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胡樂
摘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黨史、軍史和新中國史教學的主要承擔者,對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和打贏意識形態領域主動仗具有重要意義。在課程的末端落實環節——課堂教學中,不斷進行內容和方法創新,深入進行國家精神和愛國情懷的教育宣傳,成為當前的緊迫任務。
關鍵詞:英雄;先烈;中國故事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全社會都要形成歌頌英雄,宣傳英雄,熱愛英雄的良好風尚。體現出他深刻的英雄情懷和對英雄先烈的崇高敬意。另外,依法設烈士紀念日,國家公祭日,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這些無不體現出黨和國家對于英雄先烈的緬懷和紀念之情。同時,為應對愈演愈烈的對廣大青少年思想防線產生巨大沖擊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作為高校重點思政課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責無旁貸,且應利用自身豐厚的教學內容資源優勢,依托課堂教學,利用多維教學方式手段,發揮青年學員積極性,形成宣傳和弘揚英雄先鋒和民族精神的熱烈氛圍,強化青年學員主動擔當作為的責任意識,筑牢愛國、愛黨、愛軍、愛人民的優秀精神品質,使其自覺投身時代洪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為此,我們將主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依托課堂教學環節,打造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教學活動體系
首先,利用課程首次課,全面介紹和闡釋習總書記的歷史觀和英雄觀,突出近現代歷史學習將為弘揚正能量,抵御虛無主義,謳歌銘記英雄先烈、時代先鋒光輝事跡服務的思想,為整門課程的側重點和講授內容定調。
其次,運用演講比賽、戲劇排演、辯論會、故事會等多種形式,組織學員針對某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集中一段時間,進行明確主題的以教學班為單位的排演、練習活動,最后抽出一定的學時,在課堂教學環節向全班進行集中展示,并隨機抽取學員評委,現場亮分,評比出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小組,頒發獎杯和證書,激發學員榮譽感和自豪感,鼓勵更多學員投身參與到活動當中來,摔打錘煉。
最后,通過課前演講環節設置朗讀者、近代史名人堂、英雄薈、先鋒時刻等環節,充分發揮學員主觀能動性。學員通過構建資料收集,講稿撰寫,課件制作,登臺講授這一完整的介紹英雄先鋒人物事跡的實踐閉環,自身能進一步深刻認識和理解英雄先鋒的偉大功勛和高貴品格。同時,通過進行深入的自我學習和解讀,自身很容易實現和英雄先鋒的共鳴,達到情感的認同,然后通過向大家講授展示,影響和觸動教學班成員,使更多學員了解和崇敬英雄先鋒,產生良好的示范和輻射效應。
二、依托課程資源優勢,打造講好中國故事的英雄先鋒集群
(一)是依托清朝末期歷史,打造國家改革與近代化建設先驅集群。通過組織課前演講,課內討論交流,教員課堂講授的方式,強化學員對19世紀中后期中國近代化改革先驅的客觀認知。依托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組織學員學習晚清時期主動尋求國家改革和學習借鑒西方工業文明成果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以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運動改革先鋒事跡,摒棄這一集群人物所代表的階級和維護的對象,主要突出其為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和國家工業化基礎所做出的的杰出貢獻,強化全體學員的愛國主義思想與擔當精神。
(二)是依托舊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塑造民主革命先驅與愛國青年集群。強化學員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領導的民主革命的理解與認知。通過組織課前演講,課內討論交流,開展“我的1911”辛亥英烈故事會;通過學員角色扮演,還原1905年同盟會成立大會現場,依托具體鮮活的可參與性活動,將學員帶回那個風云激蕩、波橘云詭的激情年代,使學員更加深刻而直觀的感受以孫中山、黃興、徐錫麟、鄒容、陳天華、秋瑾、林覺民、喻培倫等為代表的英雄先烈們探索救國救民真理,暴力推翻封建專制體制,建立民主共和新國家的奮斗與犧牲,筑牢學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的家國情懷。
(三)是依托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構建黨和人民軍隊締造者、領導者的英雄集群。要求學員深刻把握自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到1927年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開啟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歷史階段,打牢學員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的中國共產黨締造者與革命軍隊創立者們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解與認知。通過組織課前國民大革命英烈事跡主題演講,開展“新時代、新青年”五四運動百年紀念演講大會;通過學員角色扮演,還原中共一大召開現場,開展《黃埔軍魂——黃埔軍校中的革命先鋒》專題授課,依托一系列發揮學員自身主觀能動的實踐活動,將學員帶回那個代表未來與希望,充滿青春力量的年代,使學員更加深刻而直觀的認識以李大釗、陳獨秀、張國燾、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等為代表的黨的締造者,和以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葉劍英、彭德懷、陳毅、張太雷、盧德銘、聶榮臻等為代表的革命軍隊的創立者,緬懷和銘記他們為探索真理,高舉革命旗幟,不畏艱險、不懼強敵,打倒列強除軍閥,堅決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偉大革命實踐與奮斗犧牲。
(四)是依托土地革命戰爭歷史,打造人民軍隊完成偉大戰略轉移——長征的英烈集群。要求學員深刻把握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到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思想指導下的第五次反圍剿慘重失敗,中央紅軍被迫走上戰略轉移道路的歷史,使學員深刻認識黨內錯誤思想對黨的早期領導和軍事指揮造成的重大損失。通過組織長征精神專題教學,長征英雄薈主題演講等活動,增強學員對英雄先烈的認同感與情感共鳴,使學員深刻感受這場從精神層面推動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軍事遠征,緬懷和銘記陳樹湘、余秋里、賀炳炎、方志敏、劉疇西、瞿秋白、董振堂、廖大珠、飛奪瀘定橋十三勇士等為代表的無數英烈為挽救中國革命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創造的偉大奇跡。
(五)是依托反抗日本殖民侵略戰爭歷史,打造中華民族偉大衛國戰爭英雄集群。要求學員深刻把握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段使中華民族遭遇前所未有亡國滅種深重危機的歷史,全面掌握為挽救民族危亡,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精誠團結、誓死抵抗、浴血犧牲的悲壯英雄事跡。通過組織開展抗戰家書故事會大型主題演講活動,組織教學班開展“真心英雄”——抗戰英雄事跡宣講活動,觀看《我的抗戰》、《國家記憶》等抗戰紀錄片資料,增強學員對抗戰英烈的認同感與情感共鳴,使學員深刻感受這場長達十四年為民族精神全面奠基的衛國戰爭,緬懷和銘記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左權、趙登禹、謝晉元、宋哲元、張自忠、戴安瀾、吉鴻昌等為代表的無數抗戰英烈為抵御外辱、挽救民族危亡付出的巨大犧牲和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重大貢獻。
小結
通過在課內實踐教學環節,充分發掘教學資源,打造講好中國故事活動體系,同時按照歷史階段,構建不同英雄先鋒集群,對樹立學員正確歷史觀、英雄觀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侵襲,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充滿家國情懷、英雄情懷與時代精神,更具積極的實踐價值與現實意義。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進一步調整總結,繼續將課內實踐教學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