意濃厚。在多處字形結構上,將篆書的結體嫁接到隸書當中,變長的直線為曲線,少了些許棱角,多了圓通的筆意,單字的收筆多為圓收,把篆書的婉而通暢運用到極致。
三、章法創新
(一)改變布白關系
隸書是篆書的一種便于書寫的簡寫,也是書法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刪繁就簡便于人們的書寫。兩漢時期簡牘盛行,在有限的空間內布局就要有所舍取,保留一定的篆籀筆法,結體上將縱長的體勢改為扁平體勢,便可在有限的空間內書寫更多的文字節約空間,扁平體勢也是隸書特有的標志。在伊秉綬的隸書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以方正為重,這也是一種大膽的改良,體勢的改變也改變了章法上的布白關系,增加了字內的空間,字外空間勢必有所減小,給人一種撐滿的視覺沖擊力,再加上濃墨鋪毫的行筆在空間上的存在感強烈,多字幅的作品中這種沖擊力更加強勁,這也是其較兩漢隸書的一大改良,空間上的布白關系打破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伊秉綬的隸書不與古人、不與時人相同的風格特征。
(二)加強書寫節奏
伊秉綬的隸書當中融入了篆書的筆意,在書寫過程當中注重書寫節奏的把控,使字在空間分布上帶有靈動的感覺。觀伊秉綬的作品,字的最后筆畫一般都會采取放的趨勢,用濃墨在紙上加快書寫的速度,使之產生飛白的效果,對書寫的節奏進行加強(圖1)。隸書作品當中,濃墨緊密的地方為實,舒朗透氣的地方為虛,虛實對比,關系強烈,是加強書寫節奏的一種表現手段。正是這種虛實對比、錯落有致,使作品更加妙趣橫生。在作品的布局上,字的大小也能調節書寫節奏,在整體效果上追求一種平穩的狀態,作品既有厚重古樸之氣,又有輕盈靈動之姿。
四、伊秉綬隸書創新路徑的后世影響
隸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隸書產生于秦朝,是篆書的一種簡寫。縱觀書法史,隸書第一次發展高峰是兩漢時期,這一時期漢碑風格多樣,留存下來的名碑眾多。隸書典型特征蠶頭雁尾的產生有兩個原因:一是文字的快寫、草寫;二是人們對美的追求。隸書第二次發展高峰便是清朝時期,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文人士大夫們的視野轉向金石學,這一轉向客觀促進了清代碑學的興盛。此時出土的碑刻眾多,兩漢時期的碑刻多是隸書,為研習隸書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伊秉綬從眾多書家當中脫穎而出,對于隸書的結體和用筆進行了大膽改進,刪減筆畫,減弱蠶頭燕尾,用濃墨鋪毫形成渾厚的新隸書面貌。后世研習伊秉綬隸書的人數眾多,梳理其路徑給我們學習書法指明道路,在繼承古人的同時要有創新精神、革新意識,同時給當下展覽盛行的時代注入了創作活力,用濃墨鋪毫無疑在視覺沖擊力上占據上風。
參考文獻:
[1]楊立堯.伊秉綬《虞仲翔祠碑》書法藝術探微[J].書法賞評,2019(4).
[2]胡述鵬.伊秉綬隸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8.
[3]吳奇唯.伊秉綬的早年游歷[J].美苑,2014(5).
[4]何巖.伊秉綬及其書法藝術[J].美與時代(下),2012(9).
[5]沈定庵.伊秉綬書光孝寺虞仲翔祠碑[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