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文
【摘要】建筑規模不斷擴大,大體積高層建筑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后澆帶施工技術的出現不但能夠解決大體積混凝土的收縮裂縫問題,而且還能夠解決高層建筑與裙樓不均勻沉降的難題,在實際工程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后澆帶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規定設計施工,選擇最佳的施工時間及溫度,加強監督的力度,為建筑工程的質量提供保障。本文探討了后澆帶施工技術在房建施工中的應用研究。
【關鍵詞】房建施工;后澆帶;施工技術;應用
在當前建筑工程項目施工建設中,為了較好規避混凝土結構施工中常見的裂縫問題,注重引入和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成為重要手段,這也就需要重點圍繞著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流程進行詳細監管。在后澆帶施工技術操作過程中,除了要注重施工材料以及具體施工過程的詳細監管控制外,往往還需要把握好后澆帶的設置要求,通過合理布置后澆帶位置,促使其可以發揮出最強應用性能。
1、后澆帶施工技術在房建項目的優勢
1.1降低沉降差異對房建工程的影響
在房屋的建筑中經常出現一些問題,其中就包括沉降差的問題,施工單位需要高度重視該問題。在具體的施工建筑中,應該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采取后澆帶施工技術解決沉降差的問題,進而促進建筑結構穩定性的增強和提升建筑的質量。在房屋建筑中對結構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和討論,先進行主體結構的施工再進行裙房的施工,避免在施工的過程中出現因為受力比較大而造成沉降差的問題,使用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緩解受力情況給建筑結構帶來的壓力和影響,提升穩定性的同時,促進施工達到預期的效果。
1.2減少房建中構件收縮縫的產生
在房屋建筑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收縮縫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環境使混凝土結構表面結構出現了差異性,該問題的出現不僅影響房屋建筑的可靠性,同時影響質量的提升。為此,在房建施工中使用后澆帶技術能夠降低混凝土結構的收縮應力,增強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使房屋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同時促進建筑結構的完善。
1.3合理解決熱脹冷縮問題
溫度對建筑結構也有重要的影響。在建筑中結構的密集性比較大,一旦受到壓力的作用很容易出現裂縫,直接影響建筑的穩定性。使用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夠提升建筑結構的性能,降低溫度對房屋建筑的影響。在保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增強建筑的延展性,對房屋建筑中出現的裂縫進行及時的解決,而后澆帶技術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2、后澆帶施工技術在房建施工中的應用研究
2.1施工準備工作
在后澆帶施工前,應做好各項施工準備工作,如澆筑平面處理、水泥凈漿涂抹等。在澆筑平面處理中,應清理干凈表面的砂石及雜質。同時,針對預留縫兩側混凝土,應執行鑿毛操作,并使用水清洗混凝土表面,使澆筑表面保持良好的濕潤度。其后,在水泥凈漿涂抹中,應涂上一層混凝土地界面處理劑,隨之執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作業。在后澆帶施工前,做好以上施工準備工作,可有效規避后澆帶兩側裂縫及滲水情況的發生,使新舊混凝土之間具有良好的粘結性,切實保證后澆帶施工質量。
2.2 施工間距及寬度控制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結構的整體質量,直接關系建筑的穩定性及安全性。在后澆帶施工中,應嚴格控制施工寬度及間距,尤其是高層建筑,該類建筑中埋設有應力鋼筋,不能執行此種鋼筋的切斷作業。在施工過程中,應采用大跨度后澆帶施工技術,隨之執行鋼筋切割作業,并利用焊接方式實現鋼筋聯接。在此種受力狀態下,可有效規避構件兩端變形情況的發生。在實際施工中,應合理限制后澆帶寬度,一般為7m 左右。同時,依據實際施工情況,可確定后澆帶間距。
2.3 施工模板支護
在后澆帶施工中,施工模板支護屬于重要的施工環節。在實際施工中,應嚴格遵循建筑設計要求,綜合考量建筑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及選擇混凝土澆筑方案。在高層建筑與裙房之間,對于后澆帶的混凝土澆筑施工,應合理設置時間間隔,一般為2 個月以上。同時,在建筑主體施工完畢后,方能執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施工。在間隔期間,應持續推進裙房施工,一旦施工完畢,將在主樓與裙房之間形成懸挑構件,即梁板結構。在上層結構自重及施工荷載影響下,若采用傳統的模板支撐系統,就難以達成既定的施工目標。在完成相關計算后,施工方為提升模板支撐系統的受力性能,將1m 范圍的模板支撐設置于后澆帶下方及兩側,提供了足夠的支護力度。在封堵施工中,應嚴格依據各項數據施工,并保證收口的快易性。在構件支護中,應采用鋼筋或鋼筋組合體支護方式。在豎向裂縫補救中,可采用鋼筋網捆綁施工方式,隨之執行防水層處理作業。
2.4 結構混凝土澆筑
在結構混凝土澆筑中,為保證混凝土的連接性,應做好連接面清理作業,有效規避積水及雜物的存在。在實際施工中,若混凝土連接不夠結實緊密,就會嚴重影響建筑整體質量。在施工過程中,應在墊層地板設置水井,以便于清洗及后期混凝土澆筑。在新舊混凝土結合中,溫度因素影響巨大,應將溫度控制在10℃左右。在混凝土材料選擇時,應選用高強度混凝土,也可將膨脹劑或粘合劑添加在普通混凝土中,有效增強混凝土強度。
2.5 垂直施工縫處理
在鋼絲網模板處,相應垂直施工縫的處理,應在混凝土初凝時進行。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壓力水沖洗方式,可有效清除浮漿、碎片,并使骨料露出沖洗部位。如此,就可沖洗干凈鋼絲網片。在混凝土終凝后,可拆除鋼絲網,并用高壓水對施工縫表面進行再次沖洗[2]。在木模板處,對于垂直施工縫的處理,應采用高壓水執行沖毛操作。依據施工現場實際情況及規范要求,也可盡早拆模,并及時執行人工鑿毛操作。若混凝土表面已經硬化,應采用鑿毛機執行相關作業。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針對蜂窩或孔洞修補作業,應采用噴槍清理表面。
總之,后澆帶作為混凝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結構中起到關鍵連接作用和確保結構整體性的關鍵部位,避免混凝土結構因材料自身較大的收縮或沉降變形而產生相應的變形裂縫。因此在對后澆帶進行相關施工作業時,應從原材料、設計和施工等過程進行控制,從而確保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和穩定性滿足設計和規范的相關要求。
參考文獻:
[1]吳小婷.后澆帶施工技術在房建施工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9(03).
[2]苗麗華.后澆帶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智能城市,2019(02).
[3]王鑫,賴允瑾.型鋼后澆帶結構模型試驗及數值分析[J].施工技術,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