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何苗



利用產業梯度系數和行業相對增長率,對長三角三省一市40個制造業行業的相對比較優勢進行測度,以此衡量安徽省承接產業轉移的潛力和江浙滬具有轉移趨勢的行業,即安徽省應該重點承接核心基礎零部件、鐵基銅基新材料、紡織服裝業、生物醫藥業,并據此為提升安徽省承接產業轉移水平提出對策和建議。
2019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于安徽而言,這是助推經濟崛起、促進產業升級的難得機遇。因此,如何促進長三角地區的產業合理轉移成為焦點。我們在研究安徽省承接產業轉移的行業選擇時,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為背景,以安徽省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為目標,對三省一市的制造業各行業的產業梯度系數和行業相對增長率進行測度。
一、研究方法與指標構建
(一)研究方法
中國學者戴宏偉(2003)等最早在其《區域產業轉移研究———以“大北京”經濟圈為例》一書中構建了產業梯度系數指標,彌補了區位商無法準確表示區域間由于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而引起的偏差。但是該指標無法反映出區域間由于資本要素所引起的偏差。魯金萍(2015)進行改進,引入比較資本產出率。李然和馬萌(2016)在此基礎上添加了反映行業在某地區動態發展趨勢的指標,引入了行業相對增長率(CIGR)。本文借鑒上述學者的研究方法,從產業梯度出發,對長三角三省一市的40個制造業行業的產業梯度系數和行業相對增長率進行測度。
(二)指標構建
1.產業梯度系數
據李然和馬萌(2016)構建的產業梯度系數(Industry Gradient Coefficient, IGC)指標,影響IGC高低的因素有三個。一是用區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反映的區域產業的專業化水平,二是用比較勞動生產率(Comparative Production Output Rate, CPOR)衡量的區域產業的相對技術水平,三是用比較資本產出率(Comparative Capital Output Rate, CCOR)衡量的區域產業資本盈利水平。因此,產業梯度系數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Yir代表i行業在r地區的總產值(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用的指標為主營業務收入),Yir代表r地區的工業總產值,代表i行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總產值,Yi代表全國工業總產值,代表i行業在r地區的用工人數,Pi代表i行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用工人數,Air代表i行業在r地區的總資產,Ai代表i行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總資產。
上述指標的政策含義為:若某地區某產業LQ﹥1,則說明該產業在該地區的專業化程度較高,有對外輸出的可能。若某地區某產業CPOR﹥1,則說明該地區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能夠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承接產業轉移的可能。若某地區某產業CCOR﹥1,則說明該地區該產業的資本盈利能力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該地具有吸引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潛力。
因此,由區位商、比較勞動生產率和比較資本輸出率共同決定的產業梯度系數可以綜合反映某地區某產業的優勢程度。如果IGC﹥1,則說明該地區該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優勢或劣勢程度與數值正相關。
2.行業相對增長率
行業相對增長率(Comparative Industry Growth Rate,CIGR)反映了區域產業的相對增長速度。本文通過(0-t)時期生產總值的增加值和基期的生產總值之比得到相對增長率,以代表i行業r地區在(0-t)時期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以代表全國i行業在(0-t)時期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指標含義如表1所示:
表1? 行業相對增長率指標解釋
判斷產業轉入地對于某產業是否有承接優勢的標準為:
,且。這表明i產業在r地區有比較優勢,在全國范圍內不斷成長,且r地區的行業相對增長率高于其他地區。
本文根據李然和馬萌(2016)對京津冀地區行業相對增長率的研究成果認為當0.8時,該行業具有轉出趨勢。因此判斷產業轉出地是否有轉出趨勢的標準為:
(1),且。這表示i產業在(0-t)時期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產業萎縮,有轉出趨勢。
(2),且。這說明在(0-t)時期i行業在全國范圍內收縮,且同一時期在r地區聚集,即i產業在r地區的萎縮嚴重,有轉出趨勢。
二、產業轉移的行業選擇
本文根據(1)、(2)、(3)、(4)式分別計算出江浙滬皖2017[ 由于2019年《上海市統計年鑒》中尚未公布2018年的數據,因此為保證數據的統一,本文均采用2017年的數據。]年的產業梯度系數,再根據(5)式以2013年為基期測度2013年-2017年的行業相對增長率。
(一)安徽省優勢行業及承接行業選擇
