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長的西方音樂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種重要的音樂現象,就是對西方音樂史產生了一定影響的世俗音樂。世俗音樂的發展為我們揭示了一定西方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等方面的變化。研究世俗音樂的發展對我們研究西方音樂來說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究了西方音樂發展史中世俗音樂的發展。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世俗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003-01
【本文著錄格式】何翔.淺談西方音樂史中世俗音樂的發展[J].北方音樂,2020,03(06):3,5.
一、世俗音樂的起源
世俗音樂是西方音樂中一個較為重要音樂形式,產生于中世紀后期。由于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基礎致使西方文學藝術等方面也在出現變化。而在音樂方面的表現主要突出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教堂和修道院為中心的宗教音樂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以鄉村和城市以及封建貴族統治者所喜愛的世俗音樂的發展。
中世紀的世俗音樂也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屬于我們剛才所說的封建貴族階層的世俗音樂,還有一類則是屬于平民百姓(普通市民和農民)的世俗音樂。平民世俗音樂在當時所處的地位并不景氣,由于當時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排斥以及政教合一等方面的影響,世俗音樂通常是由民間藝人(游吟藝人)所創作以及演唱演奏,音樂活動也僅僅是口傳心授,沒有辦法將音樂記錄下來,所以導致大量民間音樂的流失;另一類則是屬于封建貴族階層的世俗音樂(也被稱之為騎士音樂),由擁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騎士階層演奏演唱,歌曲題材和形式也較為豐富,我們所知道的破曉歌和普羅旺斯抒情詩都屬于這一時期的世俗音樂。
二、世俗音樂在中世紀的發展
雖然宗教音樂在中世紀時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這一時期,世俗音樂也在不斷發展。這一時期的世俗音樂通常以聲樂曲為主,但是也出現了世俗的器樂作品。聲樂作品具有很強的即興性,用一件樂器進行伴奏,而且旋律以單聲部為主,歌詞采用押韻的詩歌,用方言進行演唱,調式主要采用伊奧利亞和愛奧尼亞調式,歌曲形式也只有分節歌和主副歌的形式。在相同的時期宗教作品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復調音樂及多聲部音樂作品,歌詞采用散文式的通常用拉丁文進行演唱,宗教音樂形式多樣。中世紀時期器樂的發展要好于宗教音樂的發展,這一時期,教會音樂通常以聲樂為主。而且13世紀以后除管風琴外其他一切樂器都被禁用。而世俗音樂中出現了形式多樣的樂器,如琉特琴、豎琴這樣的彈撥樂器,還有弓弦樂器也在被廣泛的使用,因此,世俗音樂使得器樂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中世紀時期相對具有代表性的世俗音樂有神秘劇和奇跡劇。這兩種都屬于禮儀劇的形式在中世紀時期十分盛行。其采用地方方言演唱,而且汲取了大量的民間音樂,把《圣經》的內容和其他內容結合到一起,使用幽默,滑稽的劇情表演,演出時用豎琴琉特琴等樂器伴奏,在當時深受大眾的喜愛。中世紀比較出名的世俗音樂——《我看見云雀撲打著翅膀》是中世紀詩人貝爾納·德·文塔多恩創作的一首分節歌,表現了詩人遭遇愛之冷淡失落與抑郁之情,在當時流傳比較廣。
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游吟詩人、騎士歌手、戀詩歌手,名歌手和流浪藝人這樣的世俗音樂的創作者表演者和傳播者。這些藝人可以自己作詩、作曲、演唱和彈奏,他們的存在也為當時世俗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游吟詩人的發祥地是十字軍東征時期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他們用普羅旺斯方言演唱,有各種形式的音樂,如情歌、牧歌、小夜曲、晨歌等,內容通常是以愛情為主。戀詩歌手屬于貴族騎士,他們演唱的歌曲也大多以愛情為內容,他們的音樂受到法國游吟詩人的影響。名歌手則是戀詩歌手的進一步發展,多屬于中產階級,名歌手在行會里有不同的地位,而他們創作的音樂也有十分嚴謹的規范和要求。流浪藝人則是屬于浪跡天涯的音樂以及雜技的表演者,他們自由自在不受約束,雖然在后來有一定的組織,但是他們創作的音樂依舊是自由的,具有很強的即興性。
