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榮
作為遺產地保護傳承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遺產地核心價值的有力佐證,也是傳承歷史文脈的重要基礎,檔案資料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都有重要作用。遺產地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前提在于其價值的唯一性,因此重視遺產地檔案建設,從全球視野來看就是在保護文化多樣性,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有了檔案才有可持續傳承的良好基礎。文化遺產地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檔案建設理應隨保護管理過程而同步建設,鉤沉歷史,規范當下,才能將遺產地的歷史發展傳承給未來。
1 緊扣申遺工作的檔案建設歷程
最初的檔案建設是為申遺工作服務的,核心目的就是為遺產地核心價值提供佐證,核心價值好比是文章的論點,圍繞該論點,檔案建設就是尋找跟論點有關的論據。鼓浪嶼是以“歷史國際社區”之名申遺的,其核心價值就是“多元文化交融”、“擁有一種突出特色的建筑形式——廈門裝飾風格”。因此,從2008年申遺工作啟動開始,檔案建設也同步推進。圍繞鼓浪嶼基本概況、發展歷史、人文特色、公共事業、建筑檔案、管理文件、監測工作等方面的歷史資料、工作檔案、法規文件、監管記錄都納入,廣泛搜集包括文件、圖片、影像、實物等基礎素材,圍繞一個大方向先兼收并蓄。隨著申遺工作的逐步進展,檔案資料的建設也隨之升級,從數量繁多的基礎素材中,初步按照歷史沿革、歷史建筑、規劃文件、歷史圖片做初步的分類整理。到2012年,鼓浪嶼被國家文物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后,遺產地的核心價值提煉也進一步明確了,整理了體現鼓浪嶼突出特點的53個核心要素檔案資料,構建了遺產地檔案的大框架。2016年,申遺文本正式確定了“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這一概念,也以符合世界文化遺產標準2、標準4向世遺中心正式申報。就像上文所言,有了“論點”的定調,才有搜集“論據”的方向,核心價值的定位為檔案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的檔案建設就圍繞申遺文本提出的五大類檔案要求進一步細化規范,形成了遺產地檔案、工程檔案、管理檔案、監測檔案和文史檔案五大類。世遺專家實地考察期間,深入查閱了這些檔案,并抽查其中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黃氏小宗的工程修繕檔案,以點帶面地印證遺產地價值的真實性,通過檔案了解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過程,規范而詳實的檔案資料得到了考察專家的認可。申遺考察階段,這些檔案資料充分發揮了佐證作用,類別清晰,資料齊全,佐證有力,為最終申遺成功發揮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2 申遺成功后檔案建設的目的和方向
遺產地檔案建設的目的就是去挖掘歷史資料,規范當下檔案,將遺產地歷史文化傳承給未來。正是出于這樣的思考,在申遺成功后,我們的檔案建設才顯得尤為重要,它跟保護好遺產地的物質遺存同樣重要,是推動遺產地歷史文化永續傳承的兩個輪子之一。
在申遺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眾多可信的口口相傳的社區往事,細致入微的講述對于還原歷史面貌,顯然是不可或缺的補充。因此,在抓住社會管理機構、經濟貿易、公共事業等主要歷史資料外,我們還加強口述歷史的采集整理,目的在于從主流和民間兩方面互相印證中。在此我們也要對文化遺產地的檔案做具體的界定,這里所指的檔案建設,目的還是為了準確展示遺產地的歷史風貌,而不是像政府機構依法要整理歸檔的檔案,我們以檔案為名,僅是為了更好表述,準確地說,遺產地的檔案資料是它的真實的歷史記憶憑證,諸如涉及此地的老照片、各類憑證、個人記述等等,顯然跟目前政府部門所謂的規范檔案有很大的差異。