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隨著歌唱形式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當前合唱作為整體的演唱形式,在表演中需要所有團員的充足準備,具備量活動的音準與有技巧的氣息轉換以及吐字應用。合唱是以音準的基礎保障為核心,音準在表演中的準確性不高,則實際表演效果缺少保障。基于此,對合唱中的音準氣息吐字訓練展開分析,提出有效的訓練方法,促進合唱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合唱團 音準 氣息 吐字 訓練方法
在合唱團的訓練過程中,對音準的有效訓練十分重要,它同樣也是合唱團的重難點訓練內容。其中,氣息的協調與良好的控制是保證演唱效果的重要因素,吐字的清晰度與適當的咬字技巧是提高演唱質量的關鍵因素。在合唱團訓練中對其所產生影響因素較多,其中音準的訓練無法保證其實際實施效果,需要做到對音準訓練的合理把控,通過正確的引導,促進音準訓練中對氣息的有效控制與吐字的科學掌控。
一、合唱中音準氣息吐字的訓練影響
音準作為合唱活動的實施基礎,在合唱藝術的整體表演中所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合唱團的成員只有保障對音準的正確把握,以此促進演唱活動的更好實施。在合唱的整個過程中,演唱者與演奏者需要做到對音準的正確把握,例如,聽覺力的敏銳性、演唱技巧的靈活運用以及超高的演奏方法等。合唱團無論是正式演唱或是日常的訓練,需要以音準的練習作為第一位,成員需要在音準地訓練中強化自身對音樂的認知,提高對音樂的理解,使得在表演中能夠形成獨有的音樂感知。
二、合唱中音準氣息吐字的訓練
(一)合唱中的氣息控制方式
就生理角度而言,氣息作為歌唱行為的原動力,呼吸的正確能夠保證在合唱中呈現優美的音質,良好的音準,吐字的清晰。氣息在運用中的效果是實現對人聲樂器控制的方式,通過聲音在演唱發聲中強弱處理的良好哦控制,實現對音樂的精準分句,從而直接保證音準效果。
合唱過程中,如果出現氣息不穩的情況或氣息量較少,則會造成喉頭發生上浮情況,導致在演唱中的音準呈現有漂移狀態;氣息過淺,會導致對喉頭產生壓力,造成發聲偏低,氣漏的出現;吸氣太慢會造成發聲的器官形成緊張狀態,導致聲音呈現整體偏高。
歌唱中氣息的呼吸狀態與自然狀態下的呼吸情況相比具有相似性,其不同之處體現在吐氣方面,歌唱中的吐氣與自然狀態中說話時的吐氣狀態相比,速度較慢,其目的是為了對氣息做到良好的控制。在歌唱過程中,為保證聲帶的振動處于相同的均勻壓力之下,需要確保胸腔的呼吸狀態是以共振的良好保持作為支撐環境,在過程中會有涉及到“呼吸支點”方面的內容。為此,需要在氣息的控制中保持呼吸方法的有效性,通過以下三方面呼吸方法的介紹,對其特點進行分析,使得在合唱中能夠形成靈活使用。
(1)胸式呼吸法。呼吸被限制在胸腔上部,通過肋骨之間的肌肉實現對肺部的收縮口控制,因此氣息的控制與使用量較小且淺,對均勻氣壓的保持具有一定的拿督,此外內臟發生上移,導致胸、肺共鳴腔之間的容積縮小。
(2)腹式呼吸法。呼吸的行為主要是以橫膈膜的下降所完成,通過腹部下部實現對肺收縮的良好控制,氣息吸入過渾,受肋骨之間肌肉無作用影響,同樣難以保持氣壓的均勻狀態,同時受胸腔肋骨在壓縮作用下,使得胸腔的對氣體的容積縮小。
(3)胸腹聯合呼吸法。該方法的使用是通過胸腔、橫膈膜、腹肌與背肌四部分聯合對氣息實現控制的方法,擴大胸腔的全面容積,所容納的氣息量則增大,能夠對氣息壓力實現有效保持,靈活地調節氣息呼吸狀態,使得胸共鳴腔保持在最佳效果。
經過以上三種呼吸方法的使用,在當前合唱團的應用中主要是以胸腹聯合呼吸法最為普遍,在實際氣息控制的訓練中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此外,在一些合唱作品的伴奏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是以循環呼吸法為主。該方法在應用中是合唱所獨有的形式,是通過不同聲部在不同狀態下對呼吸實現輪換控制,在實際使用中,同聲部的演唱最為常見,就有較大的難度,同時在聲部間的循環呼吸法應用能夠促進表演效果的提升。
