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娟
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深入推進技能型人才的供給側改革,積極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大國工匠”。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要陣地和重要渠道,回應時代要求和政策導向、強化對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其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培養工匠精神是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推進改革創新、提升國家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內核。因此,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融入“工匠精神”的現實意義更加突顯,本文就“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徑展開了相關研究。
2014 年 3 月 30 日,教育部正式印發了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在國家文件中提出“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睂k好這一關鍵課程作出了具體部署和指導。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主陣地,肩負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重點培養技能操作上具有執著專注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上具有“敬業守信、精益求精、勤勉盡責”精神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也是高職院校的時代使命。
一 、相關概念的內涵
(一)“工匠精神”內涵
首提“工匠精神”的聶圣哲,培養出一流木工匠士。中國古代的“工匠”,主要是指有專長的手藝人,“工”是指做工,“匠”是指技藝。現代社會提倡的“工匠精神”滲透到各行各業,除了嫻熟精湛的技藝,更包含專注執著、認真負責、愛崗敬業、團隊協作等的綜合職業素養。已有學者進行大量的文獻闡述:如劉志彪(2016)認為工匠精神強調精神理念,如精益求精、完美主義,有一種“死磕”與“忘我”的狀態?,F代“工匠精神”在不同層面表現各有側重。在宏觀層面“工匠精神”是一種時代追求、是一種價值取向,再到各職業教育高職學院層面是一種辦學理念,對學生個人層面來說一種內在素養。2018年當選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都是各行各業的高技能人才,比如:高鳳林是研究院首席技能專家,中車長春軌道首席焊工李萬君,從事不同行業的高級技師夏立、陳行行、王樹軍、譚文波,地質隊高級工程師朱恒銀,帶電作業工王進,廣核集團核燃料操作師喬素凱,敦煌研究院修復師李云鶴。 “工匠精神”起源于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本身就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服務于企業。有一流的人才,才能產生一流的企業。沒有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就不能實現“高”技能。因此,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視域下的職業素養,有助于向企業輸送高質量的人才。
(二)職業素養的內容
被稱為世界“職業素養鼻祖”的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職業素養》一書中這樣定義:“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苯Y合用人單位的需求,職業素養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顯性素養,即身體素質、個人形象、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二是隱性素養,是指員工的職業意識與態度,對工作熱愛并甘于奉獻。三是特殊職業素養,比如化工職院化工類的專業,安全的意識、指標的監控、操作規程,要求學生具備高度的安全和環保意識,嚴格執行工藝指標和工作流程,較強的應急處理能力等。因此,每個專業要在形成一般職業素養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本行業有關的核心素養的認識和塑造。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教學過程中要與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相對接。
二、“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意義
(一)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制造強國行列,2016年重提“工匠精神”,引起了全國各界特別是職業教育領域的關注,從而展開了熱議和關注。目前我國制造業在綜合國力總體還處于中低端水平,在芯片等高科技電子元件、零部件及高科技材料方面廣泛的依賴從美日歐等國家進口,導致以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此為借口打貿易戰。在高端制造業,不可替代的核心零部件和材料方面需要加大攻堅克難力度,發揚“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高職教育專門培養制造業高技能型人才,在訓練提高學生的技能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敬業守信、敢于創新、精益求精等職業素養,為“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提供人才保障。
(二)培養“工匠精神”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
“工匠精神”源于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自覺踐行“工匠精神”,立德樹人,是保證高素質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石。現在高職畢業生就業后的離職率居高不下,不但造成了用人管理和培訓資源的浪費,而且也影響學生的個人職業發展。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高職生專注、負責、認同感,使命感等“工匠精神”的缺失。因此,高職院校高度重視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教育學生持續提高自己的技術技能水平,踏踏實實朝著自己的職業目標不懈努力,腳踏實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
(三)培養“工匠精神”是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通過教學活動全面對學生進行 “工匠精神”的培養,在人生觀、價值觀會形成的關鍵階段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理解“工匠精神”精髓并認同職業,培養學生在后期的職業生涯中浸潤“工匠精神”的精髓。通過在校學習期間的培養,明確自己的專業應具備的行為規范,及將來從事的工作職責和義務,在職業規劃、就業或是自主創業時都保持積極正確的態度,才能與用人單位和企業之間進行高效溝通,達成一致,職業生涯發展空間更寬更廣。
三、“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徑
(一)將“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專門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陣地,注重人才職業素質培養和專業技能訓練的雙重融合,只有具備了“堅定信念、專注執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才能使專業技藝達到爐火純青。因此,高職教育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從入校到畢業就有計劃的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思政、職業道德與法律、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的職業素養必修課,理解“工匠精神”。 不同的專業的人才的培養在素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環節安排等方面都應有指導性文件,是人才培養的行動綱領和實施依據。安排專業教學、技能訓練的實施計劃時,將思政和“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教師要將“工匠精神”,職業素養、思政教育貫穿全過程,踐行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職責,提升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廣泛深入推行“現代學徒制”等多種模式的校企合作
學校培養企業需要的“工匠精神”高質量人才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校企合作,使教學過程直接利用企業的生產場景和設備、技術互為補充實現資源共享?!艾F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校與企業之間聯合招生,共同培養的一體化育人,企業師傅和院校教師互聘互用,專兼結合,將課堂、實習實訓室、企業工作崗位進行整合資源統籌利用。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工匠精神”,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促進高質量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聘請企業專家為學校的兼職教師,讓學生聆聽企業“工匠”來自一線的工作經驗和前沿技術,持續現場感受企業“工匠”的職業素養,鮮活的實際案例分析,真實的感受將來自己要從事的職業場景。通過校內引進企業生產線,實現課堂理論學習和企業頂崗實訓相結合。根據專業的需要探索更多模式的校企合作,比如:工學交替、校企互動、訂單培養等等。企業根據的人才需求,主動參與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考核評價等環節的制定,政府相關部門給與政策指導,實現真正校企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
(三)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內涵的職業素養
大學時期是一個人心智日漸成熟的階段,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人格品德、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職業意識和素養的重要途徑與載體。首先,將各級各類技能競賽與課堂緊密結合,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競賽中體會艱辛和收獲,培養對知識技能的興趣,激勵求實創新、追求完美、執著專注的“工匠精神”。其次,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1.觀看央視記錄片《大國工匠》、《大國重器》、電影《匠心》、國家勛章授勛儀式等;2.邀請企業的技能大師,行業能工巧匠來學校演講或專題報告會,3.組織學生進行工匠精神職業素養為主題的文藝演出,辯論賽等。通過這些活動,沐浴大師工匠的熏陶,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為今后職業發展打下好的堅實基礎。
四、結語
高職學生在個人職業發展道路上能否取得成功,與他們具備的“工匠精神”內涵的職業素養密不可分。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高職院校培養的高技能人才應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高職院校要在教學,校企合作、校園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入“工匠精神”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推動高職院校的發展。(作者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研究》 。課題編號? HYJG1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