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馬廣奇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是在國內外形勢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我國根據目前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所提出的戰略構想,旨在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而在“五通”的實現過程中,蘊藏著上萬億的項目、資本和債權投資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以互聯網金融為平臺,不斷尋求新的金融合作方式和方向,挖掘阻礙合作的瓶頸因素,找尋突破口,從而不斷深化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合作。
一、互聯網絲路金融合作的影響因素
1.政治因素。①政局動蕩、恐怖主義加大了互聯網絲路金融合作的政治風險。絲綢之路經濟帶涉及歐亞大陸五十余個國家,基本國情復雜,文化尤其是宗教信仰紛繁多樣,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核心區內部,除我國政局穩定之外,中亞國家整體局勢復雜多變,加之各國長期處于戰爭、動亂之中,使貿易和投資活動面臨著較大的政治風險。此外,各國的政治立場很有可能不同,都將會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金融合作的潛在威脅。同時,中亞和中東地區是全球恐怖主義的發源地,極端宗教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長期活躍于此,影響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社會治安。②大國博弈、利益爭奪惡化了互聯網絲路金融合作的政治環境。長期以來,中亞都是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爭取的焦點區域,雙方都想維持和擴大在該區域的勢力范圍,所以經常試圖干涉我國在中亞地區的貿易投資和文化交流活動,目的是防止其在中亞地區的政治主導權和話語權被撼動。所在中亞地區常常被卷入大國的博弈和較量中,造成暴力和戰爭事件頻發,社會動蕩不安。穩定的政治環境是雙邊合作和交流的前提,而中亞地區動蕩的社會環境會導致互聯網絲綢之路經濟合作面臨較大的政治風險。
2.經濟因素:產業關聯、貿易依賴加大了對互聯網絲路金融合作的現實需求。我國是一個人口多、人均資源占有量十分有限的國家,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土礦等重要資源占有量分別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 5%、42%、18%和7. 3%。目前中亞以及與其毗鄰的里海地區的石油儲積量約占世界總量的18%-25%,成為僅次于中東、西伯利亞的第三大石油儲積區,并且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種類多樣,如哈薩克斯坦己探明的礦產資源達90 多種,鎢的儲量居世界第1位,鉻和磷礦儲量居世界第2位。但是,中亞各國的工業化水平較低,資源開發技術較為落后,與我國擁有發達的工業經濟體系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快絲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不僅能為中亞各國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而且可以解決我國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短缺問題,實現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促進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技術因素:網絡設施加大了互聯網絲路金融合作的技術難度。絲路沿線國家要想實現信息互通,加強金融合作,必須依托于互聯、互通的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前者基于互聯網,而后者涵蓋全方位的基礎設施。而中亞各國由于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對于互聯網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小,很難實現與其他國家的互聯互通,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互聯網絲路金融合作的技術難度。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也曾指出要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合作,加速建設“網上絲綢之路”的網絡基礎設施,重視包括互聯網、通信網、物聯網在內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4.法律因素:網絡環境加大了互聯網絲路金融合作的監管難度。中亞、西亞國家在市場機制、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等方面還沒有與國際接軌,統一協同的利益協調機制并未建立,這給金融合作過程中利益的協調、糾紛的有效解決設置了障礙。雖然中國與中亞、西亞國家政府簽署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和避免雙重征稅的協定,但還未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導致法律條款難以有效落實,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5.金融因素:金融差異化加大了互聯網絲路金融合作的協調難度。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均是發展中國家,但發展水平懸殊,發展差距較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使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的根基不穩。一是金融體系差異明顯,金融監管合作難度大。與中亞五國相比,中國的金融機構體系不僅種類齊全、規模龐大,而且在業務種類、體系結構、服務對象及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點,這是中亞五國金融機構所不能媲美的。并且根據金融監管合作博弈理論的觀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眾多,金融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與我國的經貿聯系冷熱不均,全面金融監管合作的可能性較低,成本巨大,這將嚴重制約我國與中亞國家金融合作的推進步伐。二是金融政策選擇不同,匯率制度差異顯著。在選擇經濟發展路徑與應對經濟危機時,核心區國家往往會采取不同的金融政策,進而出現意見分歧與利益沖突。
二、推動互聯網絲路金融合作的建議
1.推動政治溝通和安全合作,實現“民心相通”,營造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一方面,絲路沿線各國應加強政治溝通,推動高層互訪常態化,就長期以來有爭議的話題展開磋商,在最大程度實現互利共贏的前提下建立沖突化解和利益協調機制,鞏固合作基礎。同時,也不能忽視與美國和俄羅斯的溝通,雖然在中亞地區資源控制權、貨幣主導權方面大國之間存在博弈,但不能就此放棄合作,而應該及時有效實現各國戰略的對接,就利益共同點達成一致,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金融合作爭取穩定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應加強安全領域合作,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依托,加強彼此間的信任,定期舉行聯合演習,相互學習,交流反恐經驗,合力打擊破壞地區穩定和國家安全的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跨國犯罪等。更重要的是,沿線國家應引導民眾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摒棄民族偏見,加強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強不同文化的認同感,縮小不同國家和民族民眾的心理距離,形成開放包容的現代思維,實現“民心相通”。
2.強化產業合作,拓展金融合作領域。盡管目前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具有產業梯度轉移的條件,產業合作朝著園區化承載,項目化帶動方向發展的趨勢日漸明朗,但產業合作也面臨基礎設施、產業質量標準不統一,語言人才缺乏等難題。由于中國在基建、通信、機電等領域存在部分產能過剩,中亞國家擁有豐富的能源與礦產,雙方就可以利用經濟結構互補性強的特點,開展經貿合作與技術交流,擴大彼此之間的利益交匯點,分享合作成果。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區域性投融資機構的作用,為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往來、技術合作等提供資金支持,促進核心區經濟發展。我們應促進沿線國家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海關之間的合作,嚴厲打擊違反海關法行為,努力營造安全的貿易環境。應加強在質量標準、檢驗標準、認證標準和行業監管領域的合作,建立相互認可、互利共贏的制度體系,為貿易和投資構建綠色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