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霄然
一、網絡消費運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網絡經濟的發展,網絡消費成為一種新型購物方式,我國2014年在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引入冷靜期制度,更好的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但冷靜期制度在我國在實踐發展中仍有些問題亟待解決,出現了經營者利用法律空白不履行退貨義務,消費者不能在法定退貨期限內及時完成退貨程序,運費承擔加重了消費者的負擔等問題。
網絡消費方式與傳統消費方式相比,除了消費者和經營者買賣雙方的互動,還增加了快遞行業第三方的參與。一個成功的網絡購物的完成常常需要借助快遞的運輸服務。除了在線交易的虛擬商品,網絡消費方式一般很難以實體交付的方式互易貨物和價款,當冷靜期程序啟動后,買賣雙方進入到實際的退換貨流程,就必須面臨退換貨成本由何方來負擔的問題。一般在網絡消費中,經營者在收取買家所購商品的費用時,除了商品的價格,還會收取額外的費用用于支付快遞的運費。這就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運費承擔的問題,二是運輸過程中風險由誰負擔的問題。
首先,運費的承擔不僅是法律問題也是個經濟問題,在退貨過程中,運費由誰承擔的問題常常成為賣家和買家糾紛的導火索。在冷靜期制度下,消費者單方面的合同解除權的行使這一行為的法律效果是合同的解除。交易時雙方所支付的對價應回到應被互相返還,貨物被退還給賣家,而價款被退還給買家。新《消法》中關于行使無理由退貨權郵費承擔的問題規定的相對自由,第二十五條第3款明確規定,除雙方另有約定的情況外,退貨運費由消費者承擔。消費者在網上訂購商品,就是因為網購比傳統消費方式更加方便、便宜,而快遞費的承擔增加了消費者的支出,這就引起了一部分消費者的不滿。
其次,運輸風險負擔也成為買方擔憂的問題。快遞企業加入到買賣合同的履行之中,為了收件人的利益,賣方與快遞企業訂立運輸合同。在實際運輸途中難免發生意外使貨物毀損,而快遞公司的賠付條件較高、額度有限,賠付的金額往往比貨物本身的價格要低,所以網絡交易中如何確定標的物的風險負擔規則成為消費者關心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10起消費者維權典型案例之五中,就是因為貨物被冒名簽收,而對于誰來承擔風險負擔而引發的糾紛。此案中,原告楊波通過網購的方式從被告付迎春的網絡商鋪購買電腦產品,發貨方以快遞的方式將原告網購物品速遞至原告收件,約定在烏拉山鎮林海公園南門附近交貨,但是等原告到達約定地點后速遞員已不在此地,貨物已被他人冒名領取。但原告網購款項15123元及速遞費95元共計15218元,于2013年4月18日被被告強行支付。此案中的損失究竟應該由誰承擔,貨物的風險負擔究竟是從何時起算,時間點是經營者將貨交給快遞公司的時候還是快遞公司將貨給消費者的時候,產生了很大爭議。
二、完善運費險制度以減輕買賣雙方經濟負擔
國外對于運費承擔問題,存在三種不同的制度。一種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折中制度,根據《德國民法典》357條規定,當消費者行使撤回權時,經營者通常要負擔退還風險和費用。但是在最高金額為40歐元的預定情況下,消費者一般要承擔寄回費用; 如果商品毀損,消費者必須承擔賠償責任。
美國的經營者負擔制,不僅消費者無需承擔運費,退貨中的風險也由經營者承擔。如美國的FTC FACTS for Consumers中有關冷靜期制度的規定在16CFR PARTS.429.1中規定“在20天內,經營者必須親自將物品運走,如消費者郵寄商品,則經營者需要承擔相應的運費和貨物毀損、滅失的風險。”這個條款給賣方施加了很大的義務,即賣家不僅應當承擔退貨的運費,還要承擔貨物運輸時毀損的危險。
還有歐盟的消費者負擔制,《遠程合同指令》第六條第二款規定“消費者將貨物送回的時間為三十天且消費者承擔送還貨物的直接費用。”和“禁止成員國的國內法允許經營者在消費者行使撤銷權時向消費者索取將貨物交付消費者的運費。”
由此可見歐盟法的規定最為嚴苛,消費者比經營者承擔更多的負擔;美國法較最為寬松,經營者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而德國法介于兩者之間,在通常情況下,消費者不承擔任何成本,但如果出現商品損毀或是超過預定金額的情況,消費者則要承擔必要的使用費用。
筆者認為,在我國當下的社會背景下,法律規定由消費者負擔退貨運費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雖然在國外的司法實踐中,我們可以找到由經營者承擔所有運費的相關制度,禁止經營者在消費者在退貨時索取購物時所支付的運費。即歐盟法院認為。但這主要是基于歐盟鼓勵跨國消費、拉動歐盟經濟增長的考慮。而冷靜期制度的設立打破了民事合同雙方的平等地位,改變了原有的穩定的交易秩序,對賣家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有可能面臨損失。如果單一地要求賣家承擔退換貨成本,會擴大賣家的損失,不利于市場的繁榮。此時,需要權衡各方利益。從長遠來看,承擔運費的義務也應逐漸向經營者轉移,因為免運費會成為消費者購買的動力,那么相反,在退貨流程中,消費者承擔退換貨成本就有可能成為其退貨的阻力,尤其是對價金與運費相比較低的商品。顯然,若因運費的負擔制度不合理給消費者的權益的保護帶來阻礙,這是違背立法本意的,所以降低消費者承擔運費的負擔應當是今后立法的趨勢。美國規定由經營者承擔全部運費的制度模式顯然對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非常有利,是需要我們借鑒的。但這也與其深厚的社會制度基礎是密切相關的,即美國相對成熟的市場信用體制,這也正是我國所欠缺的,也是我們今后應當努力方向。
在我國消費者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和完善的階段,為解決退貨過程中買賣雙方運費負擔的折中辦法是完善運費險制度。淘寶網推出的運費險業務的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買賣雙方的經濟負擔。其中退貨運費險分投保方不同而分為兩種,一個是淘寶賣家和買家都可以投保的退貨運費險,還有一種是專門適用于買家的貨到付款拒簽運險費。他們具有保費低,投保快、理賠快的特點,雖然機制有待完善,但它把降低風險的保險制度引入了網絡消費的退換貨中,當退換貨時,低額的保費與運費相比,能夠降低買賣雙方的損失。筆者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增長,運費險的業務市場將會愈來愈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