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巧莉 彭愛萍


【摘要】 目的 探究個體化健康教育聯合康復訓練對手部肌腱損傷患者術后功能狀態及希望水平、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方法 90例手部肌腱損傷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5例。術后, 對照組采用常規教育及康復訓練干預,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個體化健康教育干預。比較兩組患者手部關節功能狀態以及干預前后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HHI)評分、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 (MUNSH)評分。結果 干預后, 觀察組手部關節功能狀態優良率86.67%(39/4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67%(30/4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未來和現實的態度評分(14.45±1.42)分、采取積極行動的態度評分(14.26±1.68)分、與他人保持密切關系評分(14.66±1.72)分以及希望水平總分(36.86±3.61)分均高于對照組的(12.64±1.64)、(12.92±1.52)、(13.51±1.25)、(35.13±3.23)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MUNSH評分(17.09±4.59)分高于對照組的(13.78±3.28)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個體化健康教育聯合康復訓練干預手部肌腱損傷療效顯著, 可有效促進損傷肌腱術后功能恢復, 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及主觀幸福感, 值得廣泛推廣。
【關鍵詞】 個體化健康教育;康復訓練;手部肌腱損傷;希望水平;主觀幸福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1.083
手部肌腱損傷多為切割傷、擠壓傷等原因導致的手外科常見、多發疾病, 常合并指神經傷或骨折等多種并發癥, 使手部相應關節活動受限[1, 2]。目前, 臨床多以縫合術及皮瓣移植術等手術治療為主, 但術后可導致大量纖維組織增生, 引發局部組織炎癥、粘連及肌腱鍛煉等, 影響患者手部關節功能恢復。手部肌腱損傷患者術后恢復不僅與術者醫療水平及手術時機密切相關, 還與術后護理措施的實施有所關聯[3]。本研究對本院45例手部肌腱損傷患者術后實施個體化健康教育聯合康復訓練, 觀察其對手部關節功能狀態及希望水平、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90例手部肌腱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45例。觀察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21~65歲, 平均年齡(42.31±7.57)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4例, 中學17例, 中專及以上24例;致傷原因:切割傷17例, 擠壓傷12例, 機器傷9例, 交通事故傷7例;肌腱損傷部位:Ⅰ區12例, Ⅱ區10例, Ⅲ區11例, Ⅳ區12例。對照組男23例, 女22例;年齡23~66歲, 平均年齡(43.18±7.6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例, 中學18例, 中專及以上22例;致傷原因:切割傷19例, 擠壓傷10例, 機器傷10例, 交通事故傷6例;肌腱損傷部位Ⅰ區14例, Ⅱ區12例, Ⅲ區9例, Ⅳ區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手部X線或CT檢查確診手部肌腱損傷;②患者及家屬知情, 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自身免疫系統疾病;②心肝腎功能異常;③智力低下及溝通障礙者。
1. 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教育及康復訓練干預,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個體化健康教育干預, 具體干預內容如下。①個體化心理護理:結合疾病病情及術后并發癥、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制定心理問卷, 內容包括患者受傷情況、治療期間可能遇到的問題、并發癥的相關處理及患者對傷后恢復情況的態度等, 指導患者認真填寫問卷, 回收問卷后分析患者的不同情況, 根據問卷反映的信息與患者進行積極交流溝通, 進一步了解患者心理狀態, 并結合患者病情、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及家庭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個體化心理護理方案, 加強健康宣教, 使患者多了解疾病相關知識, 認識到其為并非不可治愈性疾病, 疏導患者負面情緒, 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個體化疼痛護理:鼓勵患者進行主觀認知的表達, 據此反映患者疼痛程度, 醫護人員遵醫囑給藥(鎮靜鎮痛藥物), 術區更換敷料時, 動作輕柔, 避免加重患者疼痛, 可采用轉移患者注意力等方式。定期開展講座、多媒體展示、現場示范等活動幫助患者了解更多鎮痛方式, 如呼吸療法、音樂療法、疼痛按摩法等, 給患者提供專職護理人員聯系方式, 及時為患者解答疑惑, 提供治療干預措施減輕患者疼痛。③個體化飲食護理及生活指導:制定飲食護理手冊, 分發至每位患者及患者家屬, 指導患者合理健康飲食, 多食用高蛋白、高纖維、低脂肪等營養豐富、易消化類食物, 忌食油膩、辛辣、刺激類食物, 禁止吸煙、飲酒。室內定期開窗通風, 保持空氣清新, 室內溫度盡量控制在24℃左右, 防止溫度過高或溫度過低影響患者術后恢復。④個體化康復訓練:術后1~4 d, 指導患者采用舒體體位, 于患側下墊軟枕, 取另一軟枕抬高患肢, 略高于患者心臟位置即可, 促進血液回流, 緩解局部關節腫脹。指導患者將手部固定于功能位, 保持每個手指關節都與大拇指相對呈掌位, 腕關節屈曲60°, 掌指關節屈曲45°。鼓勵患者下床運動, 將繃帶懸掛于前胸, 防止患者下垂及擺動影響手術療效及術后恢復。護士定期巡房, 糾正患者錯誤的肢體擺放, 并解答患者疑惑;術后5~14 d, 根據患者肌腱損傷類型的不同, 制定針對性的個體化訓練方案, 單純肌腱損傷患者采用限制性被動功能訓練, 指導患者主動進行患肢背伸及被動屈曲活動, 肌腱斷裂患者采用患肢主動屈曲及被動背伸, 以可忍受的酸脹感為宜,?20 min/次, 2次/d;術后2周, 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鍛煉, 動作輕柔, 以不引起患者疼痛及術區傷口張開為宜。對于傷后已經愈合拆線及患肢主動訓練無明顯疼痛的患者, 指導其進行患肢抗阻力功能鍛煉, 至患肢活動范圍恢復, 與健側相同時停止。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部關節功能狀態以及治療前后HHI評分、MUNSH評分。