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華
【摘要】2020年春節前后從武漢爆發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毒,這次疫情發生后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英明決策,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共同抗擊這次病毒,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這次病毒的防疫農村防疫工作暴露了許多弱點和問題,如何發揮村民在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安全防控乃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各級黨組織和政府要發揮黨組織的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培養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開展“自然村+新片區”村民自我管理和監督。
【關鍵詞】村民自治;公共衛生事件;自治能力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毒疫情來勢兇猛,一時在國內外引起來極大的恐慌。在這關鍵時刻,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采取了英明果斷的措施,舉國上下眾志成城,經過艱難的隔離封城,全國各條戰線一起行動,尤其是在醫務人員的英勇抗擊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目前疫情依然嚴峻。
打贏這場抗擊新冠病毒肺炎戰役需要全民動員,城市社區基本可以做到可管可控,但是農村依然存在很多難以管控的地方,風險隱患非常嚴重。農村村民主體意識、責任意識不強,甚至是淡薄,造成農村治理存在安全隱患,主要原因有:
第一,自然村黨員數量少,而且大部分人文化水平偏低;第二,我國農村幾千年來都是以同姓或幾個姓氏為主體的大家族聚居,存在嚴重的本村情結和一致排外思想,往往是年長者說了算,所以村民的民主意識淡薄,家族主義濃厚;第三,在大部分村民眼里誰給他們帶來收益或者好處就聽誰的,所以普遍存在狹隘的功利思想。上級黨委政府的通知要求往往難以執行到位,即使執行也是行動遲緩,有時會錯過最佳時機。
這次疫情發生本人也剛好在農村老家度過了這段難忘的時間,而在農村發生的一切確實令人擔憂。
不少村民依然串門聚餐,左領右舍有時做幾個菜邀請鄰居一起聚聚,一起聊天拉家常,如果人家邀請你,你不去還真的沒有理由拒絕。有些人甚至自家吃飯端著飯碗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這段時間打麻將打撲克娛樂活動等依然時有發生。各級政府也采取了許多措施開展疫情防控措施,如派專人進村與村干部一起開展入戶宣傳,分發宣傳資料、防控口罩、出入行通行證。還有移動宣傳車定時進村廣播宣傳防控知識和相關要求。但是許多村民認為新冠病毒肺炎是城市病,不會傳播到農村,針對上述宣傳活動有些村民當做看熱鬧而已,沒有從思想上引起足夠重視,這次疫情如果防控不到位,蔓延到農村那后果不堪設想,必須要引起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我國農村普遍都是開放式,村民一向散居自由的生活方式,衛生條件相對較差,村民的衛生意識也不夠強,這次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過口、鼻、眼等人體器官傳播,這給類似公共突發事件處理帶來了許多難題。結合這次疫情的處理,一方面繼續加強嚴防嚴控,另一方面就如何在農村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構建村民自治體系顯得迫在眉睫。
“村民自治”的提法始見于1982年中國修訂頒布的《憲法》第111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村民自治,簡而言之就是廣大農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項基本社會政治制度。1993 年在民政部下發的關于開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動的通知中提出了“四項民主”。“四項民主”的核心思想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2006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建設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目標提出有14年了,有些目標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們要結合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發展的問題和不足及時拿出對策和措施,讓農村面對公共衛生安全、疫情防控方面做到城鄉一盤棋,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水平,這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要補上的一課。
面對類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村民自治重點在全面推進村級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農村民主管理,就是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黨的方針政策,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全體村民討論制訂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把村民的權利和義務,村級各類組織之間的關系、職責、工作程序以及村級經濟管理、社會治安、村風民俗、疾病疫情等方面的要求,規定得明明白白,加強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村民自治章程是村民和村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綜合性章程,也是村內最權威、最全面的規章。村規民約一般是就某個突出問題,如治安、護林、防火、防疫等作出規定,作為村民的基本行為規范。
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防控農村中暴露出的問題,我們結合農村實際情況,需要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尤其是對于突發重大公共衛生安全突發事件形成有效的防控機制,才能按照黨和國家要求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過調研分析研究,本課題組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1、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農民法律和主人翁意識
農村村民由于長期以來的獨立農耕生活,法治觀念比較單薄,所以地方政府要廣泛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其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必要的法治觀念。
目前我國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產機械化半機械化取代了原來的手工勞動,新農村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方式和農村的生活環境,垃圾分類也開始推進。村民的閑暇時間比較富裕,地方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要定期到農村開展普法、環境保護、疫疾預防等活動。同時,教育農民要擺脫傳統的束縛,樹立新觀念,增強個人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主觀能動性,樹立人人都是這個村的主人和管理員,村里的公共衛生安全人人有責。此外,要充分調動農村婦女的積極性,讓廣大農村婦女轉變觀念,樹立男女平等的意識,充分調動她們參與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主動性。
2、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