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澤銘
國有企業同級紀委監督在紀檢監督工作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是存在不愿監督、不敢監督、不善監督和不接受監督的難題,我們通過對難點、難題的分析,提出助力、借力、聚力、使力、發力的“五力”方案,致力于保留同級監督優勢的同時,破解現有難題。
一、企業紀委同級監督的作用和意義
1.同級監督是黨章黨規賦予的職責使命。全面從嚴治黨沒有例外,國有企業紀委也要履行黨內法規確立的同級監督職責。《中國共產黨章程》第四十六條規定,“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職責是監督、執紀、問責,對黨的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行使權力進行監督。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發現同級黨的委員會委員有違犯黨的紀律的行為,可以先進行初步核實,如果需要立案檢查的,應當在向同級黨的委員會報告的同時向上一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報告”;《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加強對同級黨委特別是常委會委員、黨的工作部門和直接領導的黨組織、黨的領導干部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情況的監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黨內監督體系,落實各級黨組織監督責任,保障黨員監督權利。重點加強對高級干部、各級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完善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制度,破解對‘一把手監督和同級監督難題”。
2.同級監督是構建完善黨內監督體系的重要環節。黨內監督是保持企業黨委作為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成為企業改革發展“主心骨”的法寶。《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規定“建立健全黨中央統一領導,黨委(黨組)全面監督,紀律檢查機關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的黨內監督體系”,紀委監督是黨內監督的重要內容,同級監督是紀委監督責任的重要任務,加強紀委同級監督是做好黨內監督的應有之義,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全面”應有之義。當前實踐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弱、下級監督太難的問題,打破黨內監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于上級監督必須加強、同級監督不可偏廢、下級監督必須支持三者協同發力。其中把同級監督與上級監督貫穿,使下級紀委成為上級黨委、紀委駐在下級企業的前哨和探頭,實現同級監督、上級監督同位一體,是最緊迫卻也最容易的切入點。
3.同級監督是維護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證。《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規定,“國有企業黨委(黨組)發揮領導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依照規定討論和決定企業重大事項”“研究討論企業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支持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依法行使職權 ”。伴隨國有企業黨建的加強和深化,國有企業黨委及其成員已經位居企業的權力頂端,掌握著企業改革發展的核心權力。同時,經濟屬性賦予了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市場經濟規律也決定了企業自身的高度自主性。脫離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腐敗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必然危害國有資產安全。同級紀委不僅離同級黨委及其成員最近,更是離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最近,對同級黨委及其成員履職行權的過程和成效最直觀、最清楚,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予以處置,督促同級黨委正確行使權力,有效確保黨委的權力在正確軌道上運行。
二、企業紀委同級監督的難點
1.不愿監督的問題。企業紀委書記原則上都進入同級黨委班子,與被監督者同在一個班子,都是企業決策層最核心群體的成員,被標簽視為企業領導人員一類人。班子成員日常工作上也抬頭不見低頭見,關系更緊密,情感更貼近,同時紀委工作上同樣需要其他班子成員的支持與配合,加上監督影響團結的顧慮,人情往來、工作需要等因素交織影響,企業紀委主觀上更愿意把同級監督的責任,以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原則甩回給上級紀委,不愿意進行同級監督。
