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都知道宋代音樂發展的一大特點就是市民音樂的蓬勃發展。這與當時繁榮的商品經濟和崛起的市民階級有很大的關系。而瓦子勾欄的出現正是詮釋于此。同時,瓦子勾欄的出現也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有著不小的影響,它產生于繁華的都市又貢獻于都市。瓦子勾欄的構造及全新的音樂表演形式、內容對宋代民俗音樂和市民娛樂的發展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也可以說是宋代市民娛樂活動的中心與標志。
【關鍵詞】瓦子勾欄;音樂表演形式;宋代;市民娛樂休閑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004-02
【本文著錄格式】軒一丹.淺談宋代瓦子勾欄及對市民娛樂的影響[J].北方音樂,2020,03(06):4-5.
一、瓦子勾欄是什么
關于瓦子的解釋,《夢粱錄》卷19《瓦舍》記載:“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意思是瓦子中的游客來來往往,來時像是瓦合,去時像是瓦解,十分容易聚合離散。關于勾欄,則起源于我國古代大車上的勾欄裝置。而瓦舍具體什么時候產生,根據耐得翁在《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條目中提到:“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不知起于何時。”[1]據此,我們對瓦子的具體起源時間還并不能做明確的時間依據。
在孟老的《東京夢華錄》一書中,有多處關于瓦子的記載,如“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50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這一描述,足見瓦子勾欄規模的壯大與數量的繁多。[2]
南宋都城南遷杭州(臨安)之后,都城臨安的瓦子開始蓬勃發展。在南宋中期,杭州城內就有了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橋瓦等。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欄13座。除了這些城中的大瓦以外,“尚有獨勾欄瓦市,稍遠,于茶中作夜場”。都城之外也有不少瓦子,例如建康府的新瓦、明州的新舊瓦子。杭州瓦子之所以發展如此眾多,不外乎都城的高度發展的經濟與繁榮的文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都城重地,眾多軍隊在都在此駐扎,據記載:“是以城內外創立瓦舍,召集妓樂,以為軍卒暇日娛戲之地”。可見,瓦子勾欄的音樂藝術表演也用于軍隊的娛樂文化生活。
瓦子被認為是固定的文化娛樂中心。筆者認為,瓦子類似于我們今時代的大型商貿廣場,除了音樂表演團體,還有各種商貿商業活動,可以說是一種融商貿交易、休閑娛樂、文藝活動的大型場所,瓦子的發展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發展有著必然聯系。當社會和平安定、經濟繁榮發展瓦子的數量就會增加,而如果社會動蕩不安、經濟萎靡不振,數量就會減少。
于是,又有不少學者認為瓦子不是并一種專門的音樂表演娛樂場所,它是宋代仿市制消失以后出現的另一種民間大型市場,被各種商鋪商店、酒樓茶館、妓院所包圍,不同的是其中也包括音樂藝術演出。
二、瓦子勾欄的構造、表演形式以及內容
瓦子勾欄的音樂表演形式在宋代當時可謂是巨大的革新,與宋當時宮廷音樂表演形式大大不同,面對面觀眾表演的形式對民俗音樂的表演形式起了一定的影響,藝人在場地中心表演,四周圍以觀眾。與我們今日買票入場觀看藝術表演的形式不同。由于宋代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城市人口的逐漸增加,市民階層在不斷壯大,有了城市戶口單獨定等列籍的坊郭戶。市民的娛樂活動種類也增添了不少,從前農村沒有團體性的表演群體,隨城市建設和瓦子勾欄發展,來到城市中形成有規劃的專業表演群體。瓦子勾欄的出現,使演員們的演出場所有了一定的革新。
