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
在當今社會,見義勇為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集中體現,弘揚見義勇為精神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意義重大。但近年來,關于見義勇為者“流淚又流血”的新聞屢見報端,這不斷引發人們關于對見義勇為者受損補償制度的思考。本文旨在構建的見義勇為者受損補償制度,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見義勇為者的法律救濟制度。
一、 見義勇為行為概念
目前,雖然尚未制定出全國性的統一的法律法規對見義勇為行為進行界定,但各個省份均出臺了維護和保障見義勇為者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對見義勇為的法律概念給出了略有不同的定義。但基本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沒有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2)出于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者他人利益;(3)在類型上基本包括制止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和搶險、救災、救人等行為。筆者認為,民法學視野下的見義勇為,應是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的自然人,為了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財產安全,在緊急情況下,實施的防止、制止不法侵害或者搶險救災的危難救助行為。
二、見義勇為者受損補償制度的不足
1.法律適用不統一
目前,我國沒有統一的調整見義勇為行為的法律,自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施行以來,涉及到受益人補償責任的相關法律依據都是生效法律條文,在受益人如何承擔補償責任方面又并非完全相同,但目前沒有相關的法律條文來解決在司法實踐中的法律適用問題。
2.受益主體未明確
從語義上來說,“受益人”是指獲得利益的人,具體到見義勇為中,狹義上的受益人則是指因見義勇為者實施緊急救助而獲得利益的人。但現實生活中見義勇為往往更為復雜,還存在以下兩種“受益人”:一是間接受益人。即并不是救助行為的直接對象,但從客觀上卻減少或免除了人身或財產損失。二是可能受益人。即救助行為客觀上使其受益,但該可能受益人無法確切知曉。
3.補償范圍和標準不明晰
目前,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對受益人補償的范圍和標準進行了不同的規定。《民通意見》第142條規定受益人以受益的多少及其經濟情況進行適當補償,《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5條規定受益人在受益范圍內予以適當補償,其他3個法條則均無明確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對受益人補償的考量因素則更廣泛,除考量受益范圍和受益人經濟情況外,還有很多法官對見義勇為者受損情況及其經濟狀況、當地生活水平、見義勇為者和受益人過錯等因素進行了考量,這必然導致法官在明確補償范圍和標準時自由裁量權過大,不能統一裁判標準,影響司法公正。
4.補償后的追償權未明確
目前我國沒有明確見義勇為者受損補償制度的追償權,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未明確受益人補償后的追償權。目前無法律法規規定在向見義勇為者承擔補償責任后受益人可向侵權人追償損失;二是未明確國家補償后的追償權。大部分的省份未明確國家進行補償或救助后可向侵害人追償,僅有個別省份規定由政府資金先行支付的相關費用,有權依法在補償數額內向侵權責任人進行相應的追償,如湖北省、河北省。
三、我國見義勇為者受損補償制度的完善建議
1. 制定《見義勇為者權益保護法》
近年來,制定全國統一的關于見義勇為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的呼聲越來越高,這項工作也已啟動多年,但一直處于醞釀階段。建議借鑒地方立法經驗,立法部門盡快出臺一部全國統一的《見義勇為者權益保護法》。在法律屬性上,該法屬于調整見義勇為者、侵權人、受益人等相關主體的民事法律規范;在具體內容上,應賦予見義勇為法律概念,明確管轄機關,統一明確見義勇為的認定標準、相關責任主體賠償、補償范圍和標準等,為司法實踐提供統一的法律適用。同時完善程序性規則,追求司法的審慎公正裁決。
2.明確受益主體
首先,間接受益人屬于受益人主體。從法律屬性來說,通說觀點認為見義勇為行為是一種特殊的無因管理。按照無因管理的理論,無因管理成立與否與管理效果是否達成并不相關。具體涉及到見義勇為行為,即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救助行為,即使行為未能減少救助人的損害,也可以認定為見義勇為,被救助者都是救助行為的受益人,不應因為救助行為未使被救助者客觀減少或免除損失就不承擔受益人的補償責任;其次,可能受益人不屬于受益人主體。從理論上來說,如果將受益人的范圍定為所有可能的受益人,將會使受益人的范圍過度擴張,對可能受益人而言顯失公平;從司法實踐上來說,見義勇為者存在舉證難的問題,“可能受益人”的認定也無可操作性。
3.規范補償范圍和標準
首先,應以見義勇為者的受損范圍作為主要參考依據,確定補償基數。(1)針對見義勇為者的人身損害部分,《侵權責任法》并未明文規定準用賠償責任的規則。但考慮到在同一個見義勇為行為下產生了兩種民事法律責任,即賠償責任和補償責任,且兩者之間具有補償關聯性,建議補償金額也參照《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確定金額。(2)針對財產損失部分,也可參照《侵權責任法》第十九條規定,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方式計算。但精神損失不應計入受益人補償范圍,見義勇為者應向侵權人提出,因為受益人從結果上來看也屬于受害者,且其承擔的補償責任是有限的,在沒有侵權人的見義勇為中,則可以通過申報見義勇為獲得精神和物質獎勵來彌補這一部分損失。其次,以受益人的經濟狀況和受益情況作為輔助參考依據,適當調整補償數額。
4.明確補償后的追償權
一是明確受益人補償后的追償權。應規定受益人在向見義勇為者承擔補償責任后,可以有權向侵權人追償損失,法院應予支持其訴訟請求;二是明確國家在行政補償后的追償權,政府相關職能機構可以向侵權人追償其已支付的補償金,追償的資金應回籠見義勇為基金會,用以補償和救助其他需要補償的見義勇為者,促進見義勇為基金的良性運行。
參考文獻:
[1]楊立新.侵權責任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160.
[2]王雷.見義勇為行為中的民法學問題研究.《法學家》2012年第5期.
[3]曾大鵬.見義勇為立法與學說之反思——以《民法總則》第109條為中心.法學論壇.2007年第2期.
[4]賀光輝.見義勇為行為法律保護之不足與完善.《社會科學家》2005年第6期.
[5]但小紅.見義勇為的民法保護——兼析《民法總則》第183、184條之規定[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