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佳
涉獵常德鼠疫研究源于解讀美國解密檔案資料過程中,發現派往常德進行檢疫的鼠疫專家陳文貴1941年12月12日所撰寫的《常德鼠疫調查報告書》(英文本)。這些史料研究進一步揭示常德細菌戰歷史事實,中國政府的防疫工作及得失等應有裨益。
據中國史料記載證實:1941年11月4日晨,一架日機在常德城區投下谷物、棉花、碎布等可疑物,廣德醫院醫師譚學華、檢驗師汪正宇對投下物的檢驗發現了疑似鼠疫桿菌。
1941年11月16日,中央衛生署派了一個防疫大隊,負責人為石茂年。
11月18日,由時任常德聯合防疫處副處長的鄧一韙率領的一支50余人的省醫療防疫隊也到達常德。后者還宣布成立了常德聯合防疫處(后改為湘西防疫處)。稍后不久,一支由陳文貴率領的“湖南常德鼠疫調查隊”也于11月24日抵達常德。
12月14日陳文貴完成并提交的調查報告《湖南常德鼠疫報告書》中判定:“自十一月十一日起,在‘空襲’七日后,常德即有腺鼠疫之流行”。
1941年12月21日,外籍醫學專家羅伯特·伯力士,亦受重慶國民政府衛生署委派到達常德,負責開展剖驗老鼠和測定跳蚤的工作。在伯力士12月30日提出的報告書中,建議當局應對感染鼠疫菌的老鼠進行跟蹤調查,以研究對付鼠疫的對策方案。
防控常德鼠疫疫情期間,當地醫療工作者及時展開了積極有效的控制措施進行疫情防控,值得肯定的是,當地醫療工作者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忘我工作,使得特殊時期的常德鼠疫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阻斷疫情傳播源頭,一方面要處置病患糞便及尸體,以絕鼠疫病菌的來源;另一方面要建設自來水設備,以斷鼠疫傳播的機會。對于感染鼠疫重病患者,當地政府防疫部門及時組織工作人員尋找合適的建筑作防疫醫院,以便隔離及治療之用,進而避免鼠疫蔓延。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常德當地醫療工作者因地制宜地展開了疫情的防控與救治工作,使得鼠疫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對于未發現感染鼠疫的居民,當時政府防疫部門采取的防控措施是:“敵機空投物類最多的雞鵝巷、關廟街、高山巷劃為疫區,派兵警戒封鎖,斷絕交通,不準居民外出,直至疫情消滅時為止。在封鎖期間,居民日用生活物資,指定購買地點,分別供應。”
常德鼠疫流行期間,政府及時組織當地衛生防疫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全面廣泛的殺菌消毒。他們組織當地居民清掃街道、焚滅帶菌物品,在報刊上大力宣傳常德鼠疫疫情的蔓延情況,積極向當地居民介紹鼠疫發作之癥狀及防御病菌的有效方法,并組織人員捕鼠滅鼠。在此基礎上,防疫部門領導進一步采取強制措施:“在常德全市開展滅鼠滅蚤工作,動員市民捉老鼠,并規定死鼠應燒埋,活鼠須上繳。在常德西門外郊區建造火葬爐,專門焚燒疫病尸體,以免鼠疫蔓延。”
由于常德“街上常有死老鼠發現……但沒有人將死老鼠送醫院檢驗,也沒引起注意”。在當地政府與衛生防疫部門加大了防疫知識的宣傳力度,常德居民科學防范鼠疫疫情的危機意識顯著提升。政府防疫機構還要求地方衛生工作人員要“加強疫情報告管理。除公私醫院、診所一律登記病號,以備隨時查核發現鼠疫外,并規定居民、旅社,凡有病發熱者,必須報告防疫處派員調查,以便鑒定是否為鼠疫患者,開展防疫衛生宣傳工作,并組織防疫衛生檢查。”
當地衛生防疫部門首先檢驗出病毒的特性。疫區專家譚學華發現實驗樣本上有許多與鼠疫桿菌圖譜極相似的病菌。外籍醫學專家伯力士也參與到防疫研究中,這些研究成果都推動了防疫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常德防控疫情期間,創建南岳省立第一醫院,以便擴大治療鼠疫患者的醫療規模。湖南省內組織開辦類型豐富多樣的衛生人員訓練班,并帶領一大批在流行性疾病預防與救治領域較為權威的中外專家學者親臨授課。湖南醫用藥品器材制造廠工作有序進行,以適應戰時需求。
在常德抗疫的具體實踐中,總結了1941年常德鼠疫流行疫情的防控經驗教訓,提出了系列完善公共疫情風險防范制度的科學舉措,應對重大疫情具體防控啟示如下:
一是激活地方政府防控應急能力;二是給予充足疫情防控經費支持;三是提高早期法定篩查診斷能力;四是構建和諧的醫患命運共同體。鼠疫作為甲類傳染病,在人類歷史上多次引發大范圍流行和大規模人口死亡,重視使用現代化衛生手段應對鼠疫,從而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一個地方政府在絕境中積極自救的有效模式,標志著地方現代化醫療防控模式的初步建立,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