勾欄是瓦子里固定的演出場所,設施設置有戲臺、戲房、腰棚。戲房類似于我們今天的后臺。腰棚,即今日的觀眾席,藝人表演時與觀眾的近距離接觸更能給觀眾帶來直觀性的感受。這與我們今日表演者在上、觀眾在下的距離感不同,表演場地四周以欄桿圈圍起來,大概是圈定一定的表演用地范圍和防止有人混票進入勾欄觀看。勾欄設置有巨幕,叫做游棚,用來抵御惡劣天氣帶來的演出取消等后患,可以說是非常完整全面了。
關于勾欄的數量,每個瓦子中數量不等,有的多有的少。如北宋開封中瓦、里瓦共有勾欄五十多座,南宋臨安北瓦有勾欄十三座。勾欄規模也大小不一,大的一個勾欄就能容納成百上千的觀眾。如開封中瓦的蓮花棚、牡丹棚,里瓦的夜叉棚、象棚。除了勾欄這種在瓦子中固定的演出場所所,還有露臺,是一種在城市里臨時性搭建的演出場所。
在《西湖老人繁勝錄》一書中有:“分數甚多,十三應(疑為座?)勾欄不閑,終日團圓”。這充分說明,固定在一個瓦子或勾欄表演的情況很少,也難有停歇的時候,大部分表演藝人都是輪回演出。
瓦子勾欄內演出的內容多種多樣,音樂相關性的主要是說唱,分三種形式:“說話”“雜說”和“演唱”。說話也就是講故事,故事的內容叫話本,具體有“說參請”“說經”“小說”和“講史”。演唱也分為好幾種,有“小唱”“嘌唱”“叫聲”等。演唱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諸宮調”和“鼓子詞”。諸宮調是用多種宮調演唱的長篇故事,說唱兼備以唱為主,著名藝人有孔三傳和張五牛,他們分別盛于汴京和臨安兩地。藝人在演唱時可以用弦樂器伴奏,以琵琶為主。“鼓子詞”也是同兼說、唱,說用散文,唱用韻文,內容多是寫景敘事。
三、瓦子勾欄對市民娛樂及社會的影響
南宋杭州作為國都之后,城市商業、人口大大發展。南宋末年,“北瓦、羊棚樓等,謂之游棚。外又有勾欄甚多,北瓦內勾欄13座最盛”。可以看出,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欄的出現,豐富了市民的文化娛樂生活,在瓦子中演出,是“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繁榮程度可見一斑。也由此可知瓦子在北宋崇寧、大觀年間已經十分盛行。南宋臨安的瓦子,更是數量上、規模上都超過了汴京開封。具體有多少,宋代時對其數量記載有幾個不同的來源:?《夢梁錄》卷十九《瓦舍》:“其杭之瓦舍,城內外合計有十七處”。《武林舊事》卷六《瓦子勾欄》有二十三個瓦子的名稱和地點記載。《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城內外有二十五個瓦子。目前,學者們對這一紀錄較為肯定:《武林舊事》卷六《瓦子勾欄》所列舉的數目較為正確,就是城內外共有瓦子二十三處。[3]
筆者認為,宋代城市娛樂發展大致可分為三種趨勢:一是逐漸商業化趨勢。瓦子中有棚、有舍,又有商業貿易,所以又稱瓦舍、瓦市等。商貿往來中有、博彩、飲食和剪貼畫等。勾欄上甚至布滿商業廣告,而勾欄內藝人的演出都以生計為目的,這充分體現了它商業化的特點;二是逐漸專業正規化趨勢。群眾文化水平在不斷發展,為滿足觀看胃口不斷提高的市民階層,民間表演藝人不得不不斷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宋代民間藝人可分瓦子藝人和路歧人兩種。在城市街里街外,巷子頭尾臨時搭建的臺子,是路歧人的表演場地。路歧人從農村來,在各地輾轉演出,后形成專業的演出隊伍,與城市中瓦子里的專業民間藝人同等重要,都是城市文藝表演的重要力量。區別只在于由于路歧人大多是為了生計而演出,對表演節目的完整專業程度不如瓦子勾欄中的專業藝人;瓦子中的藝人則以勾欄為固定的演出場所并有演藝社團,例如演雜劇的緋綠社、清樂的清音社以及清音社下還有各種社團;三則是逐漸平民化趨勢。在瓦子中數千人的看客中,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貧民百姓。在以前只有上層階級才能享受的表演娛樂活動可以進入大眾共同的視野,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進步與跨越。
參考文獻
[1]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8).
[2]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京瓦伎藝[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31-32.
[3]林正秋.南宋杭州研究論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