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灣灣 侯德紅
摘要:習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特別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本文通過梳理理論和經驗研究的總結,對當代我國青少年勞動與實踐教育的現狀和問題及其對策做一個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青少年;勞動;實踐教育
近年來,青少年勞動教育受到較大程度的削弱,現狀不容樂觀。現今的中國教育中,勞動教育所占比例實際有多少呢?據調查,72%的學生認識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勞動,56.2%的學生認為社會上沒有最低賤的勞動,但只有6.8%的學生愿意將來做一個有技術的工人或農民,隨著學段的升級,這個比例還呈下降趨勢,可見,現實情況并不樂觀。從學校來講,勞動與技術課程變成了紙上談兵并且經常被占用,師資、場地、經費缺乏,勞動教育無計劃、無考核,有的甚至把勞動當懲罰手段,學生遲到早退罰掃地一周,作業未及時完成,罰花園澆水一周,損壞公共物品罰擦玻璃一周。從家庭來講,體力勞動和生產勞動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視,家長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只要學習好,什么都不用干,孩子大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調查顯示,小學生不會剝煮熟的雞蛋、不會拿掃帚掃地,大學生讓家長定期到校洗衣服、請家政公司來宿舍搞衛生……顯然,在大部分學生和家長眼里,勞動無足輕重,青少年自理能力的缺失與勞動意識的淡薄顯而易見,這著實令人擔憂。這種不會勞動、輕視勞動的現象,反映的正是當今青少年教育的短板——勞動實踐教育的嚴重缺失。
學生不愛勞動,首先是家長不重視勞動教育,特別是獨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四位老人,一對父母,一個孩子)的家庭結構中,孩子從小被過度溺愛,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許多家長忽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習慣性地包辦代替,因此,孩子的勞動意識很難形成。其次是學校勞動課程與實踐活動的開展難以真正落實。一方面安全問題使勞動課程的開展受到阻礙。學校是校園安全的責任者,如果學生在校出現安全事故,學校脫不了干系,有了這樣的壓力,就使學校在勞動教育的開展上畏手畏腳。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對勞動課程要求不嚴格,缺乏具體的評價標準,勞動課無條件為文化課讓步的現象在校園里很常見。第三,教師的勞動教育觀念有失偏頗,這是困擾勞動教育開展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迫于升學的壓力,一些教師將知識學習與勞動教育看成是對立的,認為學生勞動占用的時間多了,學習時間就少,學業成績就會下降。在這種思維主導下,教師經常理所當然地侵占本該屬于勞動教育的時間進行知識傳授。家庭與學校雙向勞動教育的缺失,使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從小就偏離了方向,衍生出的是學生輕視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心態與行為,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眼高手低,這樣的孩子即使成年后也難以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競爭中立足。因此,切實加強勞動實踐教育,努力把青少年培養成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熱愛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能夠為他們終身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有數據表明,64.7%的青少年認為所謂勞動教育就是社會實踐活動課,而社會實踐活動就是春游、秋游和參觀;70%的學生認為勞動技術就是信息技術。面對當今發展多樣化的社會,我們要更新觀念,勞動不能簡單理解為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體現為教育,它是知識的躬身修行;體現于社會生產,它是創造真實價值的手段。勞動,用更多的詞匯描述它,可以是務實、做事、操作、實踐,這幾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認知和學習。勞動教育的意義,貴在讓學生用身體丈量物理和心靈的世界。
2015年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明確了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提出要切實抓好相關課程、校內勞動、校外勞動、家務勞動等關鍵環節。一是落實好已有的勞動教育的相關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三到九年級切實開設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課,高中階段要開好通用技術課。其他學科也要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如在德育、語文、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勞動觀念和態度的培養,在物理、化學等學科教學中加大動手操作和勞動技能、職業技能的培養,在其他學科教學和相關教育活動中也應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二是積極組織開展校內勞動。如在學校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和美化。如普及校園種植,開辟專門區域種植花草樹木或農作物,有條件的學校可適當開展養殖。大力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俱樂部活動,進行手工制作、電器維修、班務整理、室內裝飾、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廣泛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會、勞模報告會、手工勞技展演,提高學生勞動意識。三是組織校外勞動實踐,結合研學旅行、團日隊日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學工學農、參加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要求學校將校外勞動納入學校教育工作計劃,并規定小學、初中、高中每個學段都要安排一定時間的農業生產、商業和服務業實習等勞動實踐。四是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家務勞動,教育學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幫著做,引導學生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參與孝親、敬老、愛幼等方面的勞動。要求學校安排適量的勞動家庭作業,布置類似洗碗、洗衣、掃地等學生力所能及的家務。習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特別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開展青少年實踐與勞動教育,對于增進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切身體驗,升華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真摯情感,增強青少年社會責任感,提升青少年勞動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把青少年勞動實踐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將著力在勞動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中不斷探索實踐,為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攜手奮進!
基金項目: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實踐與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建設研究》,編號CSDP19FS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