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最先采用多聲部合唱藝術形式的先驅人物,李叔同一生創作了諸多合唱音樂作品。他的合唱音樂因其民族屬性也極具民族特征,音樂語言與中國古典詩詞一脈相承,審美格調彰顯意境深遠、雅俗共賞的中國“傳統美”,情感表達富有濃厚的愛國之情。
【關鍵詞】合唱音樂;古典詩詞;學堂樂歌;李叔同
【中圖分類號】J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038-01
【本文著錄格式】胡忻言.李叔同合唱音樂的民族性特征[J].北方音樂,2020,03(06):38,40.
“學堂樂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是最先在音樂創作中采取多聲部合唱形式的實踐者。他所創作的三部合唱《春游》,是中國第一首按照多聲合唱技法創作的合唱曲[1]。學堂樂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選曲填詞,即引進外來曲調,填以新詞,從而構成一種不同于傳統歌曲的音樂形式。因此,李叔同的合唱音樂在語言、審美意趣和情感表達方面別具特色。少時熟讀詩書的文化底蘊與青年時期留學日本的經歷,使李叔同創作的合唱音樂游走于傳統與現代之間。音樂語言與中國古典詩詞一脈相承,文學性較強;音樂審美格調極具中國傳統美,或豪邁激昂或清新自然,或婉轉哀艷或恬靜肅穆;音樂的情感表達富有濃厚的民族情懷,處處顯見愛國之情。
一、合唱音樂語言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繼承
李叔同出身富貴,幼時接受過正統的傳統教育,少時熟讀《毛詩》《古文觀止》《左轉》《唐詩》等經典著作,文化底蘊深厚,才華橫溢,長于詩詞。他的合唱音樂語言與民族詩歌一脈相承,具有音樂性和文學性相統一的特點。
1906年,李叔同到日本留學,開始涉獵日本音樂和西洋樂技,發現“日本唱歌,其詞意襲用我古詩者,約十之九五。我國近世以來,士習帖括,辭章之學,僉蔑視之。挽近西學輸入,風靡一時,詞章之名辭,幾有消滅之勢。不學之徒,習為藪昌……廢棄雅言。迨見日本唱歌,反嘖嘖,稱其理想之奇妙。凡吾古詩之唾余,皆認為島夷所固有。既齒冷于大雅,亦貽笑于外人矣。”[2]
因此,他有意識地將中國古典詩詞融入合唱音樂中。前有古人的“采蓮復采蓮,荷葉何田田”,后有李叔同的“采蓮復采蓮,蓮花蓮葉何蹁躚,露華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圓。”[3]他的合唱作品在描述自然景物、抒發人物情感等方面,歌詞寫得古樸典雅、優美含蓄。四部合唱《歸燕》歌詞采用七言律詩的形式,表達“花事欄珊”“烏衣門巷捐秋扇,樹杪斜陽淡欲眠”的秋日景象,通過描寫“燕子呢喃歸巢”,表達游子如“天涯芳草”一般,突出“不如歸去歸故山”的思鄉之情。整首音樂歌詞秀麗富有韻味,“東風”“花事”“欄珊”“疏林”“軟語呢喃”“綠蕪庭院”“秋扇”這些美好的意象,增加了音樂語言的美感,讓人身臨其境,如癡如醉。
李叔同的音樂語言不僅文辭生動,而且于典雅中蘊含人生哲理,將中國古典詩詞中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諸如“天涯芳草離亭晚,不如歸去歸故山”“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人生之浮華若朝露兮,泉壤興衰;朱華易消歇,青春不再來”[4]等歌詞,都在抒情間賦予音樂深刻的哲理內涵。
總體來看,李叔同在創作音樂時重視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深感“古義微言,匪所加意”。他要通過合唱音樂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充分利用中國古代詞牌長短句、七言、五言的詩詞形式和疊詞用法,配以多聲合唱的音樂形式,創作富有藝術生命力的樂歌,以此展現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與優雅,歌詞之間的起承轉合,詞曲結合都力求嚴絲合縫,使傳統文化和新音樂形式相得益彰,而不是厚此薄彼、盲目推崇外來音樂。
二、合唱音樂審美格調富有中國“傳統美”
西洋音樂初傳中國時,還沒有人能夠熟練運用其規則創作新樂,選曲填詞是學堂樂歌的主要創作方式,又因為傳播新文化的需要,這一時期的音樂大都通俗易懂,簡單直白,有的甚至略顯粗淺。李叔同創作的不同類型的合唱音樂,抒發的情感內涵雖各有不同,但整體上都富有中國傳統的審美格調。
