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燦婷
摘要:近年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呈現逐漸從城市向農村蔓延聚集的態勢,農村同時承載著自身和城市轉嫁的污染,農村生活垃圾在日趨增加,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體系逐年完備,城市環境污染狀況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農村污染卻愈發嚴重,出現了不少垃圾圍村的現象。為此研究小組通過個案分析,探討生活垃圾處理的合作治理模式,為西部其他地區城鄉垃圾處理提供經驗。
關鍵詞:西部地區;城鄉生活垃圾;合作治理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包括農村環境的治理問題和打造美麗鄉村,體現了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已成為全國各級政府和全國人民的重要任務之一。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垃圾不斷增量,環境污染影響惡劣,那么如何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找到農村垃圾治理的合理路徑呢?本項目將對廣西的縣市進行抽樣調查,獲取數據,深入了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過程,對相關主體進行績效考評,探索多元主體之間如何能形成良好的關系網絡和溝通合作機制,使之有效的整合到政府環境治理系統之中,為西部地區其他地方的農村垃圾治理提供經驗借鑒。
二、國內外研究
(一)國內研究
國內關于農村垃圾城鄉一體化治理的研究主要有:
(1)基于城鄉環境二元分割的現實和城鄉統籌的制度機會,倡導多元農村垃圾治理機制。王曉毅認為,城市垃圾向農村轉移的環境不公,是造成農村垃圾問題的重要原因,實施農村垃圾城鄉一體化治理有其必然性。高海碩等提出,為了實現各類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農村垃圾應該分類收集、分類處理,因地制宜地組合選用垃圾處理處置技術。張強等在大力提倡農村垃圾分類收集、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和發展清潔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了“城鄉一體化”治理模式。魏佳容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分析了城鄉生活垃圾統籌治理的困境,并提出城鄉生活垃圾統籌治理的有效策略。
(2)將農村垃圾置于城鄉環境一體化治理、鄉村社會和農村傳統文化等具體的實踐場景加以分析,對農村垃圾城鄉一體化治理模式、過程和效果進行了適當反思。陳阿江反思了農村垃圾城鄉一體化治理模式,提出在“城鄉一體化”中堅持適度的“城鄉分治”策略。張玉林提出農村環境系統化傷害與碎片化治理的實踐命題,認為缺少農民的組織化參與的治理困境是導致農村環境問題無法解決的根源。夏循祥提出在借助國家治理的同時,農村垃圾文化邏輯及知識治理的本土化策略更為重要。
(二)國外研究
(1)生活垃圾基本概述的研究。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發展情況,這也導致他們在垃圾的治理思想、法制建設情況、制度完善情況等方面存在不同。 Justin StockdaLe(2012)針對美國墨西哥州的生活垃圾進行了詳細分析,在研究中尤其注重對農村處理生活垃圾的具體方式分析。Philip B.Shepherd(2011)對日本的生活垃圾處理情況進行了分析,主要是注重在生活垃圾治理概念和引導文獻的研究。
(2)生活垃圾處理的主體的研究。Debra Siniard Stinnett(2011)提出美國政府部門在處置農村生活垃圾承擔著最主要的責任,同時也強調農民的作用。Bai Renbi(2014)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強調社會私人部門在其中的作用,提出將生活垃圾外包的方法,把政府責任轉嫁。
三、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是對西部地區城鄉生活垃圾合作治理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采用了文獻收集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以及統計分析法研究方法進行資料收集。本研究最重要的文獻參考書籍就是《橫縣十年》。
四、案例分析
(一)現狀分析
1.基本情況