中世紀時期,教會仇視異教文化,世俗音樂也一直受到禁錮。所以,民間的世俗音樂,只能通過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的方法在民間所流傳。同時世俗音樂缺乏記譜與整理,但在那個時期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一直在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中,進一步向前不斷發展。在中世紀時期,也正是因為有了世俗音樂,才改變了宗教音樂一直占有主要地位的局面,在不斷與宗教音樂融合影響的過程中,為后來的文藝復興音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世俗音樂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是人類歷史上文化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由于封建主義和基督教神學體系的革命運動,他的文化思想影響著整個歐洲,也加速我封建制度的瓦解。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不再膜拜于宗教的傳統與宗教的統治,開始慢慢趨向于理智地認識宗教,這些都促使了科學與藝術文化的發展,也使世俗音樂在和教堂音樂的較量之中,世俗音樂逐漸的戰勝教堂音樂并處于主導地位。所以,我們可以說世俗音樂在某一方面是對長期以來束縛的神學思想,人性壓抑一種解放。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產生也是隨著社會經濟及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在這時期,歐洲形成了鄉村和城市,在鄉村和城市中出現了很多流浪藝人,他們常常奔走與大街小巷,傳播著世俗音樂。傳播途徑由城市到農村,再由農村到城市。世俗音樂可以被各個階層的人士所接受,迅速成為了一種比較大眾化的藝術。在當時,世俗音樂一出現對當時西方音樂中以教會為主導的宗教音樂形成了挑戰,因為世俗音樂宣揚人性和世俗的情感,不管是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都比較大眾化,旋律也更加優美動聽,風格也變得十分多樣。在當時,世俗音樂也滲透在教會音樂中,兩種音樂形式不可避免地互相滲透融合,比如在當時,作曲家拉索所創作的無伴奏合唱《回聲》就融入了一定的世俗音樂元素。當時的教會音樂不斷地世俗化,促進了世俗音樂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發展。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牧歌、勞達贊歌、尚松的出現也為我們證明了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發展的一個高峰。
四、世俗音樂在巴洛克時期的發展
巴洛克時期是世俗音樂與宗教音樂同時存在的一個時期。巴洛克時期的世俗音樂,富有一定的生活元素與主題,有的也富有一定的戲劇性題材。當時的音樂在風格上不僅傳承了之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思想,而且打破了西方音樂之前濃厚的宗教色彩,大膽追求音樂中所需要的歡快及體現一定世俗情感的情感論,人們要求在音樂中反映一定的情感。巴洛克時期的世俗音樂也為以后西方古典主義音樂和浪漫主義音樂出現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
五、總結
綜上所述,世俗音樂在西方音樂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世俗音樂帶有非常強的即興性,不同于宗教音樂,歌詞也多采用押韻的詩歌作品,有的用方言演唱,歌曲的形式通常也以分節歌或者主副歌,形式較為單一。世俗歌曲的演唱演奏者、創作者和傳播者通常是漂泊在歐洲各地的游吟詩人、戀詩歌手、名歌手和流浪藝人等,他們對世俗音樂在西方音樂發展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世俗歌曲適應當時時代發展的需要,內容和形式也能夠被大眾所接受。從鄉村到城市,再到整個歐洲,世俗音樂可以說是見證了當時歷史情況下除宗教音樂以外音樂的基本發展狀況,同時世俗音樂的發展也為整個西方音樂發展的歷史進程開創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為后來西方音樂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志謙.西方音樂歷史若干問題的新視野[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3.
[2]田可文,陳詠.西方音樂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1.
作者簡介:何翔(1999—),男,漢族,甘肅酒泉,在校本科,學生,研究方向:作曲,就讀于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