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量論心理學派形成于20世紀上半葉,代表人物有奧地利音樂理論家、教育家申克(Heinrich Schenker,1868-1935)和德國的音樂學家漢斯·麥爾斯曼(Hans Mersmann,1891-1971)等人。而另一位能量論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則是生于奧地利的瑞士音樂學家恩斯特·庫爾特(Ernst Kurth,1886-1946),早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音樂史,博士期間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格魯克早期歌劇,重要著作有《線性對位基礎》(1917)、《浪漫主義和聲及其在<特里斯坦>中的危機》等。
【關鍵詞】庫爾特;能量論音樂觀
【中圖分類號】J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015-02
【本文著錄格式】王若曦.《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中庫爾特的探討[J].北方音樂,2020,03(06):15-16.
一、庫爾特能量論的哲學淵源和自然科學基礎
以庫爾特為代表的德國能量論心理學派音樂哲學中幾個最核心的基本概念,就是“意志”“能量”和作為這二者產生前提的“無意識”。其中,“意志”概念來自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哲學,“能量”概念最早來自自然科學家赫爾姆霍爾茲,而“無意識”概念則來源于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
(一)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哲學的影響
“意志”的概念來源于德國唯意志論哲學代表人物——阿圖爾·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他的哲學核心觀念是“意志”,他認為“意志”是萬物的本原,自在之物。而認識世界的途徑只能靠直覺,從這里可以看出他的唯意志論哲學理論思想帶有極端的非理性主義色彩。他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一種支配著人類一切行為的求生欲望,而這種欲求沒有止境,永遠得不到滿足,人處于掙扎和痛苦的狀態下,使人感到痛苦和絕望,解決的唯一途徑就是放棄一切欲求,擺脫意志的支配,走向死亡,這里也體現出他的悲觀主義色彩。
音樂作為叔本華在書中異常關注的對象,被認為是“各類藝術中在表達意志上最為直接、最為深刻的一門藝術。”他極力否定音樂的理性因素及帶有模仿性質的音樂,因為音樂表示的是情感本質,而不是表示導致情感的動機。他提出了自己自己的哲學觀點——人作為主體,正是在對音樂的聆聽過程中,通過直覺與審美對象之間的物我兩忘狀態,暫時從欲求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的。
(二)赫爾姆霍爾茲的音樂心理學研究
“能量”概念來源于自然科學家赫爾姆霍爾茲(HermannvonHelmholtz,1821-1894),他是德國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音響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代表性音樂理論著作是《作為音樂理論的生理學基礎的音感覺論》(1863)。他在認識問題上的立場:人類的一切知識都只能通過感覺來獲得。他還是近代物理學的“能量守恒定律”發現者之一,同時他的音樂哲學思想也對19、20世紀之交音樂學領域的過渡性人物——胡果·里曼(HugoRiemann,1849-1919)產生重大影響。但他的能量音樂哲學觀念在本書中并未充分闡述。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無意識”這一概念作為前兩者的前提,來源于精神學派創始人——齊格蒙特·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5),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主要著作有《夢的解釋》(1900)、《心理分析導論》(1910)、《超越愉快原則》(1920)。他認為在人的心理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人的意識和理性,而是“無意識”。“里比多”存在于人的“無意識狀態”中,作為一種“心理能量”從而決定著人的心理過程。而這種“心理能量”像“一口沸騰的大鍋”,處于壓抑之下尋找著發泄的途徑。而藝術創造、想象對藝術欣賞、體驗也正是從“無”到“有”這一無意識轉移下的產物和結果。
正是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的“無意識”,“心理能量”概念被庫爾特所接受,構成他的能量論音樂哲學的理論支點和前提。
二、庫爾特的能量論音樂觀
(一)基本理論觀念
庫爾特認為在人類心理的最深層是無意識狀態。人類的本能欲望存在于非理性意志的“無意識狀態”中,即一種“心理能量”,而這種心理能量也是一種處于無意識狀態中的一種力,它具有處于動力狀態的強大張力,并始終要求尋找宣泄和釋放的途徑,以達到平衡。而這種“心理能量”也是音樂最深層次的本源。
而對于音樂藝術的特殊性這一問題上,庫爾特明顯于叔本華的觀點不謀而合,都認同是“意志”最直接的客體化與寫照,為各類藝術中最直接深刻的一門藝術。但庫爾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說明——音樂中,負載心理能量的為以音的非物質性為前提的“材料”,這也正是音樂表現形式的獨特性。
由此便引出了以下這一問題——這種“心理能量”是如何推動和導致音樂作品的形成的?庫爾特得出了結論——“這種無形的心理能量有一種能將自身轉化為感官可以覺察和把握的音響形式的能力。”
