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奏行為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它涉及聽覺、記憶、意象、想象、聯覺、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1]。隨著音樂表演領域的不斷發展,就現階段而言,單純對演奏生理學的研究已經解決不了音樂演奏的所有問題。音樂演奏者在實踐中逐漸發現了演奏心理對演奏行為同樣可以產生巨大影響,很多演奏生理領域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研究演奏心理得以解決。本文通過對演奏心理學中預期效應的研究,闡述預期效應的概念和意義、預期效應在生活及演奏中的存在方式、預期效應的分類以及預期效應的應用對樂器演奏的啟示。
【關鍵詞】預期效應;演奏心理;內心聽覺;期待
【中圖分類號】G4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214-01
【本文著錄格式】陳汐.淺談演奏心理中預期效應在日常生活及音樂學習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20,03(06):214,218.
引言
演奏是要把作曲家的意圖通過演奏者對譜子的理解和自己的二度加工呈獻給聽眾的一種藝術。自古以來,音樂學科都是不能夠光憑借刻苦的練習達到一定藝術造詣的。音樂訓練是一種整體性的訓練,應該把聽覺訓練、樂理知識、節奏感知、音樂表演等各部分融合起來綜合學習。演奏雖是屬于音樂表演范疇,但是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奏家必須對音樂作品有一個綜合的判斷和感知。20世紀起,隨著對表演藝術的認識加深,人們逐漸明白單純的技能訓練無法概括整個音樂學習。演奏本身是要求表演者在身體各種感官的配合下形成的感覺運動學。演奏除需要眼睛、手和腳的配合,還需要情感與之平衡配合,因此,現在的研究者把演奏研究的對象從單純的生理研究拓寬到音樂心理研究[2]。本文中我們研究的預期效應就是心理運動學的一種。
一、研究預期效應的意義
預期效應是我們的神經系統在動作進行前通過先入為主的意念下意識地對身體進行調整,從而起到避免肢體失衡的作用。預期效應是一種神經控制肢體的運動,這種神經活動是脫離有意控制進行的。預期效應出現在我們行為活動中的方方面面。
(一)生活中的預期效應
預期效應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我們生活之中隨處可見。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吃飯時嘴巴對食物都會產生的試探性適應動作防止自己被燙傷;下樓梯時都會對臺階的高度有一個試探性的動作從而調整身體以防踩空或摔倒;我們在跳遠的時候身體都會事先對所跳距離需要輸出的力量做出估計,合理使用身體力量,這些都是預期效應在生活中應用的體現。
(二)音樂學習中的預期效應
同時,預期效應在音樂中的應用也是十分普遍的。鍵盤演奏琶音時的音區變換,都要讓身體進行位置上的偏移,這時候預期效應就會讓演奏者提前對要演奏的內容進行預估并調整身體狀態,從而保證作品的流利度和完整度;管樂器演奏者開始吹奏前都會調整呼吸狀態,對即將吹奏的第一個音進行氣息應用上的預期,以免用力不當;練習打擊樂器時,由于打鼓的手法和打擊位置不同,需要身體對演奏位置提前做出預估,這都是預期效應作用下的結果。
二、預期效應的分類
預期本身是由于神經系統的運動產生的身體反應。而運動又分大肌肉運動和精細的運動。所以,根據目前的研究我們簡單地把預期分為運動系統中的預期及感覺器官上的預期。
(一)運動系統中的預期效應
預期可以讓演奏者對接下來的演奏有很好的演奏估計,對于音響音色的處理起著十分重要推動的作用。我們在彈奏一首曲子的時候,都會在心里對我們要演奏的下一樂句有一個力量上或者是旋律色彩的判斷,以便作品能夠更加優美、無瑕疵的呈現出來,這就是預期效應在提高演奏音響、音色效果上地應用價值。
預期效應同樣影響演奏者對力度的判斷。弦樂演奏中的落弓、管樂演奏中的吐音,都可以通過預期來提高其演奏的準確性和表現力。試想一下,如果演奏者對下一句樂句沒有預先的判斷,那么作品的層次感就無法保障,情感的遞進和發展如果沒有通過預期來處理、過度,那么音樂也將失去生命力。
除了獨奏需要內心聽覺以外,合奏中的內心聽覺也是很重要的。兩個演奏者在演奏一部作品時,除了要對自己聲部要熟練、有一定了解和處理,還要注重聲部交融時的演奏默契。合奏時,要了解搭檔演奏的長處和短處,注意觀察搭檔的處理,對搭檔的處理有所準備。同時進入聲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兩個人的合作,要對搭檔的演奏有一個內心的音響構想,然后通過自己身體實踐出來。演奏的作品如果沒有成員間彼此通過內心聽覺的協作恐怕很難完成。
(二)感覺器官中的預期效應
1.有意識的預期效應
有意識的預期包括對旋律走向的預期。當我們視奏一個新作品時,在識譜過程中,很多演奏者都會在心里對即將出現的音響效果做出預估,此時我們的大腦中的神經運動其實已經發生了變化,也就是預期效應的催化。
感覺器官的預期在識譜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演奏家剛剛接觸到一首作品的曲譜時也會對其進行指法、音符、各種表情記號有所預期,這樣才能保證初次視奏時旋律的流暢性。比如說在彈奏節奏較復雜且較快的作品時,如果演奏者在視奏時不提前幾小節準備,便很難準確演奏[3]。這個現象就是一種感覺器官作用下的預期效應。
2.無意識的預期效應
預期效應也是可在無意識情況下形成的,這種無意識反應依靠的是我們先前的音樂經驗和聽覺習慣。比如當演奏者即興伴奏時,他們僅僅通過旋律就能對和聲效果有內心聽覺,然后相應地演奏出正確的音響效果。我們平時在聽到一個很不和諧的和弦的時候,總是下意識地對不協和的和弦進行解決,這個就是我們在無意識中進行的感覺器官預期。
三、對于預期效應在教學和學習中實踐應用的思考
預期效應伴隨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演奏者和音樂教育者來說正確、合理地開發預期效應會大大提高演奏和學習效率。對于演奏者來說,預期的練習不應該只出現在音樂之中,音樂的學習不僅僅只是局限在音樂學科之中,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意識地對身旁的事物進行預期的練習。比如,對于演奏準確度不夠的人來說,我們可以通過練習遷移注意力提升我們神經系統上的精準度,比如平時多做一些接物練習,也可以給自己設置跨度較大的音進行演奏練習,讓自己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速,保證手對鍵盤距離的一個預期;對于節奏不穩的人來說,除了使用學琴者常用的節拍器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可多多限制他們做事情的時間,比如說,練習規定時間內走多少距離等,讓他們對要做的時都有一個時間上的預期,從而逐漸縮小到在單位節拍內,提高他們對事件的判斷力。
四、結語
對于音樂預期練習的開發現在國際上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中國的演奏行業需要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還有很多。心理現象預期效應的開發和實踐對于今后的音樂演奏教育教學發展是十分有利的。我們在演奏和教學之中遇到的問題不應該僅僅通過機械練習樂曲來解決,擴寬學習演奏的方法,通過不同維度解決問題才是高效、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李策.鋼琴演奏心理結構的解析[J].藝術科技,2017.
[2]雷娜特·克洛佩爾.演奏藝術的生理心理學津要[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3]段誡.鋼琴教學創新模式的構建與思考[J].黃河之聲, 2017.
作者簡介:陳汐(1994—),女,漢族,遼寧省錦州市,現為沈陽音樂學院2017級全日制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