《大中華》《我的國》《廈門市第一屆運動會》等愛國歌曲氣勢恢宏。諸如“明月天心,眾星環拱。五洲惟我中央中”“猗歟哉,偉歟哉,威靈振四夷”等歌詞,雄渾有力,聽之頓生“臨鉅流,海鳥長啼,天風振袖,奔濤怒吼,更相逐搏,砰磅訇磕,谷震山鳴”[5]之感,一掃懦夫之魄,興壯士之雄心,表現出中國“豪邁派”詩詞的磅礴氣勢。《春游》《早秋》《冬》等表現閑情逸致,抒發自然景物之美的“自然”樂歌,無論是“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還是“遠山明凈眉尖瘦,閑云飄忽羅紋皺”,還是“一簾月影黃昏后,疏林掩映梅花瘦”等歌詞,都表現出古典詩詞意境深遠、精致纖巧、悅魄蕩心的審美格調。
蘊含佛學哲理的《花香》《觀心》《山色》《世夢》《清涼》合唱歌曲,采用西洋技法進行譜曲,配詞恬靜穩重或莊嚴肅穆,如“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潔……心地光明一笑呵”“身心無垢樂如何……無上究竟真常”“山色非變,山色如故,目力有長短,山近漸遠,易青為翠。自遠漸近,易翠為青”等歌詞,在表現佛道教義的同時,也彰顯中國傳統審美特征,促進了中國近現代佛教音樂的世俗化發展,至今仍流傳于世,是大眾感悟佛道的入門歌曲。表現憂時傷懷的《哀祖國》《隋堤柳》等“抒情”音樂,風格哀婉,仿若“寒蛩泣霜,杜鵑啼血;疏砧落葉,夜雨鳴雞。”聞者“為之不歡,離人于焉隕涕。”極具中國傳統詩詞“哀艷”的審美格調,感人深矣。
三、音樂作品富有濃厚的家國情感
20世紀初,一些進步人士面對列強入侵,深感政治腐敗、民眾愚弱所帶來的危險。留學日本同接受西方先進文化熏陶的李叔同不禁作歌感嘆:“小雅盡廢兮,出車采薇矣;豺狼當途兮,人類其非矣。鳳鳥兮,河圖兮,夢想為勞矣,冉冉老將至今,甚矣吾衰矣。”[6]表達對列強侵略的憤怒和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擔憂,呼吁“中華老大帝國,非變法無以圖存”是明志之舉。
1905年,李叔同將自己所寫的詩詞《喝火令》譜曲編入《國學唱歌集》,試圖以音樂促進思想啟蒙,挽救民智。“故國今誰主,胡天月已西,朝朝暮暮笑迷迷。記否天津橋上杜鵑啼?記否杜鵑聲里幾色順民旗?”[7]短短幾句,已將家國破落、百姓愚昧的社會境況躍然于紙上,表達他對祖國前途命運的無限憂思。
音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李叔同為代表的學堂樂歌先驅者者,以音樂為武器,在歌曲創作中融入富國強兵、抵御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情懷。李叔同選配的《祖國歌》《大中華》《出軍》《揚鞭》《婚姻祝辭》《我的國》《哀祖國》等極具愛國情懷,情感積極向上,富有生氣。正如陳慧劍所說,李叔同的音樂,意境上雖覺蒼涼,但愛國主義精神和熱情是處處可見的。[8]這種濃厚的家國、民族親情,就是他遁入空門后也是一直秉持的。1937年,他應邀創作的《廈門市第一屆運動會會歌》,也志在鼓舞大眾“各顯所長,大家圖自強……切莫再彷徨。請大家,在領袖領導下,把國事擔當。到那時,飲黃龍,為民族爭光!”合唱音樂《祖國歌》利用中國民間曲調“老六板”,加以改編而成,極具民族特色。“國是世界最古國,民是亞洲大國民……我將騎獅越昆侖,駕鶴飛度太平洋,誰與我仗劍揮刀……”[9]的歌詞內容彰顯自信豪邁的民族氣魄,成為當時影響甚廣的愛國歌曲。總之,李叔同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根本,創作出情感濃烈、通俗易懂的合唱音樂,恰到好處地以音樂宣揚愛國精神,既不失其文化性,又能達到了“喚醒、鼓舞民智”的作用。
四、結語
李叔同作為“學堂樂歌”的先驅人物,創作的合唱音樂對后世影響巨大。《春游》《送別》等質樸自然、意境優美的歌曲傳唱至今。他的合唱音樂無論是語言上注重古典詞章之學,還是追求雅俗共賞的審美格調、極力體現中國傳統審美,還是情感表達上突顯愛國情懷、處處彰顯出的民族特征和愛國精神,都是其合唱音樂得以盛傳不衰、流傳甚廣的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汪毓和.中國合唱音樂發展概述(上)[J].音樂學習與研究,1991(1):18-21.
[2]戴嘉枋.李叔同——弘一法師的音樂觀及其學堂樂歌創作[J].中國音樂,2002(1):2-5.
[3]李叔同.弘一法師全集之文藝·詩詞(4)[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309.
作者簡介:胡忻言(1999—),女,河南長葛人,河南大學音樂學院2017級合唱指揮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