根據公式計算得出安徽省的產業梯度系數和比較行業增長率,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表2,安徽省40個制造業行業之間的產業梯度存在差異。在16個區位商大于1,屬于優勢部門的行業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其他制造業的比較資本產出率小于江浙滬三個省份,意味著安徽省這三個行業的資金利用率低,不適合繼續投入資本生產。
在安徽省產業梯度系數排名前十的產業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排名第4,但全國增長率為負數,意味著從全國范圍來看,該行業具有衰退趨勢。此時,安徽省繼續承接該產業將不再合理。而對于排名第8的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排名第1的廢棄資源利用業,其2013年-2017年的行業相對增長率小于0,說明在近五年里該行業的發展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安徽對于這類產業并不具有承接潛力。
綜合比較產業梯度系數和行業相對增長率,根據上文判斷標準,安徽適宜承接的行業有:食品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木材加工業,家具制造業,醫藥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其他制造業14個行業。
(二)江浙滬衰退行業及承接行業選擇
根據公式計算得出江浙滬地區的產業梯度系數和比較行業增長率,結果如表3所示;結合安徽具有轉入優勢的14個行業,研究得出江浙滬向安徽可能發生的產業轉移,如表4所示。
為促進產業協同發展,避免無序競爭所導致的產業同質化問題,安徽根據“一極三區一高地”的定位,在上海的帶動下,聯合浙江與江蘇,致力于發揮經濟腹地的作用。考慮到安徽的實際情況與比較優勢,本文研究得出:安徽應優先承接醫藥制造業、新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其次承接紡織服裝、食品制造業等制造業。
醫藥制造業作為《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重點發展的項目之一,對于提升生物制造規模化發展水平有著重大意義。但是該產業僅浙江有轉出趨勢。對于承接地而言,安徽與江蘇的產業梯度系數均明顯高于上海(安徽1.19,江蘇1.44,上海0.53),有著顯著的承接優勢;而與江蘇相比,安徽雖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政府大力支持醫藥制造業建設,發展潛力巨大。因此,安徽應積極主動地承接浙江省醫藥行業的轉移,挖掘利用阜陽生物醫藥業、亳州現代中藥業的優勢,在關鍵共性技術領域、產業鏈中與浙江信息技術共享。
安徽省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產業梯度系數和行業相對增長率均明顯高于江浙滬三地,且礦產資源豐富,省內蚌埠、馬鞍山、銅陵等老牌工業城市資源優勢明顯、產業基礎良好,可依托省會合肥的高新技術優勢,積極發展新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安徽勞動力豐富,農業和能源資源密集,有承接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其中,上海、浙江和江蘇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均有轉出趨勢,安徽可以集中承接。對于上海和浙江轉出的食品制造業,紡織服裝業,安徽的產業梯度系數均大于1,較江蘇更具有生產優勢。但考慮到這些行業均為附加值較低的中低端制造業,因此,安徽應立足實際,有選擇的承接相關產業。
三、安徽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建議
上文研究分析了安徽承接產業轉移的行業選擇,而對于具體的承接過程,有以下三點建議。
(一)打造優勢產業基地
安徽應致力于建設優勢產業基地,例如通過減稅降費、土地價格優惠、完善基礎道路設施等方法大力支持、引導皖江經濟帶承接江浙滬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產業轉移,推進傳統材料向新材料的轉換,建設以蚌埠硅基新材料、宣城核心基礎零部件、銅陵銅基新材料、安慶化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為代表的產業集群,為產業轉移項目的落地提供保障。
(二)完善交通運輸體系
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安徽應與江浙滬加強合作,共同構建長三角區域內的綜合交通體系,著重建設省際、市際聯通公路,加快公路升級改造,優化路網結構,提升公路運輸能力。同時建設以城際鐵路和客運鐵路為重點的鐵路體系、以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為中心的空運體系、以長江支干流為重點的內河航運體系,為產業轉移提供運輸保障,提高本省的承接效率。
(三)創新科技體制機制
在承接過程中,安徽應注重科技創新和自主研發的配套支持,發揮合肥的科技優勢,推動合肥創新產業園、馬鞍山皖江信息產業園、蕪湖智慧城市等的建設。同時應健全產權保護制度,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針對紡織服裝、木材加工等發展歷史悠久的產業,應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自主研發,提高產業附加值。(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屬2019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安徽省承接產業轉移的行業選擇問題研究》(編號:2019103576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