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斌 楊全輝
【摘要】自“全民健身”提出以來,我國的健身行業發展迅速,當前健身氛圍高漲。特別是健身房的發展更是迅速,其中人們對有氧操、動感單車等健身項目尤其熱愛。在這些健身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就是音樂,音樂在健身活動中可以促進健身效率,提高運動者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而且不少健身活動也依賴于音樂而存在,表現出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本文通過查閱統計相關文獻資料,對健身活動中的音樂進行探討和分析,讓人們了解音樂在健身活動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人們在健身活動中對音樂的重視程度,優化健身方法,提升人們對健身活動的參與感與積極性,從而促進我國全民健身的發展。
【關鍵詞】音樂;健身活動;全民健身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243-02
【本文著錄格式】曾曉斌,楊全輝.音樂在健身活動中的運用分析[J].北方音樂,2020,03(06):243-244.
體育與音樂有著許多的共通點,能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俗話說得好:“藝體是一家”,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用到一些音樂來輔助進行體育鍛煉,例如武術、慢跑、健身等。除此之外,我們各種體育賽事所用到的音樂也是非常豐富的,比如每屆足球世界杯(FIFA)都會有一首主題曲,球隊有隊歌,球迷有助威歌,這些都是在我們身邊常見的事,但我們通常不太會想到把音樂與體育聯系起來,其實音樂在體育活動中發揮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我們日常的健身活動中。目前,我國的健身行業發展迅速,各類健身項目琳瑯滿目,特別是有氧操、動感單車等團體項目深受喜愛。為什么這類項目如此火爆呢?除了其具有的減肥燃脂效果外,更重要的是這些健身項目的環境氛圍。一般正常情況下,人們如要通過有氧運動以達到減肥燃脂的效果,需持續運動30分鐘以上。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會使人產生枯燥感,降低其健身的體驗感。所以,在有氧操和動感單車等項目中加入了具有節奏感強烈、勁爆的功能性音樂,以此減少人們的枯燥感,提高其積極情緒。因此,本文根據在健身活動中音樂的特點進行分析,探討音樂在健身活動中的運用,有助于提升全民健身氛圍,豐富人們的健身活動。
一、音樂與體育關系
縱觀體育發展的歷史長河,我們可以發現音樂一直與體育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音樂有提高人體興奮性、減輕心理壓力,使人精神振奮等積極的效果。體育的目的是增強體質,發展和提高運動技術和豐富大眾的文化生活,是一種體力與智力相結合的實踐活動,而這一過程也離不開音樂。許多心理學、醫學和運動訓練專家對音樂與體育的研究表明,音樂具有特殊的能量,可以對人體聲吶系統產生影響,使中樞神經系統和丘腦下部興奮,從而使人體血容量加大,改善供氧能力,加強肌肉協調性,快速激活人體機能。
在音樂伴奏下進行的體育活動稱為音樂體育,其特點是結合了音樂的文化內涵性和體育的競賽性,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又可以陶冶情操。音樂的節奏性特點與體育的動作節奏具有很相似的特征,而且不同的音樂節奏可以對應不同的體育項目。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在跳遠項目中,助跑的節奏是跳遠項目的重要影響因素,這就要求了運動員自身的節奏感要強,而且跳遠中助跑的節奏是由慢到快的,這對運動員的動作節奏又是另一個要求了。音樂旋律在體育活動中更多的是在鍛煉者或運動員的心理方面起作用,一段好聽的或是自己喜歡聽的旋律能夠減輕心理壓力,使人放松或是提高積極性,這不僅提高了運動前的參與性,而且在運動后的恢復階段也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不管音樂在體育中哪方面起到作用,可以說明的是其實音樂會感染體育,會把音樂中表達的精神傳播到體育當中去,為體育世界增添了一份情感。
二、健身活動中音樂的特點分析
(一)節奏強烈、記憶點較強且多
音樂節奏是指音樂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中的節奏可以簡單的分為(咚噠)2/4拍,是強拍和弱拍為主的一種節奏型,或是相對復雜但又在實際中常用的強弱次強拍(咚次噠次,4/4拍),諸如此類的音樂節奏具有明顯的力度對比,使人體大腦中形成簡單的節奏層次感。
健身活動中此類音樂較多出現在一些團體項目中,如有氧操、動感單車、搏擊操等。此類音樂的節奏具有很強的力度對比,能使人在跟隨其節奏運動時感受音樂帶來的律動感。這類音樂中間會有停頓間隙出現,這對于動感單車或有氧操來說也恰到好處,因為在音樂間隙時,可以有適當的緩沖休息時間。在查閱各大知名健身俱樂部每期的有氧操與動感單車的音樂歌單并對歌曲分類統計得出,電子音樂占比最多,達到51%,這主要在于電子音樂強烈的節奏感;其次是搖滾和布魯斯,兩者總共占比27%。舞曲、Funk音樂和Hip-Hop占比較少,是因為它們節奏比較復雜,且音樂曲風不大容易接受,但在健身活動中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中國風曲風為主,輕柔舒緩
音樂對與健身來說,主要是它的節奏和旋律起作用,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旋律是音樂的靈魂。眾所周知,節奏對于在健身活動中或是體育訓練中來說都是至關重要。有些運動的節奏比較緩慢,就可以用一些慢拍節奏型的音樂進行伴奏。而對于運動節奏快且律動性較強,可以選用節拍在120~130次每分鐘的音樂進行伴奏。因為音樂節奏能與人體脈動相結合,當音樂節奏在120~130次每分鐘時,與人體脈動完美結合。從而可以有效控制運動幅度和頻率,加強運動節奏的準確性。