橫縣是廣西首個實現垃圾分類收集的縣城。橫縣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堆肥、不可堆肥和危險垃圾3種方式進行處理,并采用居民分類、環衛工人上門收集的方法,通過8年時間的探索以及實踐,找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的有效途徑,實現了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三化”處理目標,成為廣西首個實現垃圾分類收集的縣城。相關措施如下:一,對不按規定分類投放垃圾的住戶或單位,經多次指正仍不更改和不予配合的,實行暫停上門收集垃圾。二,對亂丟亂倒垃圾的住戶,按照環衛法規給予處罰。三,關于垃圾清理,會定期檢查,對清理不力者或亂堆亂丟垃圾者給予罰款。
2.垃圾分類模式
在實施之初,橫縣農村地區借鑒縣城的經驗,首先建設24個農村垃圾綜合處理示范村,通過示范點輻射帶動,形成“三級四類三統一”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三級四類”即農戶一級,按干、濕兩類垃圾分裝放兩個垃圾桶。經聯社一級,按廚余垃圾類、可燃燒類、可回收類、有毒有害類等四類進行第一次分類處置。廚余等可溶解類垃圾放入沼氣池降解;可燃燒類垃圾由村保潔員拉到村垃圾處理中心;可回收類有序疊放,達到一定數量及時運到廢舊回收點;危險垃圾如電池、過期藥品等,由村保潔員收集后送到垃圾池,達到一定數量后再由縣統一收集處理。村委一級,建立垃圾處理中心進行第二次四類垃圾分類。
“三統一”即采取統一收保潔費、統一收運垃圾、統一分類、集中燃燒的模式處理全村日常生活垃圾,實現垃圾“化整為零”。
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對此橫縣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在17個鄉鎮全部設立環衛站,統一掛牌,統一管理。各鄉鎮因地制宜,在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垃圾處理模式,從而對垃圾進行科學有效管理。
一是縣處理模式,即“村收—鎮運—縣處理”。對距離縣城20公里以內的鄉鎮所在地或周邊村屯,由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到鎮(村)生活垃圾收集點,然后由鎮(村)統一清運到鎮垃圾中轉站,再由鎮統一派車將垃圾清運至縣衛生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
二是鎮處理模式,即“村收—鎮運—鎮處理”。對距縣城20公里以上的鄉鎮,以村委(社區)或自然屯為單位,由保潔員到各戶進行統一收集,統一轉運到鄉鎮片區生活垃圾處理中心或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
三是村處理模式,即“戶收集—村轉運—村處理”。在村屯相對密集或距鎮區較遠的村屯,農戶自行將垃圾收集到垃圾桶,村保潔員定時定點上門收集轉運到本村垃圾焚燒爐、垃圾池,再進行簡易分類處理。
垃圾分類后,橫縣垃圾處理廠采用“敞開式抽氣堆肥法”,把堆肥垃圾加工成腐熟有機肥,讓群眾用于果蔬種植。不可堆肥垃圾中,把可回收利用部分賣給廢舊品回收站,有毒有害垃圾則由環衛站集中處理。
此外,橫縣還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云表鎮朝南村是蘑菇生產基地,村里引進工廠,將生產蘑菇的廢料、果蔬菜皮及畜禽糞便等加工成綠色有機肥循環利用,成為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典范。
(五)績效評估
(1)指標與權重
根據相關資料和內容,設計指標如下表。因橫縣垃圾治理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環節,每一個步驟、涉及的每一個主體研究小組認為都同等重要,故給予每個二級指標同等的權重。
(2)績效評分
根據績效指標,本次評分采取5個等級,1分—5分分別為非常差、差、及格、好、非常好。小組以橫縣作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對橫縣共發放了165份問卷,其中篩選有效問卷155份,有10份問卷未達到在橫縣居住3個月的條件視為廢卷。
對于專項資金投入的評分為4分,政府在垃圾治理的基礎設施投入上還是比較充足的,鎮上每家每戶門口安放有垃圾桶,在居住區域附近也有集中存放的大垃圾桶,對于鄉村則是一定距離安放大垃圾桶。對于政策制度完備性的評分為5分,關于橫縣城鄉生活垃圾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指導,對于每個環節的落實都有具體的條款指導。組織領導評分為5分,對于生活垃圾治理成效進行了定期檢查。在生活垃圾分類培訓上,44.52%的居民表示接受過培訓,55.48%的居民表示沒有接受過培訓,評分為3分,培訓普及率還有待加強。環境整潔度指標打分為5分,有87.1%的居民表示居住區域垃圾會有人員定期來清理,環境比較整潔。分類回收,對于分類回收的知識71.61%表示了解一些,另外僅有28.39%的居民表示會對自家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回收,故打分為3分。垃圾無害化處理指標評分為5分,橫縣對垃圾處理首先是進行整體分類,其次最主要的方式是進行焚燒,堆肥。公眾回應性指標評分為4分,總體上居民對于生活垃圾治理還是比較配合,但還是存在亂丟亂放的現象。對于居民滿意度來說,指標評分為4分,總體表示比較滿意。
