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祥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穩步發展,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處理上也更加科學合理,雖然歸家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實踐過程中困難重重,但是由于社會公眾關注度逐漸上升,專家學者與經濟人士在相關問題上的分析處理,國家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制度在改進的過程中已經深入解決了執行力、落實力度等問題。再者,相對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運營整體更加穩定,在統籌決策和工作管理等方面事項都具有高效率、流程短、質量高的特點,因此,為了分析如何建立公平、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制度,本文基于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基金運營機制展開論述,探討以何種方案解決基金運營相關現狀問題。
關鍵詞: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制度
自從養老保險制度推進實施并軌制,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在各項小問題方面就層出不窮,雖然在大框架下不受影響,但是長期發展不利于繳領相抵,存在諸多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因素。考慮到參保人群的個人素養與意識形態,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問題要更側重于管理和調配。
1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分析
現階段,部分經濟獨立的80后與90后對于養老保險制度與政策的不信任,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逐漸依托于獨善其身,不愿繳納社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比重下降。這就意味著未來可能會出現由地區經濟發展不一致導致的養老保險征繳與政策標準不統一[1]。我國社保養老體系主要采取現收現付式的“名義賬戶統賬結合”部分積累制,計入統籌賬戶與個人賬戶,由政府集中管理和運用,按照功能性進行區分,最終疊加賬戶中的資金積累數量作為養老金發放。由于其名義特征,個人賬戶雖然屬于個人,但內部實際上記錄的僅僅是繳費記錄,實際錢財仍然為政府管理[2]。實施這一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針對勞動人口數量下降,社保領取人數大幅增加的現狀。雖然二胎補助政策、稅收扶持改革以及延遲退休等政府決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事態,但是無法根本避免局勢形成。因此,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征繳作為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在資金運營和管理方面一定要謹慎處理,目光長遠。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適合的制度,在日本13年人口老齡化危機的問題面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必須要在適應社會生產節奏,迎合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水平的前提下,考慮到群眾需求,增強政府公信力,保障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福利待遇,促進城鄉居民與企業職工自覺參保[3]。
2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基金運營現狀問題分析
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收支情況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發展有直接聯系,人均收入從根本層面上決定了個人對于養老保險的需求。機關事業單位由于繳納比重與員工個人工資相關,不同地區人均GDP水平也就意味著養老保險費用在實際數量上會存在差異。由于采取現收現付式,統籌賬戶的資金不會由于儲存而承擔通貨膨脹的風險,其合理運用調配加上個人賬戶的穩定積累,能夠保障總資金的累計結余。雖然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后,我國機關事業單位保險基金的運營與管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的運作積累模式,但仍然存在投資和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由于資金運營管理牽涉部門較廣,在各司其職的大環境下,相關工作的實際監管是缺乏主體的。業務辦理、征繳費用、核算統計等工作事務涉及直接的權利與利益,政府部門或相關機構挪用部分現金、個人賬戶資金無法做實等問題的嚴重性,不單會導致養老保險基金缺口逐年擴大,還會降低政府公信力,喪失群眾對養老保險制度的信任。另一方面,許多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統籌層次不清晰,管理和運作所輻射的范圍往往僅與權益者相關,在轉制成本和歷史欠賬的綜合考量下,要想應對以支定收的債務積累,就必須明確安全高效的投資渠道,提升資金結余[4]。機關事業單位養老資金由于獨立運營,在現今社保養老體系的改進與完善中,只能通過打破狹窄的投資渠道范圍,多元化、合理化調用資金,投資到具有發展前景的行業領域,為后續養老金發放奠定經濟補償基礎。
3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運營機制優化策略
3.1 構建多層次的監督管理框架
相對于部門內部獨立監督,從整體運營和宏觀角度來分析,明確基金運作和使用的各個環節,按照不同階段,組織相應機構行使監督能夠促進基金運營多層次、有規模地進行[5]。以監督委員會為核心的制度規范、以政府主導的勞動保障部門和相關監督部門為權責中心的運營監督、以投資機構為主體構建的基金監督、管理組織的內部約束。各個層面不但能夠相互制約、相輔相成,而且各個部門脫離了模糊的管理框架,在遇到違法違規的不良行為時,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2 優化投資運營機制
現收現付制由于資金數量有限的前提下,僅僅作為貨幣流通是具有風險性的,再加上對市場配置與經濟形勢的影響不大。統籌賬戶的征用應當明確目的,確保安全性與收益性。在進行固定項目投資時,可以順應國家重點開發項目和扶持企業,應用于公共服務建設。既能夠以儲蓄形式增長基金結余,又能夠規避不必要的資金流失風險,穩定增值。因此,在經營權和管理權的歸屬問題上,盡可能以民間專業金融機構的第三方角色來運作,由政府與社會公眾共同監督[6]。一方面,養老基金的征繳與使用權力被分割,能夠保證統籌賬戶資金應用到實處,另一方面,政府從客觀層面頒布政策與法律進行約束,也能夠掌控資金運營的大體方向,以相對集中的分權管理來有效干預,減少政府方面的管理成本的同時,促進相關機構不斷提升管理水平與業務能力。相對于銀行存款和國債的傳統投資工具,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基金要直面現實,考慮到當下經濟發展趨勢與我國生產力水平,在各行各業尋找機會,確保基金保值增值。這也就意味著相關政策與制度規范必須做出變動,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相對完善的保障體系,有指向性地修改機制細則。
4 結語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基金運營機制由于受到制度的發展和相關改革的影響,在實際運作和管理方面存在許多現實因素的干擾。考慮對監管和投資兩大問題,結合社會生產環境與經濟發展水平,當前階段對于相關管理模式的探討應當重點放在權利方面。政府方面首先要明確養老保險制度體系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應對的問題,分析根源問題,有策略性、針對性地解決監管主體分散、基金統籌管理模式效率低、基金缺口持續擴大以及投資管理等問題。通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制度的優化,帶動整體社保養老體系全面改革與創新發展,減少參保人員的流動性,提高社會人群的人員參保率。
參考文獻
[1]王曉梅.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基金運營機制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14):176-179.
[2]蘭虹,陳鑫瑋.我國基本養老金調整機制存在問題及優化策略研究[J].西部經濟管理論壇(原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19,30(3):19-25.
[3]王海東.基于保障水平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
[4]李小強.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并軌改革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6,(12):101-102.
[5]譚笑.關于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并軌改革的探究[J].商,2015,(6):78.
[6]郭昌盛.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演進邏輯[J].蘭州學刊,2019,(12):8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