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劇《粉墨春秋》把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和民族舞蹈有機融合在一起,表現出了獨具匠性的劇情結構和極為新穎的舞蹈詞匯,同時還兼具了戲曲的舞美設計特點,可謂是民族舞蹈與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相互結合的典范之作。在舞劇《粉墨春秋》中,舞美、情節、音樂等各方各面都突出地表現了其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特點。本文首先探討了傳統文化的相關理論,繼而從三個方面探討了舞劇中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最后分析了傳統文化在舞劇作品中的創新和創造。
【關鍵詞】傳統文化;《粉墨春秋》;舞劇
【中圖分類號】J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246-02
【本文著錄格式】王峰.傳統文化在舞劇《粉墨春秋》中的創新與發展[J].北方音樂,2020,03(06):246-247.
《粉墨春秋》是一部優秀的舞劇,劇中融合了傳統戲曲和舞蹈,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舞劇中包含了豐富的山西地方戲曲表演形式,注入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因素。舞劇的故事背景為清末民初的北方梨園戲班,在《粉墨春秋》當中,觀眾們可以看到多種多樣的中國傳統戲曲符號,這些戲曲符號充分展現了晉地濃厚的文化身韻和當地淳樸自然的民風。
對傳統文化在《粉墨春秋》中的表現進行研究,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為往后的舞劇創作開創了先河,也為中國的舞劇事業發展提供了新動力。舞劇《粉墨春秋》創造性地采用舞劇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外化,能更好地實現傳播效果。
一、《粉墨春秋》中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
(一)傳統文化在舞美中的表現
舞劇《粉墨春秋》的舞美設計有著很強的戲曲特征,并且擁有這鮮明的民族傳統色彩,具有很強的藝術觀賞性和審美價值。正是因為舞劇《粉墨春秋》的舞美設計一直將傳統文化作為核心設計理念,所以這個舞劇能夠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特質。傳統文化具備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隨著時間的推進,人們的審美也會發生不斷的變化,但必須要植根于傳統文化才能夠真正創造出更好的優秀文化,可見,傳統文化是藝術發展的載體。
(二)傳統文化在情節上的表現
傳統文化在《粉墨春秋》中也體現在情節之中,故事的背景是清末民初,圍繞梨園戲班中三兄弟所發生的故事展開情節,不僅體現了戲曲文化,還將山西文化也融入到了舞劇當中,人們透過情節也能感受到濃郁的山西地方文化色彩。《粉墨春秋》在情節上安排了三個梨園師兄弟的故事,但其中蘊涵了深厚的民族精神,歌頌了以三師兄弟為代表的中華男兒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展現了一幅幅人生的畫卷。
(三)傳統文化在音樂中的表現
傳統文化在舞劇背景音樂中的體現主要表現在舞劇中所運用的戲曲音樂當中。將戲曲音樂吸收、提煉到舞劇之中,使戲曲音樂和情節結合在一起,讓觀眾感受到了傳統戲曲中音樂的魅力。傳統樂器的出現使觀眾猶如身臨其境一般進入到舞劇所展現的梨園戲班的氛圍當中。《粉墨春秋》中傳統文化在音樂中的體現首先表現在地域性文化方面,舞劇中運用帶有晉地特色的民間音樂,比如由譚晶演唱的主題曲《粉墨春秋》中也是帶有戲劇唱腔特點,體現了京劇的演唱特點,比如“一生一世……一瞬休”中間,最后的“鑼鼓敲響,鑼鼓敲響又開頭”等段落中都夾雜著非常明顯的戲曲演唱特點;此外,民族樂器在舞劇中的運用也增加了舞劇中音樂的價值性,二胡在戲中戲的舞臺中有極多的表現,傳統文化以民族樂器為載體;此外,戲曲是我國傳承至今的經典傳統文化之一,諸多的戲曲,如黃梅戲、京劇、徽劇都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單純的民族戲曲已經缺乏觀眾,《粉墨春秋》將民族戲曲與舞劇結合在一起,重新喚起了人們對于戲曲的關注;最后,由于音樂不僅包含了旋律還包涵了歌詞,在歌曲《粉墨春秋》的歌詞中也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臺前幕后,生旦凈末丑”也體現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歌詞結合在一起,又在歌曲中加入了流行音樂的成分,進而打造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粉墨春秋》,不僅是主題曲,在正式表演的過程中,舞劇的各個情節中也有不少民族音樂成分加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在舞劇《粉墨春秋》中的創新和創造
