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禮記·禮運》中說道:“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火的發現,使得人們的飲食方式從茹毛飲血轉變為火燒熟食,到后世飲食活動慢慢演變成一種文化。周代,飲食不僅僅是滿足日常的生活需要,甚至還與政治密切相關。本文擬從周代飲食種類,飲食觀念,飲食與“禮”三個方面來探討周人飲食文化。
關鍵詞:周代飲食;飲食觀念;飲食與禮
1 周代食物種類
周代是中華文明快速發展的時期,飲食文化也在逐步發展。《周禮·天官·冢宰》中記載:“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密。”從中可以看出,周代人們的飲食結構大致是食、膳、飲、羞、珍、醬,這里主要談一談周代飲食中的食和膳。
先秦時期社會生產力較為落后,但是經過先民們的艱苦奮斗,已經能夠種植粟、麥、稷、黍、稻等農作物。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稻谷、粟、黍的遺存,充分證明了先秦時期人們已經食用稻、粟、黍等食物。《周禮·天官·膳夫》中載:“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六谷,稌、黍、稷、粱、麥、苽。苽,雕胡也。”《三字經》稱稻、粱、菽、麥、黍、稷為“六谷”。而在《太宰》職中則有“九谷”的稱謂。在《詩經》中,也有不少有關稻谷的詩句,如“十月獲稻”。總的來說,先民們主要食物應該是黍、稷、粱、麥、菰、秫、稻、麻、豆、稌(糯稻、粳稻)。另外,先民的主食與地域密切相關,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北方地區人們主食以黍、稷、粱、麥、菰為主,而南方地區則是以稻米為主食。
肉類食物也是先民們不可缺少的食物來源。從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存來看,馴養的豬、牛、羊、狗是重要肉食資源。玲羊、雕、貉、斑鹿、貍、水鹿、麂、麋鹿、獐、鳥、魚、蝦、蚌、螺螄都能夠在遺址中發現,雖然南北方的野生資源存在著差異,但足以證明先民們的肉類食物包含著大量禽獸動物。文獻中也有先民們食用肉類食物的記載,《禮記·內則》中寫道:“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菰。”《周禮·內饔》記載:“牛夜鳴則庮;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鳥皫色而沙鳴,郁;貍、豕盲視而交睫,腥;烏黑脊而般臂,螻。”“狼去腸,狗去腎,貍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腦,魚去乙,鱉去丑。”由此可見,當時的肉食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
當然,平民所食用的食物與貴族是不同,貴族們的主食有“六谷”,而平民的日常飯食,則以豆飯藿羹為主。豆類在古代是救荒濟貧的粗糧,正如《戰國策·韓策》云:“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厭糟糠。”平民吃的是豆飯藿羹,如果遇到荒年,便只能吃糟糠。《史記·張儀列傳》也說:“韓地惡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麥,民之大抵菽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厭糟糠。”貴族菜肴以肉類為主,而平民的菜肴則是以蔬菜類為主。“六月食郁及瑋,七月享葵及寂”,“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菽苴。采茶薪樗,食我農夫。”《孟子·告子上》中也說:“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可見平民與貴族的食物的不同。
2 飲食觀念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主要活動之一,飲食不僅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還能夠讓人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先民們從飲食活動形成了一套獨一無二的飲食觀念。從周代一些典籍來看,先民們非常重視飲食活動,并且將飲食活動置于相當高的位置。“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周人是十分重視飲食的。在周人設置的官職中,與飲食相關的官職就有膳夫、厄人、內娶、外要、亨人、甸師、獸人、漁人等,十分完備。除了設置各種各樣的官職外,其人數也占據了所有官職人員的一半以上,足見先民們對飲食的重視。
“五味調和”是周代飲食的重要觀念,《國語·鄭語》云:“和五味以調口”,調和酸甜苦辣咸五種滋味滿足人們口味。《尚書·說命下》里記載了各類作料的調和對制作美食的重要性,“爾惟訓于朕志,若作酒醴,爾惟麴糵;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釀甜酒需要酒曲來促使其發酵,調和肉羹就需要鹽和梅子來調味。這種注重食品口味的飲食習慣經過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發展,逐步將中華美食推向色香味美的高度。
當然,“調和”不僅限于使用調料來調味,它還講究不同食材搭配,講求不同食材與時令、產地搭配,從而達到最佳的飲食效果。《尚書·舜典》曰:“食哉惟時。”孔子也曾說過:“不時,不食。”每一種食物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在相應的時令中食用,才能達到營養最大化。《禮記·內則》也有記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不同季節要食用不同味道的食物,春季適合吃酸的,夏季適合食苦的,秋季需要辣一點,冬季則要咸一點。“春宜羔豚膳膏薌,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犢麑膳膏腥,冬宜鮮羽膳膏膻。”“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禮記·王制》規定,“五谷不時,果實未孰,不粥于市”,“禽獸龜鱉不中殺,不粥于市。”如果飲食不合于時,人的生命就會與大自然的運行相違背,從而影響人的生命與健康。
