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兒”是誕生在西北高原上三個省區八個民族之間互相傳唱的民歌,深受各個民族人民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喜愛。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活動中,“活態傳承”的觀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只有對花兒進行“活態傳承”才能對花兒的保護和傳承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臨夏花兒;活態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041-01
【本文著錄格式】張蕾.淺談臨夏花兒活態傳承意義[J].北方音樂,2020,03(06):41,43.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發表論文(項目編號:GS[2016]GHB0196)。
“花兒”是誕生在西北高原上三個省區八個民族之間互相傳唱的民歌,其歷史源遠流長,流傳范圍廣泛,并以其即興而起的創作演唱、生動酣暢的情感表現、別具一格的曲令格律而彰顯出特有的藝術魅力,深受各個民族人民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喜愛。2006年5月20日,花兒被批準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甘肅花兒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花兒的價值得到了舉世公認。花兒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如何使花兒得到更好的保護及傳承發展下去,越來越引起廣大花兒愛好者及專家學者的關注。一方面,花兒流傳于民間鄉村的巷陌田間,但在如今社會發展城鄉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社會的快速轉型打斷了花兒的傳承鏈條,花兒日漸流行化、商業化。原生態的花兒是情感的抒發、是生命的吟唱,承載著演唱者復雜而深刻的情感內涵,而目前相當一部分的花兒拋開了古老的花兒芬芳與流行音樂混雜在一起,既失去了花兒即興創作的靈感和鄉土田野的野趣天成,也不再承載厚重的藝術內涵,花兒獨特的文化意蘊受到現代社會的沖擊;另一方面,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想下,花兒的演唱、傳授及花兒演唱最隆重的傳統演唱形式“花兒會”也日益受到商業化的沖擊。“花兒會”上最令人回味和感嘆的傳承方式——“對歌”也演變為某些私立演唱團體的專利,花兒傳承人的資金不能按時或只能部分撥付,傳統的文化交流活動已逐漸讓位于經濟的開發。因此,致力于花兒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就世界范圍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尤其在目前現代化進程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沖擊與擠壓現象,存在于各個國家。如何在活態傳承的觀念下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項目,是大部分國家都面臨的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國內目前對“花兒”和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傳承、研究都成果斐然,專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問題也有專家學者作出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活生生的、不可忽視的實體的真實進程來實現現在和過去的相互溝通。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活動中,“活態傳承”的觀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活態傳承”是指在非物質保護遺產生成發展的環境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活態傳承能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終極目的。活態性一方面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就是動態存在的,它隨著傳承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隨著傳承活動及傳承主體的改變而改變;而它的另一層旨意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當下,“活”在人們現在的文化生活中。
花兒的變遷映射了時代的進步。花兒誕生于鄉野,得益于田野地頭的口頭流傳,但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花兒流傳的生態也不可避免得到轉換。這是無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前進所向,也是文化生態的自主選擇。無論作為花兒文化生態內部的傳承人或族群,或是作為歷史中的個體對此都應無可厚非。但是在歷史前進的進程中,花兒的文化傳承活動是否就一定適應不了新的社會環境,或是花兒作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已經失去它本身的特定價值呢,我們暫且不用如此悲觀。
花兒的傳承與發展究其根本應該建立在科學的保護與認識之上。在主要依賴政府的保護活動中,我們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與發展、保護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在現在甘肅這樣一個要創建文化大省并撬動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下,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些非遺項目中什么是其最具文化及藝術價值的精華。對于花兒而言,鮮活生動的生活氣息、渾然天成的鄉野情趣、純真質樸的表演風格、渾金璞玉的生命吟唱是最打動人心的。
“花兒”是活態的,氣質是活態音樂呈現出來的;“花兒”獨特的美,植根于產生它的文化之中,文化是活的,是有無限生命力的和生發力的根。要想使音樂的形式充分展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活態傳承”才能更好實現。進行“活態傳承”要注意“文化中的傳承”和“傳承中的文化”兩個關系。“文化中的傳承”,是指要把“花兒”放置于大的文化歷史脈絡中來傳承,使“花兒”不與其生存的環境相割裂,借助文化的多重視角,從音樂的各個方面來理解“花兒”藝術,解釋“花兒”行為,將“花兒”本體與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加以重視和觀照。傳承中既要地道地掌握“花兒”音樂方面的本體特征,又能觀照其所生成的文化背景和在整體文化長河中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傳承中的文化”是指在“花兒”的傳承過程中,不僅致力于“花兒”音樂本體的傳承,同時注重對“花兒”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闡述和傳播,使被傳授者更深刻地了解、體驗“花兒”文化的豐富含義和歷史文化價值。只有在“活態傳承”的概念下去進行研究,才能更本質地接近“花兒”。那種急功近利、簡單粗暴地對花兒進行包裝與現代對接的方法,不僅不能起到保護花兒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導致花兒面目全非,失去花兒最精彩和最精華的藝術內涵,使花兒不成其原本意義上的花兒。只有讓花兒在保持其原有的魅力上發展創新,使花兒文化在面對新的生存環境時行使自身生命功能主動調節,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花兒、傳唱花兒,對花兒的保護和傳承才有可能收到實效。
文化中的音樂是活態的,氣質是活態音樂呈現出來的,進行“活態傳承”主要有以下幾個要素:第一,再創造性的確認。再創造性的確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征決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就是活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斷變化和生長著的文化,它是以動態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的生活中的,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創造性的確認即是對它在變化發展中的特點進行把握;第二,核心價值的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活生動地傳承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民族文化傳承和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源泉。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中蘊藏著由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文化基因及精神特質,這些因素反過來又塑造并且延續著這個民族一脈相承的社會行為和生活態度,從而形成了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傳承;第三,具備文化的直覺。文化自覺就是指一個民族或特定群體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特色及其發展趨勢,從而自覺地去堅守這個民族所能夠生生不息的核心價值及民族精神。
總之,花兒的活態傳承不能靠某一個或某幾個傳承人的單打獨斗來進行,而是應加強宣傳教育開展多種活動,從地理意義方面首先全面提高族群傳承的保護意識來加強花兒的傳播;應該從之前傳統的依靠自發的力量轉換成依靠全區的力量自覺地去進行花兒的保護傳承工作。而這一力量的自覺依靠的是加強宣傳教育、統一思想,總體提高廣大民眾花兒保護的意識和方法。
參考文獻
[1]閆國芳.鄉土社會視閾下的花兒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
[2]周亮.花兒的文學性與音樂性及傳承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
[3]馬莉.當代人類學視野下的“花兒”及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4]雪犁,柯楊.西北花兒精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5]王沛.大西北之魂——中國花兒[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6]張君仁.花兒王朱仲錄[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