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楷汶
[摘 要]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關系到其培養人才的質量,也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質量,但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師資結構不合理、教師歸屬感不強烈、科研水平較低和教師自主發展水平較差等問題。為此,本文提出了構建科學的層類師資結構,提升師資整體水平與潛力;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營造和諧舒適的校園氛圍;建立健全科研機制,提高科研理論和實踐能力的水平;建立適宜的教師自主發展模式,促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等策略。
[關鍵詞] 民辦高校;師資建設;內涵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5-0054-02
一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一)落實國家教師教育相關政策的應然要求
國家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教育事業的工作動機,是提升教育質量的動力源泉,而這也使得有關教師的政策文件比較常態化的出現。這些相關政策文件內容涵蓋范圍較為廣泛化,如教師培訓、教師人事制度、教師工資及教師考核等,而這些政策文件都會使教師職業更為專業化、計劃化、科學化。文件處于靜態化的存在,能否真正落實是其有效性的前提條件。作為教師隊伍中的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師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國家有關教師教育政策的落實情況。因此,民辦高校教師師資建設是落實國家教師教育相關政策的應然要求。
(二)提升民辦高校自身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
民辦高校的發展是由多種要素協同配合而產生的結果,而教學質量是衡量民辦高校發展的關鍵指標。在高校的教學資源中,師資水平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能否得以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關系到對教學內容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也關系到對學生的關注與理解,進而會影響到學生接受的教育質量。同時,師資隊伍建設水平也會影響到教師完成其承擔社會服務的質量,而這些從學校內外的環境來考慮,不僅影響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也會影響到社會公眾對于民辦高校的理解與支持的力度。
(三)實現國家師資隊伍理想目標的題中之義
在《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文件中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并具體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的精神,著力培養和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這種理想化的師資水平能否在實際教育事業中實現,直接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能否得到穩定健康的發展,也關系到能否做到黨和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教師隊伍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師資隊伍質量問題會影響到我國教師整體素質水平高低。因此,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是實現國家師資隊伍理想目標的題中之義。
二 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眾所周知,民辦高校不斷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水平過硬的師資隊伍。教學是各級各類學校所有工作的中心,所以對承擔此任務的教師要重點關照,不斷提升他們的個體與整體的實力。然而,師資隊伍結構上,民辦高校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職稱結構不合理。依據人力資源相關理論,良好的師資隊伍結構應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梭子型,才能促使人才持續不斷滿足教育的要求。但鑒于辦校機制與管理體制的特殊性,民辦高校的職稱結構往往出現高級、中級與初級的比例失衡的現象,即講師和助教居多,副高職稱以上的人比較少。二是學歷結構不合理。民辦高校因其辦學性質特殊和辦學歷史相對不長導致其聲望和工作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就進一步影響到博士到民辦高校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因此,民辦高校師資更多的還是以碩士學歷為主,博士學歷的比較少。三是專兼職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部分民辦高校因長短期的利益關系將聘請校外教授作為補充師資短缺的常態化機制,這種過度化的引進高職稱人才而不考慮具體要求,再加上對兼職教師的待遇和分類管理而導致本校專任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影響。
(二)高校教師歸屬感不強烈
人具有社會性,他們需依附或隸屬于某個團體或組織才能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進而才能發展自己與促進群體的進步。而在民辦高校中,多數教師的歸屬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主要體現于性別、教齡、職稱、學歷等方面的差異性。而這種歸屬感的不良會導致民辦高校教師不認同組織的規章制度與既定發展目標,也會影響他們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的發揮力度,甚至會導致民辦高校教師流失的嚴重問題。所以,民辦高校教師的歸屬感不強烈會影響到師資隊伍的穩定,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整個學校的發展。
(三)高校教師科研水平較低
