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伶俐
一、背景:
新課程理念特別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作為課堂教學資源中的一個亮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它強調教學的過程性,突出教學的個性化建構,追求學生的生命成長,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的、多元的教學形式。教學中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要求教師要把學生當成重要的生成性資源來對待,課堂上要尊重和善待這種資源。
二、教材分析:
新目標Go for It七年級下第十二單元是圍繞Weekends開展教學活動,要求學生會運用一
般過去時來討論周末的活動。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是學生樂于與他人討論和分享的話題。學生在第十一單元已接觸過一般過去時,具備了學習本單元的認知前提,能自然的與本單元話題進行銜接。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交流各自的周末經歷,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和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從而通過看電影和聽音樂,引出本節的拓展閱讀The Titanic.
三、描述:
在引入環節,我準備先以對話的形式進行復習,給學生更多的機會進行操練。
師: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當時正好是中考過后,七年級放假,用學生剛剛經歷過的事情進行討論,激發興趣。)
生:I went to Shanghai.
師:How was your vacation?
生:It was great.
(生生之間運用滾雪球的方式一個接一個地操練下去)
生: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生:I went to summer camps.
生:How was your vacation?
------
在操練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學生坐在位置上很少開口,于是我走過去,詢問他。
師: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生:I didnt go to any place.(我一愣,“搗亂”的來了)
師:Did you go to Jiaojiang?
生:No.(我決定繼續問下去,挑一個近的地方問問吧。)
師:Did you go to Huangyan?
生:No.(連續幾個No,我很尷尬)
這個學生低著頭,臉也漲得通紅。這時有一個學生輕聲說:“His family is very poor. His family has no money。”另外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道:“He has to do much work on vacation.” 我站在那里,全班同學的眼睛都集中在我身上。這是一個來自家庭貧困的學生,父母忙于生計,哪里有閑暇和金錢去度假呢?我靈機一動,微笑著對他說:“
師: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 have to do much work on vacation. You are a good boy. Now, if you have enough money,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生:I want to go to Beijing. I want to see Tianan Men Square。
這個學生眼里微含著淚花,面帶羞澀卻非常驕傲地說道。
其他學生躍躍欲試,紛紛高高舉起小手,要表達自己的愿望。課堂氣氛由尷尬變得活躍起來。
I want to America. I want to see 自由女神像。
I want to Australia. I want to see 歌劇院。
------
學生們開始你一言我語的說起來。
在這基礎上,我問學生:If you have free time, what do you want to do?
然后有同學說自己空閑的時候想聽聽音樂,看看電影。
這時,筆者展示五個有關Titanic電影的多媒體課件:片頭音樂MTV;電影開始場景;撞擊冰山場景;沉船場景;甲板上小提琴手的畫面。
T: Do you like the music and the English song in it?
Ss: Yes, we do.
(教師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這首英語歌曲。)
T: Do you like it?
Ss: Yes, we do
T: Please tell me its name, S3.
S3: My Heart Will Go On.
T: Can you sing this song?
(再放Titanic的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 鼓勵全班同學一起唱。)
T: Are you feeling sad?
Ss: Yes, we are.
T: Have you seen the film, S1?
S1: Yes, I have.
T: Who knows the name of the film?
S2: Titanic.
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了文中的閱讀。
四、課后反思:
為什么我在備課時沒有設計到的環節,被學生這么“一鬧”,反而進行的更順利呢?我認為主要有這二點原因:
(一)尊重學生的個性。
案例中筆者的靈機一動,利用學生的這“一鬧”,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使課堂得到升華。學生體驗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親情與關愛,得到的是激勵和指導,課堂也變得更加融洽、和諧。
(二)重視課堂的生成性資源。
一般情況下,上課時,我們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流程基本不變,然而課堂是復雜多變的,老師在備課時不可能窮盡課堂可能的變化,所以教師在遇到課堂發生的突然情況時,要及時捕捉新的信息,引領學生探索,使課堂產生新的思維火花,從而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案例中老師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在學生的這“一鬧”下,引導學生有機地擴充延伸豐富學生知識,增長學生見聞。
五、思考和探索:
(一)關注語言背后的東西。
有人說:“真正良好的教育是設法啟發一個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語言學習的課堂其實是一個十分豐富與復雜的空間,有生命的個體加上有生命的內容才構成有生命的課堂。它敦促我也啟發我去思考與關注有關教學的諸多問題,教師在注重教學設計、備教材的同時,更應該備學生,去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心理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
(二)有效的實施生成性課堂。
鐘啟全先生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因此我們要預設學情,精心策劃彈性的教學設計,創設足夠的創造空間,精心呵護、及時捕捉稍終即逝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智慧火花,把他們轉化成可生成的資源,使英語課堂成為學生施展興趣的天地,成為學生發展創造思維的載體,成為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另外,我們還應該擁有寬闊的課程視野,敏銳捕捉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做到在課堂教學中讓我們的教科書“活”起來,讓我們的學生“活”起來,讓我們的教學方法“活”起來。這樣,師生都能在生成過程中釋放出生命的活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課堂也因為生成而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