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弘揚
近年來伴隨著全國交通網絡飛速發展,佳木斯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取得了突破性改善,但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仍然有許多問題未得到完美解決,影響了佳木斯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限制了其省域副中心及黑龍江東北部區域交通樞紐作用的發揮。基于此,本文將立足政府視角,從項目規劃、人才儲備、法律建設、資金來源四個方面來探討現階段市政府在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時所面臨的問題,加以分析并提出建議,為下步市政府如何更好、更深入地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參考。
一、引言
交通基礎設施作為現代社會地區之間商品流通的主要載體,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交通基礎設施在經濟、社會中的關鍵地位,以及其本身的公共屬性,決定了政府必須要參與到其建設、管理當中。佳木斯市作為我國的高緯度地區,本身地質及氣候環境相對惡劣,所對應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難度更大,項目建設過程更冗雜,工程質量要求標準更苛刻,只有政府部門更深度地介入,提供更完善的宏觀統籌、政策引導和服務保障,才能保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順利開展。
二、佳木斯市政府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所面臨的問題
(一)項目規劃略欠統籌
在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建設中,政府行為貫穿于從需求識別到項目結束的整個周期,從項目謀劃、方案出臺、文件審批到監督實施都由政府主導完成,政府政策的連續性,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效率和進度有著重大影響。很多項目隨著發展思路往往也隨之變化,原定的一些規劃可能要遭遇擱置甚至廢棄,重新規劃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項目建設延后,進而給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造成負面影響。再者,規劃交通基建工程有時缺乏長遠思考和統籌規劃,一些基建工程,可能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前的需要,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從長遠看卻是階段性貢獻,隨著發展還要重新規劃,從頭建設,造成資源的浪費。
(二)科技人才稍顯匱乏
由于佳木斯市地處高緯度嚴寒地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常常會面臨季凍土環境下的道路建設、道路養護和安全保障等問題,對建設施工的技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佳市的交通基建科技水平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建設需求。佳木斯市乃至整個黑龍江省東北部地區都沒有一所專門研究季凍土施工的科研實驗室或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相關領域科研人才、科研平臺、科研經費、科研項目都較短缺,項目實施從規劃到建設嚴重依賴域外技術力量。這種自身技術力量和創新能力的相對不足,將對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事業的長期發展、可持續發展構成制約。
(三)監管權責有待細化
近年來法治社會建設不斷推進,法治觀念已深深融入我國行政管理之中,交通基建管理法規體系也已初顯規模,但在一些細節之處仍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作為一項集規劃、政策、環保、施工、監管等多項因素與一體的整合性工作,需要政府機關、事業單位、規劃單位、施工單位的共同謀劃、統籌協調、相互配合。但現下我國在交通基建方面的很多規章制度是非法律性文件,其執行力、影響力較法律文件薄弱,在細化的事權關系方面缺乏嚴格的規范和明晰的界限。各方在參與監督管理時,由于職能上存在交叉,常出現多頭管理、推諉扯皮、九龍治水的現象,致使監管、處罰等行政效不能有效落實,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無法高效解決。
(四)建設資金來源有限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極為浩大的項目工程,其建設過程十分繁雜,難度很高,需要大量的資金扶持。佳木斯地區由于其施工環境特殊,勘測、設計、建設過程中的耗費更大,對施工技術的要求標準也更高,所需資金更甚。雖然市財政投入到公共交通設施建設中的預算資金穩中有升,但能夠給予的扶持力度仍然有限。而資金的短缺已經導致很多亟需建設的工程無法開展,已經開展的工程無法按時交付,老舊設施的再建、養護、維修也都成了難題。
三、佳木斯市政府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注重整體規劃,執行一以貫之
在制定佳木斯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時,需要有全局性、戰略性眼光,要跳出城市看整體、跳出交通看交通,站在地區整體的高度提出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方略,注重與區域內各地市的統籌協調,共同建設。再者,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同其他,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政府規劃要凸顯連貫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要設計一套標準化、規范化的決策程序,以法律的形式確定規劃方案的效力,做到方案制定前謹慎斟酌,制定后一以貫之、繼承堅持、有序落實,保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標和思路的長久、科學。此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立項時,涉及與土地、環保有關的審批手續,應盡量做到簡化,確保交通基建項目立項高效、簡潔。
(二)打造科研平臺,完善人才培養
針對佳市交通基建科學研究缺乏積累、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政府要立足長遠,從部門管理、科研平臺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入手,統籌推進創新能力建設。要牽頭整合域內外有關科技資源,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深度合作,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交通基建科研平臺。要明確平臺功能定位,聚焦目標任務,結合實際需要,集中優勢資源,沿著主攻方向,專注于本地交通基建技術難題的解決。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通過結合地方建設特色、建設需求、任務重點,來設計人才的培養方向。要樹立正確導向,出臺優惠政策,完善評價和激勵機制,以工作待遇、生活環境為吸引點,引進外部專業技術人才,多管齊下,最終為地區建立起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能夠解決當地特殊技術問題,愿意扎根當地的高素質復合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科研團隊。
(三)細化法律法規,理清權責界限
要明確政資、政企、事企以及政事之間權責關系,構建精細且完善的交通管理法規體系,唯有如此,才能把政府同政府事業單位,包括公共企業同公共事業單位之間的權責范圍予以明確區分,各部門才能互不干涉、各司其職。同時,立法部門可以根據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等系列法律為基礎,采取領域分區式的交通基建法律法規建設模式,對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避免“一刀切”,建立符合地方實際的精確化法律管理體制。法定權責明晰后,相關交通基建監管、執法等部門要恪守職責,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行政監督、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權利,加大對項目進展、施工質量的監管,切實保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符合計劃安排,工程質量能夠完美達標。
(四)拓展融資渠道,廣納社會資金
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的形勢下,政府應努力拓建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力爭打破交通基建資金瓶頸。要注重吸引民間資本,通過打造公共交通設施項目民間融資平臺,降低民間資金的進入門檻,比如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發行債券等,以一種聯合、聯營、集資、入股的方式,吸納社會民間資本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要出臺優惠政策,通過“以土補路”將一定范圍內土地統一征遷作為商住開發用地公開拍賣來籌措建設資金,在土地征遷中減免或緩繳稅費以減輕承建方壓力,節約的資金全額用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要完善相關投融資法律法規,構建完善的投資激勵體制,鼓勵各級資本參與公共交通設施項目建設,同時構建合理的交通建設資本管理制度,保證項目資金能夠專款專用。要依法維護交通基建投資秩序,營建良好的投資環境,用制度保障好相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本文系佳木斯市2019年度重點科研課題,項目編號:130046 ,項目名稱:關于佳木斯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