3 飲食與“禮”
《禮運》中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的產生,最開始被認為起源于飲食活動。周代飲食活動處處體現著“禮”的精神,亦承載著“禮”的功能。飲食與禮密不可分,飲食是禮在生活中的體現,而禮也恰恰通過飲食活動來表現。
飲食與禮的相關性,首先體現在貴賤分明,這主要表現在食物的等級性上面,食物是按照身份等級來分配的,平民與貴族所擁有的食物是有差別的,即便是貴族群體,在飲食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等級性。《禮記·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這便是體現在具體的主食菜肴上的尊卑等級,天子身份地位最為珍貴,是處于最高等級的,所以食物也是最多的,其后依據身份地位的差別,食物依次減少。《儀禮·公食大夫禮》中記載,招待上大夫的標準是“八豆、八簋、六铏、九俎”,外加雉、兔、鶉、鴽四味,招待下大夫是“六豆、六簋、四铏、七俎。”不同的身份,所能食用的食物是有差別的。
禮還體現在盛放食物的器具上,《禮記·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用來盛放食物的器具按照身份地位不同而有所區別。《左傳·成公三年》中說“器以藏禮”,周代飲食器具是反映禮制的載體之一。簋、簠、盨、豆、籩、俎是用來盛飯和進食的用具。《周禮》記載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與食物的多寡相似,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使用的飲食器具也是不同的,這正是禮在飲食活動中的體現。這種用飲食器具來區分不同身份地位的飲食方式,使得實質性的、具體的飲食活動逐漸具有象征意義,成為表示具有某種特殊意義的代名詞,比如九鼎八簋后來就被視為中央權力的象征。
當時,禮產生于飲食活動,并在飲食活動中得到發展。飲食之禮,不僅有助于社會穩定,更是統治者用來融洽君臣關系、彰顯政通人和的一種手段。直到今天,一些飲食禮儀仍舊保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4 結語
周代,先民們的食物已十分豐富,并且種類繁多,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先民們的食物分配存在著一定等級差距,平民飲食與貴族有很大不同。先民們在飲食活動中逐漸形成重視飲食,講究食物搭配的觀念,講究“五味調和”,注重食材搭配,合于時令,由古到今,源遠流長,形成了獨特的中華飲食文化,為后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飲食活動逐漸發展,與禮緊密結合,體現在燕饗之中,也扎根于人們日常的飲食生活之中,形成了對當今人們生活仍有重要影響的飲食禮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詩經[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52.
[2](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99.
[3](漢)鄭玄.禮記正義[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329.
[5](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2293.
[6](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6:40.
[7](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6:51.57.
[8]繆文遠,羅永蓮,繆偉譯注.戰國策[M].北京:中華書局,2006:373.
[9]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54.
[1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6:
[11]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65.
[12]徐杰令.先秦社會生活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2004.
[13]李偉.論“禮”對先秦飲食的整合[J]黑龍江史志,2015(07):297-298.
[14]蔡鋒.《周禮》飲食制度述略[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50-5.
[15]王雪萍.地理環境與先秦南北飲食文化[J].飲食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浙江工商大學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2006:6.
[16]晁勝杰.當下與永生:先秦儒道養生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17]劉厚琴.先秦飲食文化特征探論[J].開封大學學報,2014,28(01):35-39.
作者簡介
蔣應娟(1995-),女,漢,四川省成都市,在讀研究生,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游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