以中國風為主的健身音樂主要適用于傳統健身項目中,如傳統武術梅花樁、太極還有印度的瑜伽等。這些運動的節奏比較緩慢,就可以用一些慢拍節奏型的音樂進行伴奏。梅花樁的練習方法比較奇特,在套路中的“樁步五勢”需要站樁,保持靜止不動。在“行步”中又需要不斷變化地移動,且動作輕巧靈活。在練習時選用一些樂器主要為古箏或揚琴的中國傳統民樂為主的音樂進行伴奏,節奏可根據練習方法不同而選擇。所以,在運用音樂伴奏時,應選擇與武術的意境和風格相適應的音樂,可以提高武術的完成質量。
三、音樂在健身活動中的運用
(一)在其他健身活動中考慮加入音樂元素
人體能對音樂的聲響發生相對應的反應,從而接受這聲響所產生的影響。運動前,機體在音樂節奏的帶動下,不管是心理狀態調整或準備活動中,都會隨著音樂節奏的影響而發生改變。音樂在健身活動中的運用不僅限于在有氧操、動感單車此類項目中,在其他項目也可以嘗試加入音樂元素,增加健身活動的趣味性,優化其健身方式。如在慢跑、快走,或是某些球類項目的準備熱身階段,都是能加入音樂的,從而使其更加豐富。眾所周知,慢跑是極其枯燥的健身活動,研究表明,在慢跑中若要達到燃燒脂肪的目的,運動強度需要達到50%~85%VO2max或達到最大心率的60%~70%,每次慢跑持續在30~60分鐘。在慢跑時聽音樂不僅能消除枯燥感,還能提高運動者的積極性。
(二)根據項目不同特點,合理挑選音樂
健身運動中的人們的節奏感是在進行鍛煉時不可缺少的要素,其運動節奏是人體的肌肉的收縮與舒張、動作的快慢與用力的大小伴隨著時間的周期性變化所表現出的特征。動作技術關鍵的三要素是速度、力量和節奏,且三者缺一不可。在健身活動中,節奏感的好壞與否不但關系到動作技術的完整性與人體的協調性,還會影響到健身的效果。因此,在進行健身活動時,可根據健身項目的特點,也就是其運動節奏來挑選合適的音樂。例如慢跑適合挑選電子音樂、R&B、Hip-Hop等,這幾種曲風的歌曲不僅旋律動聽,且節奏中大量采用復雜的復合拍,這種拍子從聽覺上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強弱對比感,使大腦興奮,或者輕快的節奏和旋律也會讓人心情舒暢。
(三)提高自身音樂鑒賞能力,藝體結合發展
音樂與健身活動是相得益彰的,音樂通過自身的節奏與旋律在健身活動中發揮了其積極作用,反過來,健身活動也同時需要音樂的這些影響,從某種程度來說,健身對于音樂的需要也促使了音樂的發展與進化。我們在進行健身活動時,每一類項目、每一種環境、每一類群體適用的音樂都會不同。所以,我們在學習健身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同時,也可以適當注重音樂方面的培養,讓自身具有選擇適合自己運動的音樂的能力,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心理狀態、情緒、情感的因素進行音樂的選擇,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培養節奏感。節奏對于健身動作的準確性與健身效率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加強節奏感的培養,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掌握基本的樂理知識來提升。
四、結語
當前,在我國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健身活動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其效率,音樂干預是一種既有實效性,又可對參與者的心理起到作用的方法,將音樂融入到健身活動中將會是一種趨勢。音樂與健身活動深入結合,我們可以更有效、更準確地去進行健身活動,對于培養全民的健身興趣、提高健身的參與、豐富健身方式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三峽,體育運動領域中音樂干預研究綜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5):98-99
[2]李桂華.音樂在體育運動中的功能作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12).
[3]宮佳明,孫博,杜娟.音樂與體育的相互作用及影響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2(8):180.
[4]王新,田玲.淺談音樂在太極健身中的作用[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6(9).
[5]范曉燕,龔斌,李明.音樂與體育運動結合之心理因素分析[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1,21(1):50.
[6]王顥霖,王冬雪.音樂節奏與動作節奏的同步認知:聽覺—運動交互研究[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
[7]王冬雪.音樂節奏與動作節奏的序列匹配認知機制研究[J].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7:102-104.
[8]楊遠成.音樂在特殊群體參與全民健身中的運用研究[J].成都:四川音樂學院基礎部,2017(8):204-205.
[9]劉永芳.不同節奏音樂對騎車鍛煉者心境和主觀用力感的影響[J].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0(6).
[10]羅漢.音樂伴奏對武術套路教學的研究影響[J].武昌:武昌理工學院音樂與傳媒學院,2017,2(8):48-49.
作者簡介:曾曉斌(1972—),男,重慶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教師,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