對換氣位置地固定,在合唱中通過合理的設計,做到對位置的良好切換十分重要,換氣,是生理呼吸下的根本,同時在歌唱中也對其要求較高。在合唱中,隨著呼氣下的肺部含氣量縮小,胸腔內部的氣壓逐漸下降,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胸助肌、腹肌與背肌等通過與肺部的合作出現反射性擴張狀態,會重新向肺部注氣,保持歌唱的完整性。因此,對換氣位置進行合理地設計十分重要。合唱中為保證演唱作品的自來稿,一些團員在換氣位置的安排中沒有做到合理設計,導致在一首歌曲結束之后會有臉紅氣短等情況,是明顯的胸腔氣壓不足對胸部與心臟血管形成壓迫所導致。
(二)合唱中的吐字訓練
吐字的訓練方式。歌唱中對字的發音與日常說話狀態下有所區別。咬字與吐字都受到音準的作用,需要與歌曲的音高,演唱的節奏以及歌唱速度與發音力度等結合,做到科學的掌握,同時需要受到發聲位置的限制作用。有些時候,在合唱中會發現對一些字的讀音較難,同時在速度、節奏等因素的影響之下,導致發聲器官受到限制,最終造成發音音準不精確。為此,在合唱中需要做到對咬字與吐字的良好把控,避免對音準產生影響。音樂的歌唱速度快慢會對吐字清晰度產生直接影響,音樂速度加快,則實際的咬字吐字在發聲中的口腔形態會有較大的變化,需要保證每一個字在發聲中的“四呼”形態表達是否到位,是對吐字咬字在發音中清晰度、合唱中對共鳴位置確定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合唱中速度較慢時的音樂對咬字的要求較為輕松,但是對字在發音中歸韻與收聲具有一定的難度,慢速中的長短句對氣息的控制與共鳴的位置要求較為嚴格。
合唱訓練中的初級團員演唱出現吐字不清的情況常有,其主要是因為對字頭中子音、字頸的發聲阻氣沒有做到精準的哦控制的,導致阻氣用力不當,對氣的阻隔沒有形成良好的控制,導致字在發聲中會有音高不準確的情況。
字音的發出是嘴部前段所完成,發聲是由喉頭經過口腔所發出。呼吸需要肺部向其提供動力,共鳴則是由鼻腔、口腔、咽喉與胸腔四個部位所組成。四個部位在吐字過程中需要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同時完成統一的合唱要求。主要是由大腦神經對其進行指揮,在吐字訓練中,應該對吐字咬字做到有效的控制,對其中的音準影響做到深入的分析。
(三)咬字的訓練方式
為實現對咬字訓練中的音準把控,在過程中需要做到對吐字與咬字正確發音位置的明確,實現對音準中咬字的訓練強化。我國漢字在發音中是以單音節為主,通常是一個字所對應的一個音代表一個義,每一個漢字都包括三種因素,即聲、韻、調。聲,是字在發音時的初始。通過呼氣產生對聲帶地沖擊,從而基音通過聲門發出,在在口腔經過阻礙最終形成了音,則屬于聲。韻,是字的發音中間與結尾部分。聲音發出聲母,在口腔開合之下對其發出叫做韻。韻母則對字音的口腔動作形成決定,是咬字中通過不斷的訓練強化所形成。
三、結束語
綜合而言,在當前的合唱活動的展開中,良好的音準是保證合唱效果的重要內容。在音準的訓練中,其受多方面的影響,其中以氣息的使用技巧與吐字的方法應用作為主要,在合唱團訓練音準的過程中,需要對氣息的訓練做到有效協調,確保在合唱中氣息的均衡,以科學的方式實現有效的換氣,同時對吐字的訓練需要與咬字技巧相結合,通過不斷的練習,保證合唱質量,為合唱效果的更好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帥.合唱團成立初期的音準訓練分析[J].黃河之聲,2019,(01):124.
[2]宋艷玲.提高合唱教學實效性的實踐思考[J].甘肅教育,2014,(07):95.
[3]張黎黎.解析聲樂演唱中的音準問題[J].音樂時空,2013,(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