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作品是作者通過演唱的方式向聽眾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在演唱者的表演下能聲情并茂地表達出作品當中的情感、人文性,并且聽眾可以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所處年代的的時代背景及人文環境。因此,聲樂作品所透露的不僅僅是演唱者的高超技巧,更是對一個時代的演繹。而聲樂作品人文性的表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來自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他對作品、內容及人文性的理解和參悟。本文就對聲樂作品中人文性的表達做出分析,探究其在社會人文上的影響及其受時代影響的因素。
【關鍵字】聲樂;定義;演唱者;人文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248-02
【本文著錄格式】程春云.淺談聲樂作品中的人文性[J].北方音樂,2020,03(06):248-249.
人類自誕生發展至今,億萬年來形成了眾多先進文化,而人文性正是具有這些先進文化的種種文化現象(或文化范疇)。聲樂作品在演唱者的演繹下能聲情并茂地表達出作品在所處時代的背景,表達出該時代創作者、歌唱家的人文情懷、人文精神等。通過聲樂作品我們可以的拉近與作者之間的關系,這是心與心隔空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聆聽者感受到的是通過作品與作者的精神世界相碰撞,并在作品的影響下感受到了作者創作時的精神世界和時代特色,作者通過作品清晰地表達出了自己的內心情感,使聆聽者能深深地為作者的作品所折服,并通過自己的方式將這一作品傳承下去。
一、聲樂簡述
聲樂是一種以人體嗓音為音源的音樂藝術形式。聲樂主要的歌唱形式有美聲唱法、通俗唱法與民族唱法。歌唱者學習聲樂,需要掌握正確的呼吸、發聲、共鳴、吐字方法和技巧,需要刻苦地練習并積極參加舞臺演唱實踐。另外,在我國聲樂藝術蓬勃發展的今天,歌唱者還要具備較強的民族意識,能夠認真學習、演唱和創作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聲樂作品,以促進我國民族聲樂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聲樂的歷史階段發展以及其人文性表現
我國歷史悠久,不同時期都有很多優秀的聲樂作品。從歷史角度分析這些優秀聲樂作品的人文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國聲樂作品的人文內涵,增強民族意識,提升聲樂素養。
(一)古代直至封建社會結束末時期
我國的聲樂發展歷史悠久,自堯帝時代發跡,例如“六代樂舞”,它是將詩歌、音樂、舞蹈結合到一起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還不能稱之為藝術形式,直到封建時期才有逐步演化成為一種藝術形式。進入漢代后,我國的民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此時社會上還專門出現了管理宮廷和民間音樂的機構“樂府”。在唐朝時期出現了專業化的戲曲演唱機構“梨園”。古代的這些有關于聲樂的作品主要反映的是當時的勞動情況和人們對于美好事情事物的向往,是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是對當時政治文化背景的反襯。
(二)近現代時期聲樂作品的發展及人文性
由“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端我國的音樂藝術事業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在五四運動結束后涌現出了一大批從事音樂創作的群體,他們在長期的封建社會所受到的奴役在這一時期通過音樂作品表達出來,表現出人們渴望自由的心情,同時由于清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熱潮,也使得一些熱血青年加入到反帝的斗爭中來,而在音樂的表現下淋漓盡致。除此之外,我國的音樂創作受到了西方國家音樂的很大影響。這一時期,我國音樂藝術對外交流十分頻繁,在此背景下,我國一批優秀的作曲家在創作聲樂作品時滲透了許多中國文人的浪漫氣息,這時期代表聲樂作品如青主創作的《大江東去》、趙元任創作的《叫我如何不想他》等。
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戰爭所帶來的是全人類的災難,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是反映戰爭狀態及人們高亢的反戰情緒,例如《松花江上》,從歌詞內容表現出了戰爭給人們所帶來的傷痛的嚴重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講,當時的作品中也不乏極具人文性的聲樂作品,如劉雪庵創作的《長城謠》、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賀綠汀創作的《嘉陵江上》等,這些歌曲無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都蘊含著作曲家鮮明的個性,生動詮釋了作曲家對當時社會環境的審視與解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舉國歡騰,我國藝術歌曲發展迎來一個全新的歷史機遇,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在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層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大膽的實踐。辛勤的付出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一首首歌頌祖國、民族和人民的藝術歌曲應運而生。該時期代表作品如丁善德創作的《瑪依拉》、黎英海創作的《噶餓麗泰》、吳祖強創作的《燕子》等。很多優秀的藝術歌曲還被搬上了電影屏幕,如李叔同創作的《送別》、田歌創作的《草原之夜》等。時至今日,這時期很多優秀的藝術歌曲還是音樂類高校聲樂教材中的重要教學曲目。
1966、1976年間,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藝術歌曲在民族音調上呈現出新的特點——莊嚴巍峨之勢與親切細膩之情并存。該時期,作曲家們用他們的崇高的音樂信仰與濃厚的家國情懷讓藝術歌曲富有了獨特的人文性。該時期代表作品如亢杰創作的《伐木工人之歌》、劉長安創作的《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傅庚辰創作的《紅星照我去戰斗》等。
