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
摘要:烏拉圭又稱烏拉圭東岸共和國,國土面積為176,215平方公里,擁有300多萬人口,目前人均GDP達到了一萬七千美元左右,由于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和諧,素有“南美小瑞士”的美譽。這為烏拉圭的教育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本篇論文大體從幾個時間角度來主要介紹在烏拉圭歷史上教育體系發生的幾次重大改革。其中重點為烏拉圭分別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發生的兩次教育變革。
關鍵詞:烏拉圭教育;教育體系;機構部門;教育改革;公共教育
一、殖民時期烏拉圭的教育狀況
當時的烏拉圭,政治經濟均,這些問題非常不利于本國早期的教育體系的發展。因此西班牙人承擔起了傳授知識的責任,他們通過傳教的方式讓本國人民接受教育并開辦了一些具有宗教性質的學校。殖民后期土生白人José Gervasio Artigas組成的政府首次提出了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從此烏拉圭教育開始具有濃厚的政治和道德色彩。
1815年,他下令分別在條件艱苦的Purificación營地和首都Montevideo建立國家學校(la Escuela de Patria)和第一人文學校(la Escuela de Primeras letras)目的是培養青年一代使其將來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1821年,在首都Montevideo建立了另一所學校——Lancasteriana學校(Escuela Lancasteriana), Dámaso Antonio Larra?agadana獲得民眾支持當選為Montevideo的市長。至于中等和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語法,拉丁文和哲學領域),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存在的。
二、獨立初期的教育
1825年烏拉圭政府宣布獨立,于是他們創建了一批學校并開始注重對教師教學水平的培養。1827年建立了第一所規范學校(la Primer Escuela Normal)并強調教師只有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才可進入學校教學。1829年領事法院(el Tribunal de Consulado)創辦了商業學校(la Escuela Mercantil)1833年。1849年共和國大學成立,這是拉美國家建立的第19所大學。1847年國防政府嘗試了一項新的舉措,他們創立了公共教育學院(el Instituto de Instrucción Pública)當然,這段時期在發展公共教育的同時,私立學校也逐漸興起,他們不僅在數量上占有一定優勢,在教學質量上也獲得了廣泛的關注,特別是滿足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需求。因此在首都Montevideo發展十分迅速。
三、José Pedro Varela和他的教學體制改革
自1825年拉美宣布獨立到20世紀60年代期間,各個國家一直處在持續戰爭的狀態,在這之中不乏外國軍隊的滲入,只在烏拉圭就發生了40多次反政府起義,這其中最著名的戰爭就是1839年到1852年的大戰爭,長達十年之久,造成數人傷亡。盡管現狀十分不容樂觀,烏拉圭政府還嘗試發展公共教育,但幾乎都遭遇了失敗。還有一些呼聲來自于可稱之為社會上最進步的階層——年輕的知識分子。他們中的一部分就是由José Pedro Varela領導的。
1869年他創立了公共教育同學會(la Sociedad de Amigos de la Educación Popular)極力倡導教育改革,并為其做了大量的宣傳活動。
1874年Varela出版了《人民的教育》(la educación del pueblo)。在此書中他提到針對改革教育幾個進步觀點。
兩年之后,也就是1876年Varela又出版了《學校法》(Legislación Escolar)。這兩本著作是當時烏拉圭教育的里程碑,Varela在書中闡述的思想逐漸被政府接受。
1876年,他宣布教育部門獨立,并實行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在1876年到1879年之間,這場改革不僅改變了全國腐朽的教育體制,甚至使烏拉圭強大起來。
1877年,公共教育總局(la Dirección General de Instrucción Pública)出臺了一項新的教育法——《共同教育法》。由公共教育總局領導和監管烏拉圭共和國的教育體制,Varela擔任教育總監(Inspector Nacional),在烏拉圭各個省會地區,也同樣建立了公共教育區域委員會(Comisión Departamental de Instrucción Pública)管理烏拉圭各個地區的教育。這就意味著烏拉圭將實行完全徹底的獨立自主的教育。此外,法律還規定,要建立一個具有強制性,免費的初等教育。但政府并未采取Varela提出的教育世俗化的觀點,而是規定所有的公共學校必須承擔教授孩子們天主教知識的義務,當然他們排除了那些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學生。
這兩年期間的改革頗具成效,不僅新興大批學校,學生的數量逐年增長。1877年,在烏拉圭各大學校中有17000個學生,到了1878年數量達到了19662,增長了16%。在一些農村的新興學校里,學生數量的增長由為顯著。