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從清朝末年的朝廷奏疏、地方志關于鼓浪嶼的管轄文獻,多國共管的行政司法文書,到多國領事館的檔案、眾多貿易商行和公共事業方面的檔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缺。依照現有檔案資料反映的社區發展脈絡,需要拾遺補缺的工作還十分艱巨。結合已有檔案資料,我們明確了三個重點:一是溯源鼓浪嶼工部局成立的檔案,理清奠定鼓浪嶼成為歷史國際社區的歷史緣由,二是尋找鼓浪嶼多國領事館的檔案,理清這些領事館當年在此地的工作事務,三是搜集社會各界關于鼓浪嶼社區生活的圖文記載,補綴歷史國際社區的特色人文畫卷。通過詳實的檔案資料,努力從歷史淵源、國際背景到社區生活還原鼓浪嶼的歷史面貌。
3 檔案建設的工作重點和舉措
鼓浪嶼遺產地檔案建設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歷史檔案,二是當下的保護管理檔案,三是與鼓浪嶼有關的口述歷史。歷史檔案,涵蓋鼓浪嶼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埠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占鼓浪嶼為止,緊扣從傳統閩南聚落、外來文化傳入到多元文化交融發展演變過程。收集的檔案資料以島上環境變化、城區發展、外來文化傳播、中外貿易發展、行政管理、司法管轄及多國領事館檔案資料為主。當下的檔案,以申遺成功后的保護管理,傳承利用為重點,規范整理相關的政府文件、法規制度、保護工作等檔案資料。口述歷史,各種社區人文往事,長期口口相傳,這些往事不是檔案資料,但它們具有鮮活的歷史社會特征,是社會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因此,鼓浪嶼特別重視口述歷史的采集整理,制訂采集計劃,協同社會組織和文史研究者,開辟征集渠道,爭分奪秒地組織人員,加快采集進度,搶救歷史往事。目前已整理出版三本涉及數十名鼓浪嶼老居民或親歷者的口述歷史,同時還通過“以獎代補”政策,鼓勵鼓浪嶼島上學校的校友會、個人開展口述歷史采集,也取得初步成效。
4 遺產地檔案建設的難點分析
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搜集渠道。國家、省市及專業的檔案館,境外國家檔案館、圖書館,私人及民間機構,這些都是我們搜集的渠道。二是真偽分辨。真實性是搜集檔案的前提,在搜集中,常遇到似是而非的檔案資料,如何分辨其真偽,涉及很多技術性難題,特別是搜集民間收藏時,以及對一些歷史內容的分辨,由于較難找到佐證,在是否收集上難以定奪。在采集口述歷史方面,也存在真偽分辨的問題,采訪對象因年齡大、時代久遠、記憶有誤等原因,導致采集內容存在錯漏,不加以訂正注釋,容易以訛傳訛,貽害后世,但分辨需多方求證,反復比照,困難也不少。三是市場購買。散存于民間收藏家的一些有價值的歷史檔案資料,受制于政府的財務規定,常常難以對其準確定價。
5 鼓浪嶼遺產地檔案的建設成效
完善存儲條件。有較完善的檔案資料存儲條件。配有面積達120平米的檔案資料室,分為檔案庫房和檔案查閱室。根據檔案室的要求,配合安消防設備,庫房配有恒溫恒濕空調,防潮除濕柜。分類整理存檔。鼓浪嶼圍繞歷史國際社區的核心價值,深入推動遺產地的檔案搜集整理工作,從無到有,從零散到成體系,共整理形成五大類一萬多份的歷史檔案,建立了鼓浪嶼檔案資料中心,同時還對檔案資料實行電子化處理,確保檔案安全,在此基礎上,開發一套檔案管理系統,實行分級管理,提供便捷查詢流程。推動檔案利用。為各級媒體宣傳、學術機構研究、高校學生調研提供重要的查詢幫助。2017年先后與媒體合作開辟鼓浪嶼往事、鼓浪嶼老別墅故事等專欄,深入開展“鼓浪嶼華僑文化”、“鼓浪嶼廈門裝飾風格”等課題研究。
結語:檔案是歷史的記憶,是文化傳承的基礎,更是滋養未來的營養。遺產地的檔案在申遺期間是佐證核心價值的必備材料,在申遺之后,是研究宣傳核心價值和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源。鼓浪嶼在遺產地檔案建設實踐中,讓檔案工作發揮了助力申遺工作、推動歷史文化傳承的積極作用,同時還明晰了遺產地檔案與一般政府機構檔案的差異性,更加清晰地界定了遺產地檔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