通過這篇文章可以得知,庫爾特運用了“旋律”與“和聲”這兩個最重要的音樂構成要素來論證他以上的觀點。兩者都是一種心理張力的過程,他將旋律稱作“意志最直接的伴隨物”,而和弦作為和聲的基本構成因素,每個和弦里都潛藏著不同強烈程度的張力,這種張力的擴散導致和聲的續進,導音在整個過程中發揮強大的作用,使充滿張力的和聲中潛在的能量得到增強。
綜上,庫爾特提出了對于音樂理論研究的觀點——“音樂理論應該透過音響現象去把握它的本源,而觀察充滿張力的心理能力向感性音響的轉化,正是一切音樂理論研究的中心任務。”
(二)浪漫主義和聲的心理基礎
庫爾特認為,和聲是為這種無意識向意識的轉化過程鋪設的過渡層,而浪漫主義和聲是這個演變過程異常燦爛的歷史現象。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意識和理性占據主導地位,是建立在意識清醒的理性主義基礎上,而浪漫主義時期則是無意識和非理性占上風,是對古典形式的解構、瓦解,這種變化是從內向外的,使原本高度規則的寫作轉向個性化的寫作。而庫爾特對于這種思潮的出現也存在著矛盾、對立的態度:一方面,他認為這股于古典音樂內部孕育而出的浪漫主義潮流是順應歷史的發展,是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另一方面,庫爾特也持批判性的意見,因為在當時,出現了相互對立的兩種傾向:一派是以瓦格納和李斯特為中心,另一派是以勃拉姆斯為代表,追求古典主義經典和諧形式。正是因為如此,浪漫主義音樂更具內在張力,而這也為音樂的基礎層面帶來新的一面,具體體現在“浪漫主義藝術感覺的種種情緒騷動也直接地滲透到和聲本身。一種震動從和聲的內部底層中發出,并貫穿于音樂之中。”
古典主義和聲具有鮮明的凝聚性,總向著一個中心進逼,強調穩定性,突出主音的核心地位;而浪漫主義和聲趨向于分化、擴展,下意識中的騷動不安的張力凸現出來,處于動蕩和徘徊之中;古典主義的調性布局簡單而完整,而浪漫主義發展為調性變化自由。
三、《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RichardWagner,1813-1883)在其作品中的和聲運用可謂是對古典和聲的瓦解和解構,并使浪漫主義歌劇發展到頂峰。他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更是充滿了復雜的和聲和調性,并創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對20世紀的音樂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庫爾特正是以此為研究對象,進一步論證他的音樂哲學觀念。
(一)劇情梗概
康沃爾王國騎士特里斯坦,遵照其叔父國王馬爾克的命令,渡海去接受爾蘭公主伊索爾德來康沃爾,馬爾克將娶她為王后。在返回途中的船上,二人產生了熾熱的戀情,但伊索爾德發現特里斯坦原來就是在一場爭斗中殺死了她未婚夫的人。極端矛盾痛苦的伊索爾德企圖二人共飲毒藥了卻一生,但卻飲了被侍女偷換了的愛藥,二人間的戀情更加熾烈,不能自已。回到康沃爾后,已成為王后的伊索爾德在同特里斯坦的一次幽會中被其叔父馬爾克國王發現,特里斯坦當場被國王侍從刺傷,被送到一個荒涼孤島上養傷的特里斯坦萬念俱灰,生命垂危。在彌留之際,伊索爾德乘船越海來到特里斯坦身邊。已舍棄了一切生命意志的特里斯坦在伊索爾德懷中平靜地死去,伊索爾德也伏在特里斯坦身邊,離開了痛苦的人世。
(二)哲學思想
庫爾特認為瓦格納和聲的“特里斯坦風格”的出現,不是偶然的、鼓勵的時間,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哲學成為了瓦格納創作理念的哲學基礎,與瓦格納自身正經歷的感情有著無法分割的直接關系。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部充滿強烈感情波瀾的交響音樂洪流的最底層所潛藏著的精神內涵,正是上面所敘述的叔本華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在瓦格納和瑪蒂爾達的關系中,叔本華哲學曾經是把倆人連結在一起的一根思想紐帶。
四、結語
庫爾特指出:“作為一種觀察的目的,首先不應當是凝神于個別技術問題的探討,而是應該越出這個范疇,把思想集中于作品的內部聯系。”
庫爾特正是用“特里斯坦風格”來論證其以心理能量論為核心的音樂哲學觀:要求人們在認識和考察任何音樂現象時,必須避免只關注于外在的音響形式,而要深入到產生并制約著音樂性質的深層心理領域中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揭示該音樂現象的本質。
庫爾特的這一思想對后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此筆者聯想到自身,在學習曲式分析時往往只關注于曲目本身的分析,而很少聯系到其他音樂要素綜合起來考慮,這就要求我們要拓寬自己的視野,聯系交叉學科,站在更客觀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等,才能對作品有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參考文獻
[1]戴定澄.“愛與死”的悲劇的前奏——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評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03):72-78.
[2]于潤洋.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上)[J].音樂研究,1993(1):41-55.
[3]于潤洋.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前奏曲與終曲的音樂學分析(下)[J].音樂研究,1993(2):88-102.
[4]楊婧.庫爾特能量心理學芻議[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S1):10-12.
[5]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