1879年10月24日,這位偉大的教育改革家Varela逝世,享年只有34歲。之后,教育改革繼續發展,Alfredo Vázquez Acevedo開創了中級教育,
Enriqueta Compte y Riqué創立了學前教育,改革一如Varela所期望的那樣擴展到全國各地。建立在免費性,義務性乃至世俗性基礎上的教育在烏拉圭社會文化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吸引了大批其他國家的移民前來接受教育。
20世紀這場偉大的教育改革無疑使烏拉圭的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Varela創建的法令成為了烏拉圭教育的基石,并在此后,烏拉圭所有的教育改革都是在他的理念之上進行修改和補充,可以說至此烏拉圭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共教育體系。
四、1995-2000年教育體制改革
在1995-2000年間烏拉圭實行了歷史上第二次重大教育改革,在Julio María Sanguinetti執政期間,國家教育行政機構部長Germán Rama推行了此次教育改革,被定為最具爭議的改革。改革的一些好的方面為烏拉圭今后的教育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沿用至今。改革另一些措施的實施,包括改革的目的和結果使反對呼聲加重。
改革主要集中在四個目的:1.鞏固教育平等。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考慮到了多種阻礙因素:缺乏教育資金,家庭中不和諧因素,長輩的受教育水平低下,解決這幾項問題是關鍵。2.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提高教學水平:普及學前教育;延長教學時間;建立新的教學管理體制;拓寬培養人才的領域3著重進行教師培養使其更加專業化4增強各個機構管理能力。
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一下幾點1.擴大學前教育,建立全日制學校。2.將中等教育的基礎階段普及化3.加強職業技術教育4.將教學課程擴展到多個領域5.完善教師教育在這一時期,改革最突出的一面就是建立了地區教師學校(los Centros Regionales de Profesores (CERP).)。根據1995年全國中學教師情況調查顯示,只有44.4%在首都教學的教師獲得了教師文憑,擁有專業教師學位。而國內總體還達不到19%。這就意味著從教師專門培訓機構畢業的教師少之又少。為了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著力加強對教師培養,創立了地區教育學校,并在全國各個地區開設。
五、改革成就和失敗原因
和二十世紀下半葉拉美其他國家教育改革思想(新自由主義)不同,烏拉圭的這場教育改革是建立在公共教育基礎上集權式的改革。一方面,不僅有利于社會一體化進程,還促進了教育公平。全國范圍內學生入學數量大幅增加,特別是學前教育獲得大力發展。中學教育獲得普及,教師教育培養得到廣泛重視。另一方面,改革的成果引起了多方的反對,至使改革失敗。事實上改革主要失敗的原因是,這個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教育體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被認為是異端。他即沒有積極的融入市場經濟體制當中,也沒有推動私立教育的興起,放寬各個機關部門的自主權,而是進一步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建立了一個完全公共的系統的教育體系。通過國家的協調控制的確對烏拉圭教育產生的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增加了財政支出。這項改革一開始是得到國家大力支持的。然而很快,許多舉措都激起了教師工會的不滿,甚至遭到政府內部的反對。并在2006年,改革的絕大部分關鍵點都被全面整改甚至取消。
參考文獻:
[1]Carre?o Rivero, Miryam.2010. El pensamiento pedagógico de José Pedro Varela y su decisiva influencia en la construcción del sistema educativo uruguayo.
[2]Varela, José Pedro.2014. A 140 a?os de la educación del pueblo: Aportes para la reflexión sobre la educación en el Uruguay.
[3]Lanzaro, J.2004. La reforma educativa en Uruguay 1995-2000 : virtudes y problemas de una iniciativa heterodoxa.
[4]Mancebo, M.E.1999. Las políticas educativas uruguayas en el contexto latinoamericano (1985-1994).
[5]賀雙榮,2005,《列國志,烏拉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胡森,2006,《教育大百科全書》海南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