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振杰
摘要:根據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學生能不能成功就業,能不能在將來事業上取得成功,核心原因不在于有沒有需求,而在于能不能認清自己、認清行業,做到個人與職業的良好匹配。但歷來,學生對于機械專業都有所誤解,無法全方位匹配專業要求,加之新工科的提出,更提高了機械專業要求的深度廣度。因此,一份清晰的新工科下自我教育成長方案書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新工科下的機械專業、選擇合適的道路是大有必要的。
關鍵詞:新工科;機械專業;正確認識;職業培養
一、現實背景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任何一個人的命運都和他所存在的那個國家環境、時代緊密的結合。一個人人生的黃金時段能否抓住國家的政策、時代的脈搏,進行不斷充實和發展決定了他這一生是否能有所成就建樹,而正確認識到這一點對于剛剛步入自己人生的黃金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為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新工科政策的下達正是國家對于我們新一代工科大學生提出的期望和時代對于我們的要求,正確解讀新工科的政策幫助我們規劃未來的道路、實現個人的抱負。
二、新工科的概述解讀
新工科專業,主要指針對新興產業的專業,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智能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工科專業。新工科專業是以智能制造、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用于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在這個背景下,機械專業的大學生應該如何實現自我培養、自我成長呢?
三、機械專業學子的自我成長之路
(1)首先,我們要做到正確認識這個專業
(a)”工作環境差,薪酬低,沒有技術含量”?
談及機械專業,還值得稱道的大概就是父母老師們常說的機械是一個經驗性很強的學科,越老越吃香,沒有中年危機。那事實是這樣的嗎?實際上恰恰相反,機械專業絕不是要培養一顆顆流水線上的螺絲釘,它所要培養的人才反而是需要顛覆這種情況,用自動化、智能化來代替人工的辛勞。相對應的,大學生的培養、用人成本在當今仍遠大于一些普通的社會人士,而流水線的工作往往只要一到兩個月的培訓就可以勝任,企業也不會安排機械專業的大學生僅僅進行一些體力重復勞動。更多的情況下,企業會安排一到兩年的一線實習,讓機械的學生們熟悉產品的生產,其后則擔任更重要的崗位。
(b)”越老越吃香“?
機械專業雖然開始幾年在一線有些辛勞,但也避免了其他職業的中年危機,隨著年齡的增長還能愈發受人尊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專業都有“越老越吃香”的潛在可能性,我們學習到的任何理論知識都離實踐有一段距離,而這一段距離正需要經驗來填補。同時,在實踐生產的過程中往往我們會遇到一些我們具有的理論無法指導的問題,這方面更是需要經驗來為我們減少試錯。而這兩點對任何職業都是通用的,但為何我們僅僅說機械專業越老越吃香呢?在考慮到體力的衰退和知識的迭代,機械專業具有知識周期長,對精力要求并不高的特點。因此經驗性在機械專業體現最為明顯,也提醒我們任何專業都要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保持核心競爭力。
(2)互聯網和工業智能核心下的機械
在正確的認識機械專業以后,我們再來談談學生的自我培養。可以預見的,在新工科背景下機械設計這條路不會有根本性改變,在傳統學習方式下,想從事機械設計方面的學子更多應該做的是學習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通過計算機更直觀的給予受眾理解設計的特點,以及計算機模擬技術來減少實踐中的試錯成本。而關于機械制造方面,新工科造成的影響是彌足而深遠的。自動化、智能化代替人工,這意味機械制造的人員要完成制作過程中和人打交道變化為和計算機打交道,這一點在當今的機械前沿方向機器人方面尤為體現。故而機械專業尤其是機械制造方面特為要關注一些基本的計算機控制技術、電路控制技術。
(3)全面的素質提升
其次,機械專業的學生要懂得“風物長宜放眼量”。生活中機械無處不在,大到國家重器,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但凡是現實中存在的物體無一不包含著機械原理機械機構的存在。而機械的同學能透徹的看到物體的架構和本質,為此并不局限與生產和設計線上,許多崗位包括營銷、管理、采購等都可以由機械學子來擔任,也最好是由機械學生擔任來把控產品的特質。
所以機械專業的學生們更不可以只局限于本專業的知識,更加要積極吸取人文、經濟、管理方面的養分,全方位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自己能力。
(4)詳實的職業規劃
再者,我還想說一點就是,機械學生相較于其他專業來說必須要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尤其是那些想要在技術晉升路線上面持續走下去的同學。機械的細分領域很多,而其間技術的差異性很大,而機械本身又帶有極強的經驗性,因此即使在機械內部領域相互勾連轉換在當下來講也是比較困難。而未來中國的機械領域必定是屬于高精尖技術員的天地,更加加大了想要跨界的難度,也會因自動化淘汰一大批門門會而門門不精的人員。所以機械專業的學生,要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找準一門,投身下去,猛打猛抓,才能有更多的建樹。
(5)終生學習的習慣
最后,我想說的是任何一個專業的知識都存在迭代周期,無論長與短。因此不管現在的你處于什么層次,只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不斷自我充電,就能趕超其他人。終生學習的習慣是我們每一個新時代大學生都必須具備的素質。
參考文獻:
[1]魏江,李拓宇,趙雨菡. 創新驅動發展的總體格局、現實困境與政策走向[J]. 中國軟科學, 2015(05): 21-30.
[2]鄒曉東,李拓宇,張煒,等. 中國制造強國戰略與工程教育改革實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 9-14.
[3]李拓宇,李飛,陸國棟. 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路徑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 17-23.
項目來源:
本文系江蘇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8C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