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動互聯網及其微平臺具有功能多樣、高效快捷、互動豐富等優勢,能夠大幅度推進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決策科學化、過程精準化、服務高效化與資源多元化。如果運用合理,以網絡與智能手機為基礎的網絡微平臺完全能夠成為安全教育效率與效果的倍增器。積極構建以網絡微平臺為介質,以智能手機為平臺的大學生實時安全教育“線上”教育體系,符合當代大學生生活習慣和需求,補全了傳統安全教育的短板,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安全教育;微平臺;移動互聯網
當前,高校里大學生群體以2000年前后出生的為主,從未經歷風雨的他們,與社會接觸較少,缺乏社會生活經驗,思想較為單純,戒備心較輕,對于外界環境還缺乏足夠的認知能力,安全防范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都很欠缺,抓實抓好大學生安全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傳統的安全教育模式存在內容單一乏味、安全信息更新慢、缺乏雙向互動性等局限性,難以引起當代大學生對安全教育內容的學習興趣和重視,很多大多學生抱有敷衍、應付了事的學習態度。安全教育的本質其實是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當安全突發隱患出現時,他能夠有能力借助自己的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去正確的分析問題嚴重性、思考解決安全問題的最靠譜的路徑,并最終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從而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當前互聯網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所呈現出來的互動性、實時性、便捷性等特點,都讓其在大學生群體中擁有著非常高的關注度。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安全教育滲透到新媒體平臺,使其成為有效的著力點,寓教于樂,這是安全教育渠道拓展的有益嘗試,有助于大學生的安全成長,更能體現當代高校安全教育方式的與時俱進。
1 微平臺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的優勢
本文所謂的微平臺是指以新媒體為介質將零碎內容整理化、將知識分解化,將信息以網絡內容的形式進行傳遞,具有收發的及時性、持續性、廣泛性、生動性、反饋及時性等特點。微平臺內涵比較廣泛,如微博、微信、網絡、鏈接、動畫、視頻、語音、APP、手機小程序等都是其生動的表現形式。
1.1 變被動知識灌輸為主動思考學習
單純的安全教育知識灌輸,無助于知識的深刻理解與記憶,也不足以喚起廣大學生價值觀的深刻認同。在線教育可以突破現場授課的種種限制,真正實現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以思辨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價值觀認同為主要學習目的,盡可能的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通過微平臺便捷而自主的在線交流與互動,探討與引導,使廣大學生在反復思考的過程中將知識挖深、嚼細、吃透,掌握安全教育課程的科學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1.2 變固定課堂學習為隨時隨地學習
微平臺的普及使網絡的便捷性不斷的放大,使信息傳播效率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使每一名大學生都成了全時段接受信息的終端。在微平臺的輔助下,學生能夠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合理分配自己的學習精力,例如難以理解的知識可以反復學習;在學校以外的不同場合可以同步學習;在課堂上錯過的內容可以事后學習。基于微平臺而構建的線上教育方式的靈活性(學習的時間與地點相對自主),與其特性需求高度契合,完全可以有效保障其更新節奏與傳播效率。
1.3 變單一教育形式為多樣教育形式
移動手機應用軟件(APP)已經進入聲、光、電并用,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四位一體,特技效果、動漫表現等綜合展示的時代。充分利用微電影、微視頻、微課堂、微動漫、微宣講等多樣化的網絡教育形式,借助微平臺便捷性、即時性、兼容性等功能特性,積極開展線上教育,不僅能夠貼合當前居家學習的實際情況,滿足當代大學生個性化、自主化、實時化的學習需求,還能夠使安全教育課的趣味性獲得進一步的提升。學生用戶可以將微平臺發送的安全教育有用信息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實現信息的再傳播,擴大教育效果。
2 微平臺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的應用
2.1 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微講堂”
“微講堂”是指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等在大學生群體中較為普及的手機應用程序為主要平臺,推送大學生安全教育系列微課的教育機制。制作“微講堂”旨在對安全教育實現延伸與補充的同時,解決遠程、分散條件下,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銜接不暢的問題,讓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到最新安全防范知識。
1)專題設置要注重實效性。微課的設計與制作應當充分立足于大學生生活中所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堅持以實效性為導向。微課的專題設置應當定位于課堂教學在特殊時期的補充、延伸與升華;應當定位于安全教育理論與大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相銜接的必要紐帶。架構微課推送的時候,就要牢記人人基本上只關注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資訊,將安全教育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接地氣,切實提高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學生才會愿意關注,持續關注。要重視與社會事件相結合,社會事件容易博人眼球,及時推送社會上突發的安全事件,能滿足學生嘗鮮的心理,把其中與大學生安全問題密切相關的要點逐一歸納、提煉出來,轉化為大學生能夠理解、容易操作的行為準則。
2)內容制作要注重生動性。安全教育系列微課的制作范式應當以各專題所重點闡述的基本概念為切入點,以維護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為主線,以主講人解說為主導,撥繭抽絲,逐層深入、漸次滲透。解說內容均應當進行必要的口語化、網絡化控制,確保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并適宜于網絡平臺。講述過程中應當適時配以必要的文字提示,邏輯關系圖以及動畫效果,以實現圖文并茂,聲畫同步,給學生以現場聆聽,“面對面”交流的感受。微課長度以不超過10分鐘為宜,在保持觀感新鮮的同時確保適合于網絡高效傳播,微課的主要制作人員,特別是講解人員應當以處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一線的經驗較為豐富的專職輔導員為骨干,著力打造精品。