①采用國際手外科肌腱療效評定法(TAM)評價患者干預后手部關節功能狀態[4]。優:手部關節屈曲活動正常, TAM≥220°;良:手部關節屈曲活動達健側75%以上, 200°≤TAM<220°;中:手部關節屈曲活動達健側50%~75%, 180°≤TAM<200°;差:手部關節屈曲活動未達到健側50%, TAM<180°。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采用HHI評價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 包括對未來和現實的態度、采取積極行動的態度及與他人保持密切關系及希望水平總分, 共12個條目, 采用1~4級評分法, 分數越高, 提示患者希望水平越高[5]。③分別于術后當天及出院時采用MUNSH評價兩組患者主觀幸福感, 包括24個條目, 采用0~2級評分法, 分數越高, 提示患者主觀幸福感越高[6]。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部關節功能狀態比較 干預后, 觀察組手部關節功能狀態優26例, 良13例, 中6例, 差0例, 優良率為86.67%(39/45);對照組手部關節功能狀態優20例, 良10例, 中11例, 差4例, 優良率為66.67%(30/45)。觀察組手部關節功能狀態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HI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患者對未來和現實的態度、采取積極行動的態度、與他人保持密切關系評分以及希望水平總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對未來和現實的態度評分、采取積極行動的態度評分、與他人保持密切關系評分以及希望水平總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MUNSH評分比較 干預前, 兩組MUNSH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MUNSH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手部肌腱損傷作為急診科常見、高發疾病, 雖能通過手術治療修復組織損傷,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手部關節功能, 但由于醫患知識的不對等性, 患者缺乏疾病相關醫學知識的了解, 易產生錯誤的肢體行為, 影響手術療效及術后恢復[7, 8]。因此, 手部肌腱損傷患者的術后護理至關重要, 可顯著影響患者術后功能狀況。本研究采用個體化健康教育聯合康復訓練干預手部肌腱損傷患者術后功能恢復, 結果顯示, 干預后, 觀察組手部關節功能狀態優良率8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個體化健康教育可顯著改善患者手部關節功能狀態。由于手指疼痛、活動障礙等, 患者擔心落下手指殘疾隱患影響其日后正常生活工作, 因此常易出現抑郁、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 影響治療療效及患者術后恢復。手部肌腱組織周圍聚集有大量感覺神經末梢, 患者術后即使是進行輕微手部活動也可引起劇烈疼痛, 術后應結合手部肌腱愈合修復生理規律采用階段性護理干預。且局部炎癥反應可導致損傷部位組織出現一定程度粘連, 康復訓練中對粘連組織的牽拉亦可引發疼痛。因此, 在疼痛護理方面, 醫護人員要主動積極關心患者, 多與患者交流溝通, 適當給予鎮靜鎮痛藥物緩解患者疼痛, 并聯合語言安慰、圖片視頻等轉移其注意力, 減輕患者對疼痛的關注。本研究發現, 干預后, 觀察組患者對未來和現實的態度評分、采取積極行動的態度評分、與他人保持密切關系評分以及希望水平總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個體化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患者希望水平, 促進疾病恢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 主觀幸福感逐漸受到學者和臨床醫生的廣泛關注。本研究發現, 干預后, 觀察組MUNSH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個體化健康教育可顯著提高患者主觀幸福感。
綜上所述, 個體化健康教育聯合康復訓練可有效促進手部肌腱損傷患者術后手部關節功能狀態的恢復, 幫助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及主觀幸福感, 使其對疾病的恢復充滿信心和希望。
參考文獻
[1] 張增高, 張新琪, 冷雙芝, 等. 康復訓練對手部肌腱損傷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刊, 2017, 19(5):478-479.
[2] Lorimer AV, Hume PA. Stiff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achilles tendon injury in running athletes. Sports Med, 2016, 46(12):1921-1938.
[3] Varga M, Gáti N, Kassai T, et al. Intraoperative sonography may reduce the risk of extensor pollicis longus tendon injury during dorsal entry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the radius in children. Medicine (Baltimore), 2018, 97(24):e11167.
[4] 張麗娟, 施琴英, 褚志鳳, 等. 回授法健康教育應用于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術后功能康復鍛煉的研究. 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8, 4(10):22-25.
[5] 王靜冉, 楊杰敏. 共情護理對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后希望水平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6, 23(10):1272-1274.
[6] 姚愛英, 徐貞珍. 共情護理對食管癌手術患者希望水平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5, 21(4):397-400.
[7] 黃琴, 高春華, 陳燕花, 等. 早期運動對指V區屈肌腱損傷伴尺神經損傷修復術后患者手部功能的影響.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5, 37(9):686-689.
[8] 程杰, 溫樹正, 王繼宏. 促進肌腱愈合及預防肌腱粘連的研究進展. 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 2015, 37(s1):25-30.
[收稿日期:2019-12-05]
作者單位:528415 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