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薇
摘 要:本文主要對第二語言教學法中的翻譯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在初級對外漢語綜合課堂教學中運用進行分析,希望能給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選擇適配的第二語言教學法提供一條借鑒之路。
關鍵詞:翻譯法;交際法;綜合課;對外漢語
對外漢語綜合課既包括了語音、詞匯、語法、漢字等四要素,同時又涵蓋了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對于漢語學習者尤其是初級漢語學習者來說,漢語綜合課是一個可以縱覽漢語體系和全面掌握第二語言基本技能的精讀型課程,將語言要素和言語技能統籌兼顧。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教學法在初級漢語綜合課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分析翻譯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在初級對外漢語綜合課堂中各自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對外漢語綜合課的教學模式的建議,從而改進教學方法以指導對外漢語教學。
1 語法翻譯法
1.1 理論基礎及定義
語法翻譯法又稱“傳統法”或“古典法”,是一種歷史比較悠久的外語教學方法。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歐洲的拉丁語教學中。拉丁語教學以背誦語法和范文為其特點,主張學習外語先要背熟語法規則和例句,然后通過翻譯練習鞏固語法規則,只有在理解語法的基礎上才能閱讀、翻譯外語原文。這種拉丁語的教學方法在16-18世紀成為歐洲最為流行的外語教學方法,被稱為“語法翻譯法”。[1]
1.2 教學流程
1)生詞。生詞教學將通過學習者的母語解釋生詞的意思,運用學習者的母語進行一一對應翻譯能夠直接、快速地幫助學習者理解詞意,特別是一些比較抽象的詞匯通過泰語進行更能解釋其微妙差別。2)課文。先用學習者的母語介紹課文內容,再帶領學習者逐句朗讀課文,接著逐字逐句翻譯原文,重點在于句子翻譯的準確性,最后用中泰互譯的方法來鞏固課文。3)語法及注釋。語法及注釋都是對課文語言點、語言交流表達習慣及文化背景知識的展示,這部分的講練要配合課本中的對話進行講解,采取演繹法,將語法的定義和結構形式用學習者的母語呈現給他們,然后根據定義和句子形式舉出語法點相關例子。4)語音:教授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布置課后練習大量朗讀和背誦課文重視培養閱讀能力的同時來進行語音訓練。5)練習:練習的內容形式主要為單詞中泰對譯、課文句子中泰對譯、造句、語法填空、閱讀理解、背誦課文等。
1.3 優點及局限性
語法翻譯法更注重系統地講授語法知識,強調語法規則運用的準確性。運用中文和母語的互譯的手段來逐字逐句地翻譯理解課文內容。學生通過背誦課文來鞏固語言知識,打好語言基礎,同時通過大量閱讀原著,培養閱讀能力。翻譯法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翻譯能力,還提高了學生閱讀寫作的能力。
然而在翻譯法教學中,教師是漢語課堂的主體,需要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師主要給學生機械式地講授語法知識,課堂的主要活動就是課文母語與中文的互譯,而學生只能被動地聽,無法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同時,教師也無法及時收到學生的學習反饋。因而這種枯燥乏味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對中文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也無法使學生更迅速有效地吸收所學知識。
2 交際法
2.1 理論基礎及定義
交際法是在西歐地區70年代初產生的以語言功能和意念項目為綱的一種第二語言教學法,培養在特定的社會場景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交際法在早期被稱之為“功能法”,也稱“交際語言教學”、“意念法”、“意念-功能法”。交際法的產生有著深厚的語言學理論基礎。其語言理論基礎首先基于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D.H.Hymes)的交際能力理論和韓禮德(Halliday)的功能語言學理論,交際能力理論和功能語言學理論可以說是交際法得以建立的一個支點。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D.H.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認為一個學習語言的人,他的語言能力不僅表現在他能否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而且還包括他能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2]除了社會語言學以外,心理學對交際法的產生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60年代后期發展起來的心理語言學提出了學習者用語言理解和表達思想,語言和思維過程的關系等外語學習認識過程的內容都成為交際法的基礎觀點。
2.2 教學流程
1)生詞。名詞可利用圖片、實物、黑板畫、卡片、PPT多媒體等直觀的教學手段進行展示加以漢語解釋;關于動詞的解釋,教師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用語境釋義,設定學生在平時生活中所涉及的場景,通過輸出語言材料來解釋新詞。2)課文。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設定一個情景,教師提出問題,學習者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回答。接著展示課文對話內容,通過朗讀的形式熟悉語言材料,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給出幾個問題讓學習者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教師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輸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從旁指導。3)語法和注釋。語法點的教授教師可以使用歸納法進行解釋,從而引導學生學習語法點。4)語音。教授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在課堂練習大量的情景對話來培養交際能力的同時來進行語音的訓練。5)練習。主要以口語交際為主,通過簡單的提問進行一問一答的訓練;也可以圍繞一個話題討論,然后兩兩一組編對話進行操練。也可以布置以團體的形式編一段小故事進行角色扮演。
2.3 優點及局限性
交際法提高了學生的聽說方面的能力,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進行的問答環節増加了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在交際法教學中,學生才是漢語課堂的中心,課堂中設計的課文復述、問答活動,角色扮演等,使學生能夠有更多表達中文的機會,而教師只是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幫助學生設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口說中文,并且幫助他們解決一些互動活動中遇到的難題。教師進行交際法教學和學生在課前進行的問答活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對中文課的學習興趣。
然而交際法過分強調語言的流暢性、連貫性,忽略了語言的完整性、準確性、嚴謹性,交際法一味地強調語言的交際作用而打亂語法本身的系統,忽視了對學生語法、詞匯、翻譯等語法知識系統的培訓,無法同時兼顧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從而增加了學習語法的困難。
3 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的互補應用
我們可以從上文中發現交際法和翻譯法的優缺點,翻譯法和交際法這兩種教學法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兩者之間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兼容的。語法翻譯法注重的是目的語和母語的互譯,語言規則的講授,強調的是語言的準確性,主要訓練的是學習者閱讀與寫作的能力。交際法注重的是語言的交際功能,強調的是語言的連貫性和流暢性,主要訓練的是學習者聽力與口語表達的能力。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漢語綜合課是一個既要掌握漢語知識形式和使用規則體系又要了解在實際情景場合表達適當觀點的綜合型課程,翻譯教學法注重第二語言讀寫能力的培養,交際教學法注重的是第二語言聽說能力的培養,兩者結合進行教學使學習者能將語言要素和言語技能統籌兼顧。溫盛妮也曾表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兩種方法有機結合,互相補充,既讓學生掌握扎實的語言基礎,又給予他們更多運用外語進行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3]因此,將二者有機結合,做到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協調兼顧,在漢語綜合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4 結語
在實際的漢語教學中,教師們還會碰到更多不同的情況,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的目標,教師們仍需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最佳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溫盛妮.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的歷史回顧及其應用[J].高教研究,2012年第18卷,(3):124-125.
[2]徐子亮.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溫盛妮.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的歷史回顧及其應用[J].高教研究,2012年第18卷,(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