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萍
摘要:公共政策即事關公共領域的決策,農業政策也屬于公共政策的一種,它是國家為了實現農業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準則?;诳碌墓舱叻治隼碚?,對近十年中央1號文件農業政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公共政策;農業政策;公共政策分析理論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及特征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帕森斯認為“公共政策即事關公共領域的決策”公共政策是的主體是國家權力機關,它是公共權力機關為了解決公共社會問題,實現公共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行為準則。[1]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特征包括:1.政治性;2.公共性;3.穩定性,體現在公共政策在一定時期內具有權威性,沒有特殊原因不能對它進行重大調整甚至完全廢棄;4.變動性,體現在公共政策會根據政策環境的變化而適時調整, 5.公平性;6.效率性,公平與效率統一;7.強制性,體現在公共政策有國家公權力; 8.合法性,體現在指定公共政策的政府組織和機構是合法的。[1]
二、政策分析的要素及過程
(一)政策分析的要素
奎德認為政策分析的要素包括:目標、備選方案、效果、標準、模型。
目標是決策者通過其決策試圖完成或實現的東西;備選方案是可望用來實現目標的可供選擇的辦法或手段;效果即決策執行之后的結果;標準是指一種衡量目標的指標或參數。模型即由一個邏輯關系的系統構成的,試圖以一系列數學方程式決定各種方案結果的程序。[2]
(二)政策分析的過程
基于奎德的政策分析理論,政策分析的過程包括:1.總體概述,即闡明目標,解釋有關問題和限定問題的范圍;2.廣泛探索,即調查研究;3.多方比較即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各個方案進行比較;4.說明解釋,即依照實際和現實的考慮對各種模型所展示的結果加以說明;5.測試檢驗,即對做出的結論進行測試檢驗。[2]
三、近十年中央1號文件農業政策要點匯總
農業政策即國家機關或執政黨為實現其農業發展而制定的行動準則,近十年中國1號文件農業政策主要內容如下:
2011年農業政策的主題是水利改革發展。2010年我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但農業農村形勢也面臨著一些嚴峻挑戰,其中一個就是農業的水利設施明顯不能適應農業穩定發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體現了農業政策對農業發展的調節作用;2012年農業政策的主題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2013年農業政策的主題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2014年的農業政策主題是農村改革;2015年的農業政策主題是新常態。。2016年中央1號文件的主題是用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2017的農業政策主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 年農業政策的主題是鄉村振興戰略; 2019年中央1號文件的主題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文件對新一輪農村改革作出了部署,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仍然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推進農村改革;2020年中央1號文件的主題是實現全面小康。
四、農業政策的作用和意義
農業政策是農村生產關系的調節器,農業政策對農業發展具有指導作用、協調作用、激勵作用、調控作用、約束作用。
農業政策對農業發展的指導作用表現在農業政策會對農業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宏觀指導;協調作用即協調農業發展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激勵作用即通過政策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調控作用即通過各種政策實現政府對農業發展的宏觀調控; 約束作用即政策對經營主體的行為所行成的某種限制。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業政策作為每年的1號文件,都是解決當下最緊急、最重要的三農問題。一方面,農業政策會對農業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宏觀指導;另一方面,農業政策會對目前農業發展中遇到的棘手問題作出明確的指示,同時也會對接下來可能出現的農業問題作出較為準確的預判并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三農問題在不斷變換,農業政策要根據農業發展環境的不斷變化而適時調整,同時,農業政策也要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斷發展而不斷調整,在農業政策制定時不斷融入新的理念和科學技術。
五、總結:
通過分析近十年中央1號文件農業政策發現:每年的農業政策中關于農業改革從未止步,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改革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樣也是農村農業發展的需要。中國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民眾對于糧食產量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農業科技創新勢在必行;同時,對公共政策的正確解讀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會發現,很多公共政策的在制定的時候沒有問題的,甚至在政策試行時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公共政策在全面實施之后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政策的執行者沒有完全理解公共政策的內涵,從而導致部分執行者在實施的過程當中會出現對政策的誤判、誤解,公共政策不單是解讀給執行政策的人,更重要的是解讀給公共民眾,因為民眾是公共政策的目標對象,也是最大的公共利益群體,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時要切實站在目標對象的位置思考政策的科學性、可行性,公共政策能否有效執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眾對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業政策的制定更是關系到公共群體的直接利益,因此在制定農業政策時,指向要更明確、更精準。
參考文獻:
[1]段培新.政策分析研究方法文獻綜述[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13(01):88-93.
[2]丁煌.奎德政策分析理論述評[J].國際技術經濟研究,1998(02):51-60.
[3]郭丹,張博文.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現狀及文獻綜述[J].商,2015(20):59.
[4]嚴強.公共政策分析的實質、特點和內容[J].南京社會科學,2010(01):76-82.
[5]傅雨飛.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研究范式轉換的動因和價值[J].中國行政管理,2015(08:116-120)
[6]冉連.西方公共政策分析途徑的演變及其啟示[J].長白學刊,2017(03):74-78
[7]丁煌.政策制定的科學性與政策執行的有效性[J].公共行政,2002,(3)(58—63).
[8]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