“雙一流”背景之下,各個民辦高校都逐漸從規模式轉變為內涵式發展,而科研工作又是民辦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抓手。但相比于公辦高校而言,民辦高校的科研水平較低,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科研論文質量不高。多數教師所發表的期刊論文以普通教育期刊為主,較少發表于CSSCI、北大中文核心等期刊。二是課題多數居于省級以下,較少申報或獲得國家級課題。這也從側面說明民辦高校教師的科研理論素養與研究能力欠佳,同時也缺少強有力的科研團體與管理激勵機制。
(四)自主發展水平較差
人的發展是內外因相互協同的結果,而內因是關鍵因素。作為民辦高校教師而言,其自主發展的程度會影響到自身乃至整體教師素養的提升。由于民辦高校往往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就導致教師的工作任務量較重,再加上學校相關評價機制有失偏頗,使得民辦高校教師自主發展能力較差,其主要體現于自主發展意識淡薄、自主發展動機不足和自主反思等方面,而這種內在因素失效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教師個人素質乃至整個師資素養的提升。
三 改善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策略
(一)構建科學的層類師資結構,提升師資整體水平與潛力
對于民辦高校而言,能否取得內涵式實質性進展,關鍵在于能否建立一支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為此,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政府出臺適合民辦高校的相關專屬政策。對于民辦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教師職稱評定和編制等方予以支持與幫助,為民辦高校的發展做好外圍政策環境工作。第二,學校從全局觀來建造人才師資結構。從內部來說,學校要給予本校教師良好的專業發展環境與平臺,鼓勵教師進行學歷提升,創造條件讓教師參加各種類型的培訓,不斷為本校的良好師資“造血”;從外部來說,要制定適合高職稱的引進與管理完整制度體系,要積極引進以高職稱、中年為主專兼職師資,發揮他們專業引領作用,實現“輸血”功效,也要加強對他們在校工作的分類管理。通過內外“兼之”,形成科學合理的層類結構,不斷提升師資整體水平與發展潛力。
(二)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營造和諧舒適的校園氛圍
民辦高校的發展離不開數量足、質量高的教師隊伍,為此就必須堅持“引得進、留得住”的原則。人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觀照精神層面的需求,所以民辦高校務必在教師相關管理工作上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穩定住師資隊伍。具體來講,首先,樹立教師為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識。在學校制定相關文件與計劃、規劃時,要多聽取學校教師的意見與建議,真誠尊重他們的主體性與創造性,使其意識到他們的重要性。其次,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要考慮教師工作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并盡可能給予他們較為自由舒適的工作環境,同時也要營造尊師重教的校園文化,進而使其在和諧寬松的環境下工作與學習。最后,多舉辦集體活動,培養集體意識感??梢耘e辦校級、院級以及教研室的團體活動,如趣味運動會、教研活動、合唱大賽等,增加教師之間、教師與學校間的團結力與維系力??傊?,通過各種途徑與方法,增強教師對學校的親密感與歸屬感。
(三)建立健全科研機制,提高科研理論和實踐能力的水平
重視科研工作,是迎合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民辦高校實現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環節。鑒于此,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首先,培育濃厚的科研意識。在民辦高校中,領導管理者要將科研與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等方面加強關聯度,要適當提高在各個工作所占比例,營造“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教研結合”的良好氛圍。其次,完成激勵機制。民辦高校應結合實際制定科學的科研學科管理、科研考核獎勵、崗位評聘等制度,用制度來規范科研工作,用考核與激勵政策來激發教師科研的積極性[1]。最后,搭建學習科研理論知識的平臺。可以有計劃地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核心期刊的編輯到學校開講座,將最前沿的學科知識、課題相關知識以及期刊論文的撰寫、投稿技巧等傳授給教師,也可以開展由學校牽頭,院系規劃,教研室具體實施的校本培訓工作,同時也可以“走出去”參加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培訓活動。
(四)建立適宜的教師自主發展模式,促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自主發展是教師專業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所以民辦高校要構建穩定且具有發展潛力的教師隊伍須注重其自主發展水平。有的學者提出教師自主發展模式分為外生性制度主導模式(依靠權力性作用)、內生性個體行動模式(依靠自主自為)以及內生性組織協同模式(依靠群體)[2],而這三種模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為此,我們可以將三種模式協調綜合運用。具體來說,要養成教師自主自覺意識,尊重教師的主體性創造性,要借助和諧的“‘我-我們-共同體的共在的教師共同體”[3],提供多元化的資源支持,同時也要運用權力性方式與手段提供堅實地外力保障。
總體來講,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也不是單個力量的事情,需要政府、學校、教師等各個方面協同配合的。所以,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民辦高校制定具體貫徹實施計劃,教師自主實踐,多管齊下,形成一致性的合力去實現民辦高校教師良性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金勁彪.科研工作:民辦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抓手[J].教育發展研究,2018(23):3.
[2]譚維智.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模式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8(08):38.
[3]嚴從根.論教師日常生活啟蒙的使命自覺與能力發展[J].教育研究,2019(07):157.
(責任編輯:姜海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