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富有效率的組織形式,但是這種組織的效率卻是更多的以生態的負面影響體現出來的,部分企業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以犧牲社會環境為代價,引發了大量的污染事件,這對于社會發展實際上是極為不利的。為了更好地解決相關問題,本文將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企業的業績進行評價研究。
關鍵詞:企業;可持續發展;業績評價;研究
對于一家優秀的企業來說,其在經營發展期間,不僅需要關注經濟效益,還需要重視社會效益,這樣企業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以飛速發展,企業的經營模式逐漸規范化,但是在企業經營發展的同時,卻產生了嚴重的社會責任危機,如三鹿奶粉事件、化工企業環境污染事件等時有發生,這些事件的發生對企業的長遠經營發展實際上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地解決相關問題,文章嘗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企業的業績進行評價研究。
一、企業績效評價的發展與反思
1.企業績效評價的發展歷史
19世紀之前,針對企業績效評價的方法就已經出現了,在當時由于企業的規模小、生產模式簡單,因此所應用到的企業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是觀察性評價法。而在19世紀,兩次工業革命爆發,企業的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升,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產品逐漸從單一朝著多元化的方向過渡。傳統的觀察性評價法也出現了諸多的不適。
進入到20世紀初,企業的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企業經營模式逐漸從單一朝著多元化和分權化管理的方向發展,這種新的變化實際上給企業的績效評價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與此同時也為績效評價的創新提供了全新的路徑,以杜邦分析體系為代表的財務指標評價方法應運而生,該評價模式是以投資報酬率作為核心,然后分析各個部門的業績,結合業績情況規劃和協調企業各個部門的經營活動,該評價模式對提升企業的管理效率有著顯著的作用。但是隨著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經營結構越來越復雜,以投資報酬為中心的績效評價方式所凸顯的缺點也越來越多,比如說企業下屬部門與企業整體經營目標之間不夠協調,這些可能都會對企業經濟效益的獲取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利于績效評價的順利實施。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了杜邦分析法在企業績效評價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為了解決投資報酬率指標在應用中存在的缺點,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為代表,其創立了剩余收益評價指標,該績效評價方法的突出性優勢在于,用于對績效進行評估的數據比較容易獲取,評估操作可行性比較強。尤其是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績效進行評價時,開始將注意力放在編制到對外財務報告之上,剩余收益的作用也就愈加重要。
直至20世紀80年代后,以財務指標評價企業績效的方法也暴露出來了越來越多的缺陷,如財務指標的發布時間滯后,不能全方位地反映財務績效指標的變化情況,同時指標造假的可能性也比較高,對未來績效的預測能力比較差,無法全方位地反映無形資產以及質量和客戶資源等,在此背景下將非財務指標納入到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就顯得極為有必要了。
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企業績效評價形成了以平衡記分卡為代表的企業績效評價。這種評價模式相較于之前的評價方法來說,優點在于評價企業績效時,要將所有能夠促使企業經濟結果得以實現的指標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考慮,其有助于企業整體目標的實現以及不同部門目標的協調。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雖然世界各國的企業在進行績效評價時,已經不再只是單純地關注財務指標,而是將關注點放在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的結合之上,但是也不能說明這種評價指標是毫無缺陷的,其主要表現在貨幣計量作用被不斷弱化。從根本上來說,時代在不斷發展變化,企業績效評價方法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出現新的變化,但是這些績效評價更多的是考慮自身的經營成果,而未能從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企業績效與社會之間存在的聯系,因此在對企業績效進行評價時,始終存在有一定的缺陷。
2.企業績效評價的反思
可持續發展自被提出之后,就一直都是我國各行各業在發展中的不懈追求,其指的是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對各類資源進行高效利用,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既實現當前生活人們的財富增長,同時又不會對下一代居民的財富增長產生阻礙作用的一種發展模式。對于企業來說,要想切實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經營生產期間就不能只是單純地以經濟價值最大化作為生產經營目標,同時還需兼顧資源及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源并非是取之不盡,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部分傳統資源,如石油、煤炭等已經處于相對比較緊缺的狀態,企業經營活動所受到的制約也越來越嚴重。在對企業的業績進行評價時,納入生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對于企業來說,其只有擔負起資源節約使用和環境質量保護的責任,構建基于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評價體系,才能更好地應對自身在生產經營期間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才有可能實現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業績評價構建策略
1.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業績評價理論知識研究
可持續發展是企業要想實現長遠發展所必須的,但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卻并非易事,對于我國現有的許多企業來說,其生產經營規模有限,資金不足,對于可持續發展考慮的比較少,更多的則是關注企業經濟效益的獲取,某些情況下甚至會為了獲取更高的競技效益而破壞生態環境。對于我國企業來說,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其在業績評價中的作用,首先就需要企業正視自身經營與社會環境生態之間的關系。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一系列活動都需要大量的利用生態資源,其是與社會生態資源交流互動最為頻繁的存在。一方面,企業生產經營中,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消耗大量的社會資源,同時其還將會給企業周邊的環境帶來一定的改變。另外一方面,資源和環境的變化也將會對企業經濟發展水平產生影響,如果說一些對于企業發展有著關鍵性影響的資源被隨意濫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就會受到制約,反之如果始終注意節約資源,資源的富余量比較大,企業購買資源的成本低,那么其將會取得更加可觀的經濟收益,而且這樣也能夠更加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