2.不敢監督的問題。一是思想上有困擾。《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的地方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基層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同級黨的委員會和上級紀律檢查委員會雙重領導下進行工作”,同級黨委與同級紀委又是一個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被領導者直接監督領導者,管理邏輯的不順暢,導致部分紀檢干部疑惑、顧慮,實踐中更多“小心提醒、婉轉傳話”,不敢“紅紅臉、出出汗”直面監督。二是監督條件受限制。在雙重領導體制安排下,國有企業紀委仍是企業的內設紀檢機構,包括企業紀委書記在內的紀檢干部考核評價、薪酬待遇等仍在企業內部(部分金融企業雖為派駐,但人事關系、薪酬待遇等仍由駐在企業負責),被監督者手握監督者的“前途命運”,監督者必然顧慮甚多、畏手畏腳。三是個人利益考量。監督總歸由紀檢干部來執行,紀檢干部的黨性修養、思想品質決定著監督的實效。現實中企業紀委書記同級監督對象都是平級領導,重點監督對象的黨委書記還是上一職級領導,且紀委書記大多交流任職,作為一個入局者,監督可能面對的是一個陣營,陣營內公私關系復雜、資源背景深厚,監督時難免考慮“后果”“后路”,擔憂打擊報復、邊緣化,影響個人發展。
3.不善監督的問題。當前,不少企業依然把紀檢崗位視為安置性崗位、非專業技術性崗位,導致紀檢崗位要么是缺乏工作歷練的新人、要么是缺乏工作干勁的“老”人,能力、水平難以匹配好監督要求。交流任職的企業紀委書記,尤其是跨領域、跨行業交流任職的紀委書記,缺乏企業的管理經驗、專業技術、經營知識,加上企業領導班子成員各管一塊,紀委有時候成為信息孤島,難以完整深入掌握全部情況,難以在“三重一大”事項等重大決策過程上進行有效的監督,而八小時以外監督、政治建設監督等還缺乏具體的監督途徑和手段,監督無法有效開展。
4.不接受監督的問題。權力行使者總有一種將擁有的權力擴大化,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利益的沖動。沖動的一個表現就是不樂意接受監督、抗拒監督。當前,仍有領導干部尤其是任職時間較長的干部,沉浸在享受權力的快感里,把組織監督視為紀檢干部個人監督,把人與人對立起來,當作是他人對自己的“不信任”,是他人“找茬”“找不快”,讓自己“丟面子”“失威信”,反感監督,不習慣、不情愿、不允許被監督,增加了同級監督的難度。
三、破解企業紀委同級監督的思考
當前,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各項任務陸續在國有企業落地見效,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步入了新階段。國有企業同級監督工作順應改革要求,以此為契機,盡快“破題”,增強監督的實效。
1.知于助力。以紀檢監察體制為契機,加快落實“紀委書記、副書記提名和考察以上級紀委會同組織部門為主”“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日常履職考核以上級紀委為主”的具體操作規范,加大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探索上級企業紀委定期向下級企業紀委通報同級黨委及班子成員的問題線索及處置情況;建立下級企業紀委報告同級企業政治生態評價和領導班子成員“畫像”評價情況;實施下級企業經營業績考核等級不能高于黨風廉政建設考核等級的要求,真正把企業領導班子及成員業績評定、績效考核與黨風廉政建設實績捆綁起來。
2.巧于借力。下級企業紀委要提升監督的工作技巧,在關鍵事項、關鍵時刻上巧妙引入上級紀委的力量,堅持業務工作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借用上級紀委的業務流程、制度規定、要求名義,增強同級監督的底氣、硬氣,用體制和制度減緩同級監督所帶來的各種壓力和矛盾。
3.善于聚力。一是企業紀委要督促、協助同級黨委細化制定黨委權力清單、黨委議事規則、“三重一大”決策實施細則、黨務企務公開、同級監督實施辦法等規范權力運行、加強權力監督的制度規定,先把規矩立起來、說清楚,強化集體行為的意識,為同級監督打好基礎。二是要督促、協助同級黨委壓實主體責任,尤其是督促、協助同級黨委書記履行好主體責任“第一責任人”職責,著力把黨委書記納入黨風廉政的利益共同體,把利害講明白、把責任道清楚,企業“一把手”的支持配合同級監督對其他班子成員就是一種引導和約束,使同級監督事半功倍。三是堅持組織集體監督,避免紀委書記單打獨斗,要善于發揮企業紀委班子的智慧和力量,堅持“書記帶頭、委員盡責、團結協作、集體監督”的思路,重大問題特別是涉及同級黨委及班子成員的問題要經過集體研究,用班子對應班子、集體對應個人,最大程度呈現放大組織監督的效應。
4.勇于使力。一是企業紀委要配全配強干部隊伍,鼓勵專業技術員工轉崗從事紀檢工作,豐富專業結構,加強學習教育,讓紀檢干部更加熟悉了解所在企業主營業務的流程環節、規范要求、操作技能等,具備從事監督必要的專業知識。二是要找準關鍵點、關鍵處開展監督,盯緊黨委決策環節的監督,延伸監督的鏈條,把同級監督的決策環節監督放到事項全過程監督之中,把事前分析調研、事中研究決策、事后實施執行貫穿起來,做到對決策事項完整全面了解,提高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要加大日常監督的力度,梳理排查企業廉潔風險高發點,發揮好巡察利劍作用,協調企業職能管理部門定期信息共享,深化八小時以外監督,著力做好對招投標、物資采購、選人用人、資金管理等重點領域的監督檢查,更深入更準確掌握同級黨委班子成員各自分管領域的總體情況,及時發現苗頭傾向性問題。
5.敢于發力。同級監督不僅講策略,也講氣勢。執紀審查是紀委嚴肅紀律、懲治腐敗、強化震懾最主要、最直觀的手段和方式。企業紀委要增強執紀審查的能力,堅持有為才有位的觀念,嚴懲違紀違法問題,為同級監督樹起權威、營造氛圍。當前,國有企業最普遍的腐敗問題就是利益輸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過職務上的便利,依托企業的資產、資源、業務等謀取私利。而利益輸送與權力運行是高度重合的,腐敗背后必然有一條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聯通的利益權力鏈條,企業紀委要捏住鏈條的“七寸”,敢于善于懲治管理權限范圍內同級企業中層領導人員、重點關鍵崗位員工的違紀違法問題,斬斷利益輸送鏈條、斬斷“圍獵”和甘于“圍獵”鏈條,做到“抓了三排、震懾主席臺”,對同級企業黨委及班子成員形成強有力的警示和震懾。
(作者單位: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