3)平臺投放要注重針對性。“微講堂”旨在完善大學生安全教育體系的同時,提升大學生安全防范技能,使學生能夠真正從中受益。原則上確保每期微課主講一個安全防控知識專題,每個專題分為若干個構成單元,編輯整合若干期微課為一輯,編輯整合各輯構成系列微課,并定計劃、分批次依托公眾號、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等平臺進行推送。平臺投放應當以“準、新、全”為原則,社會突發安全教育事件,必須以真實調研數據為參考并結合學生的需求點制作,與學生現階段的安全需求進行總體把握,根據安全工作總體進程科學制定投放與推送策略。
2.2 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微劇場”
“微劇場”是指以“抖音”等深受大學生喜愛的音樂創意短視頻社交軟件為主要平臺,推送安全教育案例還原系列短視頻的教育機制。制作“微劇場”旨在以角色扮演,情景還原,案例解構等方式直觀再現安全警示案例的全貌,對大學生起到必要的警示作用。
1)案例選擇要注重真實性。“微劇場”系列短視頻的劇情主要素材應當取自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除為提升觀賞性而對有關內容進行必要的戲劇化處理外,應當力求最大限度的還原與再現真實案例。同時,人物角色均應當由學生親自扮演,以保證觀感的真實性與親切性。當前,各種網絡詐騙、電信詐騙層出不窮,各種安全事故屢見不鮮,要認真梳理并總結發生過的具有典型性的安全事故,并逐個將其與現行高校學生管理規定及相關文件中的有關大學生安全管理的條款進行對照性分析后分門別類設置相關拍攝專題。每個專題均應當由若干相關真實案例還原拍攝而成的短視頻構成,各短視頻之間可組合使用亦可自成系列,可網絡傳播供學生自學使用,亦可作為安全教育課堂教學導入案例使用,還可以匯編整理成為專項視頻資料庫以備后用。
2)視頻制作要注重體驗性。制作“微劇場”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解決安全教育體驗性差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教育的體驗性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接受度乃至教育的實效性。在移動化、碎片化消費日益盛行的當前,依托“抖音”等高熱度微平臺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有利于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從而在遠程、分散條件下大幅度降低分享教育信息的門檻與成本;有利于貼近青年群體的表達偏好與認知習慣,從而加強與加快青年群體對安全防控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有利于構建線上與線下良性互動的安全工作格局。通過制作真實案例還原而成的情景短劇,使扮演者獲得直接的教育體驗感,同時使觀看者獲得代入式的體驗感,在感官體驗中完成對安全教育知識要點的認知與理解。
3)創意構思要注重靈活性。對于大學生安全教育而言,教育內容的觀賞價值與學生的認可度、接受度存在著直接的因果聯系,而教育形式的靈活性則與網絡傳播價值呈現出鮮明的正相關性。因此,“微劇場”所制作的短視頻在符合安全教育理念與尊重客觀事實的前提下,應當適度以當代大學生的網絡需求偏好與觀賞偏好為導向,認真分析、借鑒與取舍網絡平臺的特性與理念,在對信息內容與形式“過度娛樂化”保持必要警惕的同時,展現出其生動、活潑、“平易近人”的一面。
2.3 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微博”
微博在大學生中廣為流行,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重要渠道,利用微博平臺開展安全教育,能夠以一種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快速把一些安全知識、安全信息在大學生中傳播。
1)知識覆蓋要注重全面性。微博平臺的功能特性可以利用其強大的負載、傳播與記錄功能,可以在非課堂教學時間與教學環境中,實現對安全教育課堂教學的印證與拓展。為保障傳播的效率,在微博平臺發布的內容應當區別于教材編排的邏輯架構,而更側重知識點本身的完整性,單次推送內容的完整性與知識體系覆蓋的完整性,分門別類,從安全教育工作的不同角度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輔助性參考資料。
2)平臺打造要注重原創性。微博平臺的建設應當以安全教育信息的傳播與分享為宗旨。這種傳播與分享不是對新聞內容的簡單重復,更不是對某些相關教材知識點的直接照搬,而應當以大學生現階段安全教育工作的現實需求為導向。應立足于教育實效,認真梳理、總結與反思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在教育資源方面的具體需求,并對照學生安全管理的具體目標,從而更具針對性的編制平臺傳播內容。微博平臺所編制發布的信息應當刪繁就簡,突出原創性以保障實效性,著力打造適用于大學生防控安全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權威參考資料。
3)信息推送要注重連續性。利用微博平臺推送安全教育信息的主要優勢在于其廣播式的信息分享功能與智能手機的信息移動分享功能達到了良好的契合。在一定條件下,其較為固定的信息分享關系鏈與教育內容自身的體系性、連續性也可以實現良好的契合。微博信息推送的連續性與信息本身的觀賞價值、滲透力,以及信息受眾的活躍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在網絡微平臺環境下,安全教育信息的接受度乃至微博平臺本身的使用活躍度,都取決于信息推送的連續性。因此,依托微博構建大學生安全教育平臺,除了不斷加強優質信息的生產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斷保持與提升信息推送的連續性。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智能終端性能的全面提高以及微信、微博等相關應用服務的不斷改善,高校安全教育微平臺模式的推廣必將引起更多關注,以微平臺輔助安全教育線上教學是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安全教育向前發展的必由之路。所有的安全教育課教師都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觀念,自覺承擔起的大學生安全護航員的責任,讓大學生在校園這片凈土安全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楊屹靈.基于大學生主體性的高校安全教育微平臺建設研究[A].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8):147-148.
[2]朱金玲.基于新媒體平臺推進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研究[A].教書育人,2019(9):27-29.
[3]王瑞成.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的應用[J].鎮江高專學報,2015(28):82.
[4]季志.全媒體時代大學生安全教育微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8):127-131.
作者簡介
王宏亮(1982-),男,漢族,石家莊鐵道大學輔導員,初級政工師,研究生,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安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