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藝術歌曲創作取得了蓬勃的發展。沐浴著改革開放的出風,我國藝術歌曲創作者們對我國藝術歌曲的主題、內容、題材和風格等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該時期,很多創作者通過中外藝術歌曲對比,取長補短,逐漸確定了具有我國藝術歌曲特色的藝術創意和作曲技法。正是有了這些創作者對我國藝術歌曲的不懈探索與實踐,才讓我國藝術歌曲在改革開放背景下不斷發展和完善。以此同時,該時期我國學校聲樂教育也有了蓬勃的發展。為了盡快建立我國學校聲樂教育體系,眾多教育家、歌唱家開放思想,積極借鑒國外聲樂教學的優秀經驗,取長補短,不斷總結,為我國學校聲樂教學健康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該時期,學校聲樂教學中常見的聲樂作品如鄭秋楓創作的《我愛你中國》和施光南創作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進入新時期,我國聲樂藝術取得了更大、更快的發展,市場對聲樂人才尤其是民族聲樂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在此背景下,聲樂教育成為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為了培養出符合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聲樂人才,各高校都非常重視聲樂教學改革,在教學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以及聲樂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做出了積極探索與大膽實踐,對我國聲樂藝術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對我國聲樂作品今后發展的若干思考
(一)挖掘當代人身上閃光點
歌唱是人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探討我國聲樂作品今后的發展,我們理應從“人”這個角度深入探索,探索聲樂作品如何肯定人價值、人的尊嚴、人的情感、人的潛力、人的發展等。對于創作者而言,只有始終圍繞“人”來進行創作,才能讓聲樂作品具有鮮明的人文性。就我國人民而言,我國人民具有善良、勤奮、智慧、勇敢、團結、創新等優良特質。千百年來,我國人民正是憑借著這些優良特質,鑄就了今日強大的中國。無論是立足現在還是未來,這些優良特質都應當不斷傳承與發揚。聲樂作品主題、內容、題材、風格等豐富多樣,是傳承與發揚上述優良特質的有效手段。鑒于此,聲樂作品創作者應當努力挖掘當代國人身上的優良特質,將其有機融入聲樂作品中,而歌唱家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二度創作能力,力求完美詮釋國人身上的優良特質。
(二)滿足國人聲樂審美需求
社會的不斷發展促使國人對聲樂作品的審美需求不斷發生變化。就目前來看,將我國民族聲樂與西方聲樂相結合的新音樂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這也是為何目前很多創作者青睞于創作中西音樂元素融合的聲樂作品的主要原因。滿足人的審美需求是聲樂作品創作的基本要求,否定這個要求,聲樂作品就成了創作者的“孤芳自賞”,這在市場化的今天顯然不合時宜。鑒于此,創作者應當具備開放思維、多元化思維,要以國人的審美需求為依據,使聲樂作品具備鮮明的人文性,這樣才能使作品滿足人的需求、適應人的發展。
(三)進一步深化學校聲樂教育改革
聲樂學是一個復雜的理論系統,是一個專門的學術研究領域,是一門根植于人生活經驗的人文科學。學校聲樂教學能顯著促進青少年的智力、心理素質與品德發展,這是國內外眾多研究者研究證實的。學校聲樂教育要求學生注重聲樂作品的人文性,要求學生積極探索聲樂作品引起自己情感共鳴的因素,這個探索過程就體現了學生對聲樂作品中人文性的關注。具體到學校聲樂教育實踐中,本文認為,今后我國學校聲樂教育改革要關注以下問題:一是要緊扣時代背景,真實地反映出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情況;二是加強聲樂文化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聲樂學科核心素養,從多方面調動學生對聲樂藝術作品中人文性的關注度;三是讓學生多唱、多創作民族聲樂作品,鼓勵高校聲樂專業學生通過撰寫論文的途徑積極探索我國民族聲樂未來發展之路;四是加強聲樂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聲樂教師的職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充分發揮聲樂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幫助學生積極對聲樂作品中的人文性進行深入探索。
四、結語
翻開歷史的書頁,我們會發現根植于我國千百年的聲樂藝術絢麗多彩。我國聲樂作品的人文性,或表現為人文關懷,或表現為人文情懷,或表現為人文氣息,或表現為人文精神,等等。在繁多的聲樂作品中挖掘出人文性并大力弘揚這些人文性,是新時期每一個聲樂作品創作者、歌唱家、專業教師和學生應該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只有這樣,我國聲樂作品才能不斷滿足國人的審美需求,才能持續推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趙世蘭趙燕.20世紀中國民族聲樂文化引論[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4.
[2]居其宏.20世紀中國音樂[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3]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管林.中國民族聲樂史[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8.
[5]曾遂今.中國大眾音樂[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6]陳建華陳潔.民國音樂史年譜[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
[7]馬俊芳.樹立原作意識,尋求聲樂演唱的最佳途徑.音樂研究,2007(2).
[8]卓非亞·麗莎.音樂美學問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6.
[9]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上海:華樂出版社,2003.
[10]劉再生.西方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程春云,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聲樂演唱、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