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我國產業經濟發展成效顯著,但其中也存在多方面問題。本文從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現狀中預測未來產業經濟的發展趨勢,并分析產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為推動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業經濟;發展問題;解決措施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宏觀經濟的增長有很大關系,而宏觀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對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分析,對于推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產業經濟的含義
產業經濟學源于美國,以揭示和運用產業經濟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西方產業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在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梅森(E. Mason)和貝恩(J. Bain)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SCP范式。第二階段從1970年至今。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我國的產業,主要是把農業、工業以及流通服務業分別作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2 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2.1 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經濟概況
2.1.1 從整體角度看產業經濟
從產業經濟的整體角度來看,我國的產業經濟呈穩定發展趨勢。2014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643974億,逐年增長至2018年的900310億,說明我國整體經濟形勢穩步上升。其中,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為4.2%,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36.1%和59.7%。
2.1.2 從產業結構看產業經濟
我國的產業結構已經進入了優化升級狀態,在穩定向好的經濟形勢下,產業經濟不斷向高層次發展,其產業結構也得到了優化升級。第一產業顯現出市場化更加深入的特征,第二產業行業內部更加注重創新帶來高科技化的特征,第三產業的市場潛力被不斷挖掘,逐步打破國家壟斷。
2.1.3 從增長方式上看
自從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后,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基本上被摒棄,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腳步在不斷的加大。從我國總體經濟發展上看,落后的產業動能正在逐漸離開市場,先進的產業動能已經開始進入市場,新舊產能的替換在不斷加快。
2.2 現階段產業經濟發展方向
2018年,我國的產業經濟已經呈現穩中向前的發展趨勢。我國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內部的生產動力能夠持續促進產業的發展。在這樣的條件下,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要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和農產品結構的調整,從制度上增強農業的競爭力。第二產業則是應該抓住機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來實現工業化的高質量發展。第三產業的升級必須要聚焦于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使其成為拉動現代經濟增長的主導行業。
3 現階段我國產業經濟存在的問題
3.1 支持產業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有限
我國制造業的贏利數額偏低,利潤達不到要求。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政策也沒有真正落實,針對問題采取的措施也未達到應有效果,企業的隱性成本以及制度性的成本偏高。近年來,國家對金融和環保嚴格監管,環保成本提升致使部分中小企業被迫限工停產、生產經營壓力增大。
3.2 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不平衡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我國工業經濟穩步增長,工業價格進一步提升,主要受益的對象是上游的原材料行業,而下游的行業卻因為價格上升而造成生產經營成本增加。除了產業間的不平衡外,地區間的產業經濟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東部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后期,而西北民族地區則處于完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
3.3 產業創新未引起企業足夠重視
企業把目光只放在企業的生產盈利上,并沒在產生盈余的時候,把資金用于對生產技術的投資上。我國部分企業依然選擇傳統行業進行投資,存在產業創新意識不足、理念滯后等問題。第三產業在持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將成為吸納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但勞動力素質也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仍然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3.4 產業政策的作用受到挑戰
作為WTO成員國的基本義務,中國對外國資本與商品給予更多的優惠,這既為中國產業走向世界帶來了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隨著市場變化更加劇烈,消費需求和潛在的需求變化越來越難以把握,這些都使得產業政策的效果弱化。除此之外,對于新動能也未進行規范監管。
4 相關政策建議
4.1 降低產業發展成本,提升融資能力
首先,根據國家財政政策要求,有效降低企業債務風險。其次,編制符合我國特色的稅收整改措施,積極懲治亂收費企業。此外,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激發民間投資潛力和創新活力。對于政府來講,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
4.2 促進各類產業均衡發展
我國部分產業發展水平偏低,因此,要加強短板產業的發展。主要發展路線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基礎,促進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的進一步改革。對于區域間的產業經濟不平衡發展問題,一方面要積極推進當地的自身發展,另一方面注重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做好產業融合等舉措,縮小區域差異。
4.3 加大創新力度
面對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和我國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的機遇,我國企業的發展動力主要來源于創新和技術升級,國家要支持行業企業創新發展,深入研究創新規律、市場規律,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加大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
5 結語
綜上所述,產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所以,要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以創新驅動科技發展,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建設,促進各類產業均衡發展,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悅.產業經濟學核心理論框架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3(02).
[2] 劉莎莎.產業融合:產業經濟發展的新趨勢[J].財經界(學術版),2019(09).
作者簡介:彭思曼(1996—),女,湖南岳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金融方向。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