(一)將舞蹈與戲曲結合,創新表演形式
舞劇《粉墨春秋》的主要表演風格是中國古典舞,同時還融合了中國戲曲藝術風格和山西民間舞風格,運用了現代化的視角和舞蹈編創思維,把人情、人理、人性進行了深度的挖掘,以此來彰顯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哲理。舞劇《粉墨春秋》還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創新,把戲曲藝術也融合到了舞蹈當中,雖然增加了舞蹈編排的難度,但是卻可以讓觀眾在欣賞舞劇的同時感受到中國戲曲藝術的魅力,由此成為了這個舞劇獨特的創新點之一。
(二)選取戲曲,創新題材
藝術作品是否優秀并成為經典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在一定時間內給人帶來精神的震撼和感悟,是否能夠將人文精神和人文意義蘊含于其中,彰顯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一旦滿足了這些要求,那么這一作品必將成為經典和永恒之作。《粉墨春秋》這部舞劇的立意十分新穎,首先這部作品將舞蹈和戲曲結合到了一起,創新了表演形式;其次,這部舞劇的選材也極其富有特色,作品是以戲曲班為描寫對象,以“喜順班”的三個武生師兄弟為主人公,晉地的文化神韻和風俗韻味都十分濃厚,這部作品中戲中戲的表現形式也十分具有突破性,在山西民歌和戲曲中提煉了動聽的旋律,結合了現代交響的演繹,有了民族的底蘊,唱腔十分悠揚美妙,并以齊天大圣孫悟空這一藝術形象來表現舞劇的主題。在舞劇中敘述了浪漫的愛情故事,在戰亂時期的愛情更是難能可貴,因此,在兩對男女舞蹈演員以雙人舞的形式來表情感之時,觀眾更容易被他們浪漫卻又坎坷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愛情的魅力表現得更為強烈。在舞蹈動作中雙人舞演員的一剛一柔、一張一弛,更好地凸顯了作品的情感,渲染了愛情的主題,將舞劇推向高潮。作品中雖選取了愛情的題材,卻不是最為主要的,舞劇中還對一群追求藝術的人進行了細致的描寫,濃縮了幾代武生的舞臺記憶。以舞劇的方式傳承民族文化、弘揚傳統價值觀念,是題材方面創新所具備的重大作用。
(三)獨特構思,結構創新
《粉墨春秋》這部舞劇是由香港著名作家李碧華擔任編劇,在創作《粉墨春秋》之前,李碧華的一些作品已經被人們所熟知與欣賞,比如著名的《霸王別姬》《青蛇》等影視作品;李碧華個人對我國的傳統戲曲很感興趣,也有充分的掌握,所以在對《粉墨春秋》進行構思的過程中也能夠準確地把握主題、提煉故事。整部舞劇敘述了清末民初“喜順班”的浮沉損榮,以此來展現當時那段歷史時期的社會情況,通過小小的一個戲班來表現整個大社會,在有限的舞臺上展現了無限的可能,揭示了社會背景和社會矛盾,與此同時還注入了編劇個人的情感和價值取向,這些元素的介入都使得舞劇包涵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外,《粉墨春秋》舞美設計簡潔統一、恢宏厚重、新穎大氣,恰當地體現了舞劇編導的創新意識。
舞劇《粉墨春秋》采用較為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來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戲曲舞蹈藝術,體現出了中國文化和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這種創造性的舞蹈創作思維和舞劇創作形式,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藝術魅力,這給我國舞劇的創作做出了良好的示范。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他藝術形式當中不僅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還能夠幫助現代人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并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
參考文獻
[1]丘建文.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舞美設計中的應用[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
[2]董江河.舞劇《粉墨春秋》的藝術價值分析[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
作者簡介:王峰(1977—),男,漢族,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