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軍


【摘要】探討淺山區城市道路路線選擇應注意結合地形、地質(采空區)、水文、路基填挖(高填挖),平面線形、縱坡、視距、水文、高壓線塔、鐵路、文物古樹等,從總體上尋求工程量小、造價低、運營安全可靠的方案。
【關鍵詞】淺山區;選線;平面;縱坡;線形標準;高邊坡
隨著我國城市開發的不斷延伸發展,城市道路建設逐漸向淺山區延伸,淺山區城市道路的建設蓬勃的發展起來,山區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多變,橫坡陡峻、溝谷縱橫,路線跨谷切梁,高填深挖難以避免,高壓電塔密集林立等,而淺山區城市道路的選線就成為制約方案是否經濟、合理、可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淺山區城市道路的設計對于設計人員來說更富有挑戰性。以門頭溝采空棚戶區九龍路道路改造工程(以下簡稱九龍路)路線設計為例,目前項目已基本施工完成。項目路線起點位于門頭溝新城北部老城區的北端,跨東西辛房、石泉磚廠以及城子地區。項目西起門頭溝路,東至城子大街,路線全長約7049米。項目沿線設置橋梁三座;涵洞19道。工程設計、施工難度極大。現狀九龍路沿線存在邊坡塌方、落石較嚴重,局部路段縱坡較大,道路已經處于半封閉狀態。
由于擬建場地位于淺山區,地勢起伏、高差較大,局部路段無法滿足《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中對非機動車最大縱坡的要求,因此本次設計部分路線技術指標參考《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06)中設計速度30Km/h的規定進行設計。
1、淺山區城市道路的選線要點
淺山區道路線性的擬定,應根據自身項目的特點,按照道路路網規劃情況,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及參考《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06)的相關技術指標,確定切實可行的選線原則。下面結合本項目設計中遇到選線問題,淺山區選線原則應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1按照道路路網規劃,確定路線的大致方向
該項目規劃等級為城市次干路,紅線寬度30m,起點與黑一路起點相連,終點與現況路城子大街相接,道路長度約7.05km。根據其在路網中定位,其為龍泉鎮西北部山前外環道路,項目建設將為沿線回遷安置房建設、西北部山前雨水截洪防洪安全、防止沿線邊坡塌方、落石風險提供有利條件和發揮巨大作用。將極大的改善該片區棚戶區的生活和居住條件,建設意義重大。根據規劃中山前包邊路的定位,在現狀九龍路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地塊規劃、現狀鐵路等因素,綜合確定了路線的大致走向。
1.2結合地形、地質及河道水文資料適時調整路線線位
項目位于淺山區與建成區的結合部,屬于山前地貌、地形較為起伏。路線最低標高105.5m,最高標高223m,高差較大。
山區的這種高起伏地形,給路線設計、排水設計等都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此我們統籌地形地物與相結合,協調各專業設計貫穿始終,堅持“四少”原則(少拆遷,少占地,少開山,少分割地塊),融合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
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及參考《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06)的相關技術指標,確定切實可行的選線原則。路線選線應結合地形地貌,避繞坍塌危險區及采空區;路線可采用多曲線或復合曲線,可設置回頭曲線,盡量擬合地形;穿越鐵路段線性盡量為直線,鐵路平臺縱坡不大于0.5%;與被交路相交處縱坡盡量不大于3%;保證挖、填方高邊坡應不超過3級,減少占地;挖方高邊坡坡頂截水溝距離高壓電塔距離應大于5米。
1.3結合現狀高壓線塔分布情況進行路線線位設計
路線沿線存在多條高壓線塔,成為路線的重要控制點,局部高壓線之間間距僅為28米,而道路紅線為30米;局部高壓電塔位于道路邊坡坡頂,對道路邊坡設計及后期施工帶來了很大困難。
1.4結合文物古樹等要求進行合理避讓
道路沿線有一級、二級古樹及相關文物建筑(焦家大院等),部分文物緊鄰道路紅線。路線設計時均應進行合理避讓,保持有效的安全距離。
2、項目選線設計
綜合考慮以上限制因素,平面線形符合相關規范,統籌考慮規劃、地形地質、水文河道、高壓線塔及古樹文物等因素控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采用較高的技術指標,注意線形的均衡性、連續性。
路線全線共設置了35個交點,全長約7.05公里,其中曲線長度約5.1公里(曲線比例72.2%),設置了一處回頭曲線,最小圓曲線半徑取值采用45米(1處),最小緩和曲線長度取值采用25米(1處),路線盡量的擬合地形,減少填挖方,降低造價。路線K2+100處對文物(焦家大院)及古樹(2棵)進行避讓,設置擋土墻,避免施工擾動文物古樹,保持有效安全距離。路線K5+100處路線兩側高壓線塔進行有效避讓,作為該處路線線形及縱斷面控制高的重要限制因素,予以平縱設計。
縱斷面設計設置27個變坡點,最大縱坡采用5.8%(1處),最小縱坡采用0.12%(現狀鐵路限制),最小坡長采用85米。
橫斷面布設根據道路功能、工程特點、交通量預測和車道數計算結果,結合沿線地形、地貌條件、造價分析,跟據需要進行分段設置。在地形起伏較大地段對路基斷面寬度進行了壓縮,由30米壓縮為19米,具體設置如下。
結語:
淺山區市政道路的路線方案只有在顧及多方面的因素,結合自身項目的位置特點,多方案論證、比選的基礎上選定路線方案,才能保證最優的路線方案。研究路線方案是,既要避免脫離實際求高標準的思想,也要避免過分遷就地形而輕用采用極限指標,應力求掌握適度標準以保證行車安全與舒適,在保證通行能力的同時,充分發揮投資效益。同時在選定方案的過程中在標準、規范規定范圍內結合路網規劃地形、地質、水文、路基填挖、文物古樹、鐵路和高壓線塔等,使平面線形、縱坡、視距、相交道路順接等互相兼顧,從總體上尋求工程量小、造價低、運營安全可靠的方案。淺山區城市道路設計既要兼顧城市道路的使用功能,也要借鑒公路線形設計的技術指標,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多方面考慮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使我們的設計更接地,在施工前期盡量的規避一些施工風險。有條件的情況下,設計標準要盡量的高一些,比如距離高壓線的安全距離選?。ㄊ┕み^程中因為地質因素導致安全距離變?。┑?。
城市道路路線設計參考公路路線設計指標參數進行設計的理念已經是淺山區城市道路設計的新方法,有效的補充了城市道路規范中對線形參數的不足,為淺山區城市道路的設計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在具體的設計中,要在遵守設計規范的基礎上,合理靈活的掌握各個參數指標的應用,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S].
[2]《城市道路路線設計規范》(CJJ193-2012)[S].
[3]《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CJJ152-2010)[S].
[4]《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06)[S].
[5]《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S].
[6]黃興安.公路與城市道路設計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