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
俗語說:“一招鮮、吃遍天”,原意是指廚師有一道招牌菜,走到哪里都會有人來吃。現引申為掌握了過硬的本領,擁有某種特長、絕招,就可以走遍天下了。要成為“一招大師”,需要具有工匠精神鍥而不舍地鉆研追求,而與此同時,現代社會又要求我們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本文從心理機制上探索“一招大師”與“創新思維”的區別與聯系,嘗試以“創新思維”為工具,以“工匠精神”為激勵,尋求的非遺文化發展創新的新思路。
在職教領域有這樣一句話:“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技之長亦英雄”。成為“一招大師”需要長時間的專注與精力付出,在有限的人生里,能練就過硬的“一招”,即使不能“吃遍天”,至少也能讓自己獲得一定的生存空間。就像隋唐演義里的程咬金,只練就了三板斧,但練出了速度和力量,憑著三板斧也可以出奇制勝。
一、一招大師的心理機制
“一招鮮”的秘密在于大腦神經網絡通路的連接。魯迅先生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神經網絡通過感受、認知、練習逐漸加深連接,如蒙特梭利所描述的“我聽見了,我知道了;我看見了,我理解了;我做過了,我記住了”,從聽到看,神經網絡中的痕跡從無到有,再通過做和練,這條磕磕跘跘小路就會變得越來越寬、通行速度越來越快,最后成為不需要思考、自動化的行為模式。
例如,當我搬家到一個新地方時,首先會熟悉周圍的環境、探探路,看看超市在哪里?哪里有好玩好吃的地方,于是在我的大腦中建立起自己的地圖,通過探索,我找到了一條自認為是最近、最便捷的路,于是每次上下班或外出的時候,我通常會走這條已習慣的路,漸漸地,我熟悉了路邊的景物、小吃店和商鋪,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問題我都能在這條路上解決,這條路為我帶來便捷,同時也使得我依賴于這條路了。
程咬金嘗到了三板斧的甜頭,就不在去學習第四招了,而我也每天走著習慣的路,不再去探索新的路了。我們越來越熟練于用同一方式去解決問題,就形成了思維定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都是“一招大師”,大到職業生存技能,小到說話走路,都與定勢的形成分不開。
二、“一招鮮”的意義與局限
思維定勢對于日常生活有積極的意義。定勢省去了判斷與思考的時間,大腦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中自動化地完成復雜操作,如行走和說話,其中牽動了幾百個神經元、骨骼和肌肉的運動,正常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完成,并將注意力和思維當下更重要的事物上。
思維定勢能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節省精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同時也將我們局限在已有的模式里。當我習慣于經由那一條路去解決我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時,它就是我的安全地帶,這種方便和舒適使我忽略新的可能,直到有一天,這條路突然走不通了,我站在路口茫然無措,無比痛苦和憤怒,并且那一條越是好用、越是順手,此時我的憤怒就越大,get新招數的過程也就越是痛苦。
《莊子.秋水》里有一個“邯鄲學步”的故事。有一個楚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的姿勢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沒學會,而且把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家。莊子的故事雖然夸張,但是他也描述了我們的思維定勢一旦被打破,且不管是從內主動打破還是從外被 動打破,我們都會陷入痛苦和尷尬之中。
然而,世事難料。在過去的十年中,科幻小說里的事物變成了日常,一些熟悉的職業與工種已不存在,我們無法預想十年后的世界是怎樣的?時代迫使我們不斷學習和改變,固守“一招鮮”難免就會落入危機四伏的境地,我們的心智模式需要從固守“一招鮮”到尋找“三條路”的改變。
三、從“一招鮮”到“三條路”的創新思維模式
(一)相信“總有辦法”
在NLP里有這樣一條前提假設:“凡事必有至少三個以上解決方法”。堅持“必有三條路”的信念、讓“找三個方法”成為我們的慣常的思維模式,遇事便不會困頓于沒得選的無奈,也不必糾結于非左即右的為難,內心相信第三條路的存在并不斷地尋找終究會找到,當第三條路被找到的時候,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條、更多的路便能找到了。從內心的感受來說,“沒有辦法”只能增加我們的無力感,相信“總有辦法”則讓我們處于積極樂觀的狀態之中。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的五步脫困法可快速輕巧地幫助我們突破困頓,進入積極的思維模式。以“不會游泳”為例來完成脫困的思維步驟:
第一步寫下困境:“我不會游泳。”(陳述事實,感到困頓無力。)
第二步改寫為:“到現在為止,我尚未學會游泳。”(也在陳述事實,但只是現在不會,未來的學習可能性蘊藏其中。)
第三步寫下因果:“因為過去我從沒去學習過游泳,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尚未學會游泳。”(是的,不會是因為我沒學過。進一步陳述了事實和原因)
第四步寫下假設:“當我找個游泳教練,每周練習,我很快就能學會游泳。”(是的,要學會游泳也沒多難,只需要有教練和游泳館而已。)
第五步定下計劃:“我家不遠處就有游泳館,明天我就可以去問問。”(開始行動,問題就迎刃而解。)
常言道,行動一開始,焦慮就消失。五步脫困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找到行動的方向,從問題的根源著手,走出焦慮困頓。
(二)“三條路”的創新思維迭代
俗語說:“持錘者萬物皆釘”,我們是不是那個用錘子來解決所有問題的人呢?當我們太多地依賴于過往經驗時,常常就從“一招大師”變成了“鐵錘綜合癥”患者,可是慣性思維的鐵錘只能帶來低水平的重復,以至于在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前我們的內心充滿的焦慮、無奈和惶恐。
早在2014年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此在中國土地上掀起了“大眾創業”的新浪潮,形成了“大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近幾年,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比賽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其中不乏創新性強,帶來巨大經濟價值的好項目。由此可見,創新并非不可能。堅信創新的可能,我們就可以找到三條以上的新出路,同時運用多元思維模式,跨越學科和地域障礙,也能帶來突破性的創新。
貴州是一個有著豐富民族文化的非遺大省。對于我院學生來說,他們身上也肩負著民族文化傳承與復興的責任地。運用多元思維模型,尋找民族文化與現代科技、現代都市生活的結合與融入,將文化的傳承轉變為活態的生活,也是創新創業的好方向。
我院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錦繡黔程”的運作中,我們在少數民族聚居的扶貧點-從江縣加勉鄉組織當地婦女進行培訓,組成手工刺繡合作社,同時聯絡都市文創企業,以其符合時尚都市生活優質設計及銷售渠道帶動扶貧地點的生產加工,為都市文創企業解決手工生產成本高、生產為不足的困難,也解決了扶貧地設計能力不足,產品圖案傳統、色彩過于鮮亮,不符合時尚審美求的問題。逐步形成“都市企業—學院雙創團隊—扶貧地合作社”三位一體的生產銷售模式。
在這個復興民族文化的時代,工匠精神既代表著民族文化的堅韌,也代表著對卓越的不懈追求;創新思維是通向未來的工具和手段,兩者的融合將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是創新創業的發展方向。(作者單位: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課題項目:貴州省教育廳2019年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非遺文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9ZC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