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亞 劉照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學生的社會活動空間得到了極大地延伸和拓展。與此同時,因沉溺于網絡而導致的網絡成癮也給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乃至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可輕視的負面沖擊。本文試圖論述網絡成癮的原因,從而提出對策,指導中學生健康成長,從而使中學生更好地完成學業任務。
關鍵詞:中學生;網絡成癮;原因;對策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中學生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網絡已經滲透到中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部分中學生對網絡的過度使用,形成對網絡的嚴重依賴,使其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并由此產生了諸多嚴重的后果。
網絡成癮及其負面影響已經引起了學校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學生網絡成癮群體初具規模,網絡成癮導致中學生身心健康、社會交往、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已日益突出,如何面對和解決這一問題已成為教育者急需解決的課題。
為更準確和全面地了解中學生網絡成癮的相關原因,筆者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針對當地部分學校中學生開展了主題為“網絡使用情況”的調查研究,通過對中學生的上網時長、上網地點、每周上網頻率、上網活動等內容進行調查匯總,從而總結出以下原因及對策。
1 中學生網絡成癮的主要原因
1)網絡文化對中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在互聯網大潮的影響下,網絡成為當代中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起傳統文化的國別性和民族性,開放性、便捷性是網絡文化的主要特征。在考慮網絡文化帶來的積極影響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多元”的網絡文化傳播對中學生價值觀產生的消極影響。如追捧網紅、沉迷游戲、網絡借貸、網戀等現象層出不窮,網絡文化對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家庭關懷與教育的缺失。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與日俱增,家長忙于工作,居家時間較少,大部分中學生早已習慣“與自己相處”的成長模式。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模式局限于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只要在物質上給予支持便可。家長的陪伴與溝通交流的缺失,導致孩子把大多數時間花在網絡交流上,沉迷于網絡并不只是游戲的沉迷,而更多是沉迷于網絡交流帶來的陪伴與支持。
3)學校的教育環境與氛圍。對于中學生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部分學校過于注重“高分”,而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群體間不良的榜樣樹立;同伴關系的矛盾與沖突;同時,學業的壓力、競爭的壓力,也會造成孩子們的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和難度也有所增加和增強,有些孩子會經歷在學業上被落下、落單的狀況,這些孩子們也覺得很困難。在遭受了學習的挫折后,中學生更傾向于逃避現實,將心理能量更多地放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從而尋求相對的成就感和舒適區。
4)中學生在青春期的身心發展變化。從生理變化的角度而言,從十一二歲開始,青少年的性器官發育,開始出現第二性征,這個階段身體的變化會讓青少年感到困惑和懵懂。青少年在青春期會實現心理結構的飛速發展,他們的抽象思維的能力、有效推理的能力、情感發展以及組織能力,還有對社會、學校既定規則的挑戰和質疑等等這些部分,會有很大的一個變化。這一切都使得青春期的ta們在心智模式的發展上進入了一個快車道。與此同時,網絡世界的豐富與多元化恰好滿足了中學生的需求。
2 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對策
1)社會網絡環境的規范化與制度化。一方面,從互聯網生態層面講,要將社會責任放在首位。面對商業利益驅動、網絡誘惑、中小學生好奇心等復雜因素,只有有效控制有害信息,孩子才能不暴露于“網霾”之下。對于企業來說,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唯利是圖無法成為令人尊重的企業,漠視責任終究會受到法律嚴懲。所以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網絡游戲違法違規行為和不良內容進行集中整治,“控制電子產品使用”“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重拳整治網絡空間秩序、規范青少年網絡使用。對于排查中發現的涉及中學生的網絡違法違規行為,更要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整治。另一方面,網絡運營商應針對中學生群體開發出相應的“家長模式”、“學生模式”,并及時做好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政策溝通,處理好因中學生不當網絡行為帶來的一系列損失。
2)家長教育方式的轉變。從教育引導層面講,家長既要合理疏解孩子的上網情緒,又要嚴肅認真對待孩子沉迷網絡的問題。要正確理解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的特殊困難時期,正確看待中學生的叛逆。當一個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如果按照自己以往的方式繼續去發泄情緒,比如說打、罵或者是其他指責,或者是極度的焦慮等等,繼續按照自己過去的模式去跟孩子相處,恐怕這個事情很難解決。可以嘗試換個角度,去了解一下孩子究竟在做什么、玩什么。當家長也放低身份跟孩子同樣去玩的時候,你和孩子變得更加平等了,對孩子來說,家長也變得更容易靠近了。或許只有在這個時候,家長才能夠開始去傾聽,到底這個孩子內心發生了什么。同時,家長還應權衡利弊,因勢利導,監督和管理孩子的網絡時間、網絡內容,為孩子們正確使用互聯網保駕護航,使他們在屬于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平穩而快樂地學習,健康成長。
3)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與管理。首先,青少年是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再加上網絡的發展,給當今中學生的心理都產生了較大的沖擊。所以,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學校應設有心理健康中心,并為老師和學生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其次,學校應注重師德教育和學生素質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教師和學生的總體水平。例如,教師應該去創造而不是復制,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教會學生充分運用自己的潛能;學校應樹立全面、正確的學生榜樣,謹防出現以“學習成績”論“好壞學生”的片面思想。最后,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做到盡早發現問題上報問題,加強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才能更好地解決學生網絡成癮的問題。
4)中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首先,中學生要端正上網的目的,將網絡視為學習的平臺,充分用好在線學習等平臺,而不是用于打電子游戲、聊天等活動;同時要加強意志力的培養,增強自控能力以及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堅決抵制網絡不良信息的誘惑,要深刻認識到上網成癮的危害,以學業為主,不要把時間白白浪費在網絡;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其次,中學生應注重生活教育,培養一項愛好,加強體育鍛煉,增強人際溝通,以豐富多彩的生活代替虛擬的電子世界。
參考文獻
[1]Young KS,Rodgers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using the BDI and Pathological Intertion use.The 105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ean Psyehologieal,1997.
[2]高文斌,陳祉妍.網絡成癮病理心理機制及綜合心理干預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6,14(4):596-603.
[3]郝其宏.中學生網絡成癮的動因及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8(8):57-59.
[4]劉建銀.互聯網成癮癥研究的新進展[J].社會心理研究,2001,(2):51.
[5]吳增強,張建國.青少年網絡成癮預防與干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
作者簡介
李思亞(1993-),女,云南石林,目前為在讀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心理。
劉照(1991-),男,云南昆明,目前為在讀全日制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