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劉 劉云
摘要: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是拓寬貧困群眾增收,進一步激活農村經濟生活發展的主要途徑之一。本文對極貧鄉鎮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狀況進行深入分析,以其期達到為各級黨委、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有效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黎平縣;勞動力;轉移;分析
一、黎平縣德化鄉勞動力轉移的現實狀況
德化鄉,隸屬于貴州省黎平縣,位于黎平縣西北部,地處黎、榕、劍、錦四縣交界處。全鄉共轄10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107.1平方公里,其中稻田面積4789.35畝,人均占有耕地0.45畝,屬黎平縣六個極貧鄉鎮之一,2000年被州委、州人民政府列為兩山重點扶貧鄉鎮。截止2017年底,該鄉農業人口10486人,其中勞動力6421個,根據現有生產技術和耕地面積測算,足夠農業生產利用的勞力約為4578個,占71.29%,農業剩余勞動力為1843個,并已轉移勞動力1340人。外出務工人員中,從性別上看,女性為538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40.14%,男性為802人;從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1277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95.2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63人;從年齡上看,18—30歲有841人,30—40歲有397人,40歲以上的有102人;從勞動力轉移就業種類看,工業721人,運輸業38人,商業153人,其他行業528人;從輸出期限看,3個月以下的49人,3—6個月158人,6—12個月95人,1—2年593人,2年以上345人;從輸出區域看,縣內跨鄉就業51人,地區內跨縣就業96人,省內跨地區就業137人,國內跨省就業1036人;從輸出形式看,親友牽線搭橋的有1143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85.29%,這些務工人員能較快找到工作,盲目外出的有129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9.62%,這部分人一時很難找到工作,甚至上當受騙,有組織輸出的僅占5.09%。
二、黎平縣德化鄉農村勞動力轉移表現出的特點
(一)轉移速度加快。因外出務工相對于在家務農來說,其收入、勞動強度、勞動效益都明顯提高,并且大多數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抱著看世界的思想,都希望在年輕力盛的時候,在抓收入的同時,順便闖世界、學技術、增見識、鍛煉生存能力和掙錢本領。
(二)轉移流向以省外為主。在1340人的勞務輸出人口中,在省外就業的有1036人,占外出務工人員的77.31%,其中省外就業人口中,又以在東部沿海省份發達城市就業為主,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蘇等省份的大中城市。
(三)就業層次不高。外出就業人員中,由于缺乏相應技術,且文化程度較低,外出務工人員很難進入大型工廠和企業就業,以在私人小作坊和小工廠打臨時工為主,造成就業穩定性不強,工作種類不固定,流動性大,換廠頻率高,且大多從事層次較低的行業。
(四)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由于德化鄉地出邊遠,經濟落后,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多數務工者僅為初中畢業文化水平,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務工者的就業選擇,降低了就業競爭能力,減少了就業機會,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務工收入。
(五)組織化程度不高。大多數務工者缺乏科學的思考和準確的判斷能力,基本依靠的是親幫親、鄰帶鄰,導致相當一部分農民外出長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也多為臨時性季節工,有的甚至被迫中途返回,造成人力、財力的極大浪費。
(六)過著“候鳥式”生活。由于外出務工人員進入城鎮戶口有障礙,購房資金不足,穩定就業難,子女教育難度大,且“戀土情結”根深蒂固,致使多數務工者處于安心留下來難、放心流出去更難的兩難境地,長期過著農閑時在外務工、農忙和春節時回家團聚的“候鳥式”生活。
三、勞動力轉移給農村社會帶來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實踐證明,勞動力轉移對助力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一是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外出務工人員在務工過程中受到市場經濟意識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熏陶,增長了見識,有利于消除封閉、保守、落后的思想意識,促進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二是鍛煉了一批富于開拓,勇于進取的人才,很多務工者在外學到了技術,積累了資金,鍛煉了膽量,進而自己創業,發展經濟,這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三是增加了農民收入,如今勞務輸出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僅2017年,德化鄉的勞務輸出純收入就達2200多萬元,進一步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四是在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的同時,減少了農村閑散人員,避免了無事生非,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
(二)負面影響。勞動力轉移給農村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無形中給農村社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一是大部分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只有老齡勞動力留守土地,因力不從心,無法完成耕種任務,造成不少田土荒蕪;二是因父母外出務工,不少農村青少年思想、行為無人正確引導,其思想道德每況愈下,形勢不容樂觀;三是農村適齡兒童少年受打工潮影響嚴重,無心讀書,這給農村“兩基”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
四、對策建議
(一)實行目標管理。相關部門要制定獎懲辦法,納入考核內容,做到年初有目標、有計劃,年終有總結、有考核評比,為有序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勞務輸出最大化提供組織保障。
(二)提高輸出質量。在建立大量的勞務信息窗口,準確、及時地傳遞外地用工信息的同時,強化跟蹤服務,有條件的情況下,在勞務輸入地建立就業管理服務站,為務工者提供就業信息、法律援助和生活服務等。
(三)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利用職中、技術學校、農廣校以及培訓中心的機構,有針對性地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技能培訓,使勞務輸出由數量型、體力型向技能型、效益型轉變。
(四)做好后勤保障。充分調動學校、團委、婦聯等各方力量,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同時,認真做好務工人員老齡父母的安置工作,使外出務工者消除后顧之憂,安心工作。
作者簡介:姜劉(1981-),男,貴州黎平人,法學碩士,黎平縣革命老區辦專職副主任;研究方向:人口學、社會學、公共管理等。劉云(1980-),男,貴州劍河人,管理學碩士,講師,黔東南州大數據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公共經濟、公共政策、領導學、戰略學、民族學、社會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