其次,企業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業績評價時,還需明確企業與生態之間存在有哪些關聯性。企業需要認識到自身重視對生態環境的維護,也是在節約自身的經營生產成本,但是結合當前我國許多企業的經營發展現狀來看,大部分企業對有形資產比較重視,而對于非物質以及無形的資產重視度明顯不足。這種物質財富背景下所滋生的觀念,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認知,影響了企業經營活動的發展方向,企業的業績評價也因此受到了較大的約束。最后,企業的業績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還需適當的摒棄理性經濟人假設。理性經紀人假設是以追求個人利益為導向的基本心理動機,是一切經濟活動得以有效實施的內在動力。企業是由人構成的,而人又是理性經濟人,企業也就演變成為了一個理性經紀人共同體,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同人的利益訴求是不同的,這樣就可能會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構成影響,業績評價也將不夠科學客觀等等。
2.構建基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企業績效評價的路徑
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落實該項工作:
一是明確生態價值提升是績效評價的基礎和最終歸宿。從生態價值的角度來看,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是企業發展的根本所在,企業正是借助當前社會所有的一系列資源來獲取經濟回報。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要想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須要重新評估績效工作。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滿足,絕不能單純地關注物質財富的獲取,將物質財富作為企業發展的終極目標。因為企業經營發展期間,不可避免的會對環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壞,只關注經濟方面的內容,生態問題必然會被忽視。但是如果只關注生態效益,忽視社會經濟效益也不可能,因為企業畢竟不是慈善機構,過分關注生態效益,企業則會走向滅亡。因此,在進行企業績效評價時,必須要找準生態價值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點,平衡好企業發展過程中二者取舍之間存在的矛盾。企業在績效評價時,絕不能只是單純的關注企業經濟效益,要在經濟效益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之下,重視生態效益,良好的生態效益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因此,在企業進行戰略規劃與設計、績效成果等角度入手,保證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不破壞生態效益。此外,企業還需關注在企業中謀求發展的股東、職工、合作伙伴的經濟效益,實現多元和諧發展。
二是明確資源環境成本、經濟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當前許多企業在進行成本核算時,都存在有成本核算考慮片面的問題,比如說企業一般會將原材料成本、投入資金以及勞動成本作為總投入成本的一部分,但是在生產經營時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和污染等則基本上不會被納入到成本核算的內容中。正是這種習慣性的忽視,導致資源和環境被肆意破壞。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對于社會資源的破壞是不可避免的,如能源企業的發展,伴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將會對開采區的環境帶來巨大的破壞。但是在人們的傳統思想觀念中一直都認為這些資源是上天給予的,因此無需將這些資源成本納入到企業生產成本之中。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資源與環境問題早已不容忽視,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對于企業來說,其重視關注資源與環境問題,不僅能夠有效地節約資源,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同時還能獲得消費者以及合作者的認可。因此,生態環境因素是企業在可持續發展的業績評價背景下必須要重點考慮的內容,企業可以充分權衡經濟指標與資源、環境指標,這樣資源與環境因素也將會變成企業生產環節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企業也將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
三是兼顧過程與結果指標。企業績效的獲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必須要有過程才能得到相應的結果。在進行績效評價時,如果只關注企業結果目標,那么對于企業經營期間究竟是如何達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目的,就無從得知,這樣也就難以獲悉企業是否成功的落實了各項生態指標。但是如果只關注過程指標,缺乏結果指標,那么企業雖然能夠獲得一定的成功,但是企業最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否能夠實現卻是未知的,因此結果不明朗。由此可見,在績效評價時,既要關注過程也應當關注結果。
總之,時代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企業生產經營期間所面臨的問題也將會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對于企業來說,其業績評價模式也將會不斷做出新的調整。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從可持續化發展的角度入手,將生態環境因素等融入到業績評價體系中,能夠給企業的經營發展給出更加科學的指導,這樣也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經營。
參考文獻:
[1]溫若琳,劉博弘.淺析現代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J].電子制作,2015(03).
[2]尹開國,施婷婷,汪瑩瑩.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影響研究[J].財會通訊,2015(01).
[3]宋紅玉,沈菊琴.委托代理理論與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J].會計之友,2014(30).
[4]韓金彤,王詩茜,楊愛文.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企業績效評價設計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4(14).
作者簡介:李紫涵,女,籍貫:鄭州,學歷:碩士研究生,河南經貿職業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