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海
摘要:本文以心理亞健康的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和分析大學生尋求心理咨詢的態度及影響因素,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意識、高校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據。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教育事業的改革以及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中出現焦慮、抑郁、人格障礙、人際關系不良等心理問題的現象日益普遍,隨著這些心理問題的出現,強烈而持久的消極情緒容易使得高校學生處于心理亞健康的狀態。為了解這些大學生對尋求心理咨詢的態度及存在的問題,來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為高校能夠采取有效的咨詢措施提供依據,本研究以江蘇大學為例,通過抽取江蘇大學大一至大四學生600名對心理咨詢認知態度的調研,考察心理亞健康的大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態度及影響因素,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研究對象及工具
1.研究對象
本研究調查樣本取自江蘇大學,隨機抽取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 600 份,回收 588份,有效回收率 98%。其中,低年級群體(大一年級、大二年級學生)共 385 名,高年級群體(大三年級、大四年級和研究生)共 215 名。
2.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自編《大學生對尋求心理咨詢認知情況調查問卷》,其中自編《大學生對尋求心理咨詢認知情況調查問卷》共 16 道題,主要調查了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方式、對心理咨詢的認同程度,影響其進行心理咨詢的因素,對心理咨詢效果評價等四方面的內容。
3.調研結果
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90)》的填寫,此次參加調研的學生中,有67%的學生在學習、就業、經濟和情感等方面表示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癥狀。針對這67%的學生,將其集中在京江樓2號樓教室2208,發放自編《大學生對尋求心理咨詢認知情況調查問卷》。填寫問卷之前說明測試的目的和意義,并告知此次填寫的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進行,要求學生按統一指導語填寫問卷,當場收回并核對。
統計結果表明:愿意接受心理健康咨詢的學生只有14.04%; 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的學生占38.38%; 想去但沒去過心理健康咨詢的占32.40%;進行過心理咨詢的學生占14%。
大學生遇到心理上的問題選擇向父母尋求幫助、向同學朋友傾訴、咨詢專業咨詢師、去學校心理咨詢室、通過網絡傾訴、自我承受的分別占8.95%,51.39%,4.06%,6.16%,4.77%,25.37%。低年級、理工科專業的學生與高年級、文科專業的學生相比向父母尋求幫助的比例較高;在求助同學朋友方面,低年級、文科專業的學生比例較高; 在咨詢專業咨詢師、兼職咨詢師或者自我承受上,高年級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相比,高年級學生的比例較高,文科專業的學生求助專業咨詢師的比例較高,而理工科專業的學生自我承受的比例較高。
二.影響因素
通過此次對江蘇大學學生抽樣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不愿意或想去但沒去尋求專業心理咨詢的比例較高,其中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大學生對于心理問題持不重視的態度
由于相關知識薄弱,不了解心理疾病,當個體在遇到心理問題時,并沒有引起重視。只有在心理問題十分嚴重時,才會尋求幫助。
2.對尋求心理咨詢的矛盾心理和雙重標準
雖然大學生通過書本、網絡及高校開展相關的課程及講座等途徑對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支持有心理問題的同學、朋友進行心理咨詢,但對于自己有心理問題時拒絕看咨詢師或者心理醫生,覺得別人會認為自己不正常。
3.對心理咨詢存在掃帚星效應
掃帚星效應是心理學中暈輪效應的一種,是指評價者對于一個人多種特質的評價往往會受其某一低分特質的影響而普遍偏低。大學生對某些從事心理學相關職業的不良人員的消極評價,影響其對其他心理咨詢相關專業人員的肯定,導致部分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詢。
三.解決對策
1.政府方面
政府應加強調控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就業機制,幫助大學生解決就業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緩解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心理壓力。
2.學校方面
學校要繼續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獎勤助貸、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詢等工作,加強和完善校內心理咨詢體系的建設,拓寬大學生疏解心理壓力的渠道,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3.家庭方面
家長應該為大學生的成長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不施加給子女過大的壓力,相互尊重,并且家人要及時幫助子女疏解心理壓力,讓子女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家人支持。
4.個人方面
當代大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目標,避免給自己設定過高的期待,而給自身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要學會自我排解,緩解壓力,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難不能自己解決時,主動尋求朋友、老師和家人的支持和幫助,積極參加校方舉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和相關講座,加強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保持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鄭文曉.大學生心理健康情緒調節角度的考察[J]科技信息,2008(18):517-518.
[2]余秋梅.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3):180.
[3]趙倩.情緒調節的研究概述[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10.
[4]高連宏.當代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策略探析[J].濰坊學院學報,2017.17(3): 94-96.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大學2019年度大學生科研立項項目,項目編號:18C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