(3)績效結果
綜合起來,總的評分為3.7分,橫縣城鄉生活垃圾治理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五、存在問題
1、農村環衛基礎設施簡陋
在此次的調研中我們發現,橫縣的垃圾桶、垃圾車等環保設施的數量基本能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一些設施的質量卻顯得過于簡陋。有些農村地區垃圾集中堆放點的垃圾桶就是平時裝水的水桶,沒有專門垃圾桶以及垃圾池。在平時生活垃圾沒有那么多的情況下設施的簡陋并沒有會很明顯,但在一些春節等節假日各家各戶的垃圾增加,垃圾集中點的水桶就難以滿足居民的需求。
2、對垃圾分類知識不太了解
由于受教育水平的不同,農村地區的群眾對垃圾分類的知識不太了解,僅是簡單的了解一點,但對于主動接受垃圾分類的知識的意愿,大多數群眾主動性比較強。縣城地區對生活垃圾分類知識了解程度也較淺。對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就是堆放到集中的地方,讓專人來處理,自身對生活垃圾并無過多的處理。
3、城鄉之間配合少
對于城鄉之間的合作較少,垃圾處理基本上是分區域、劃模塊處理,彼此之間的配合很少。就橫縣來說,一個人或者兩個人負責處理各村、各鎮街道的垃圾,收集完后直接運送焚燒廠。至于小區、學校的垃圾則外包出去,有小企業負責。但對于垃圾處理的關鍵技術,還是不太嫻熟。
六、建議
1、擴寬資金來源渠道,保證基礎設備設施的足夠投入
目前在生活垃圾治理過程中的資金投入主要是政府,雖然是合作治理模式,一些民間組織也會提供一定的配套資金,但是由于民間組織主要是提供培訓技術的支援,對于資金投入也不多。企業在項目中主要提供垃圾資源化的生產基地,而科研院校為項目提供所需要的專業技術支持。
因此政府需要拓寬資金的來源,僅靠政府的財政支出和民間組織的支持,難以維持垃圾治理過程中的資金投入。同時還應該對投入的資金進行科學的規劃,不僅要保證縣城等主要地區的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也要顧及農村地區的環保設施建設。
2、以多樣化形式對居民進行相關知識教育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雖然居民的環保意思較高,垃圾分類的知識也比較了解,但是大部分的居民對于當地垃圾治理的政策和措施都不了解。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政府、村委和學校的作用,以多樣化的形式對居民進行相關的政策宣傳,居民對于政策的了解有助于政府政策和措施的落實。
3、加強城鄉合作,主體配合
加強城鄉之間的協作,以城帶鄉,以鄉輔城,充分發揮城鄉結合的優勢。在發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農村等一些較落后的地區,另外,還要注重各個主體之間的配合,政府牽頭,企業出力,居民配合,共同營造環境美好的家園。
參考文獻:
[1]ZHANG Jun-li,LIU Li-ping.Countermeasures on improving the charge rules and long-acting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the treating residential domestic sewage and household garbage in rural Yunnan[J].Ecological Economy,2018,14(03):216-220.
[2]孫旭友.垃圾上移:農村垃圾城鄉一體化治理及其非預期后果——基于山東省P縣的調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123-129+168.
[3]蘭奎,鄭華.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城鄉互動機制論析——基于合作治理的研究視角[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29(06):33-35.
[4]薛峰.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 ?破解農村環衛工作難題[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4(09):51-53.
[5]王博勛.統籌城鄉,破解“垃圾圍城”[J].中國人大,2017(20):17-18.
基金項目:
創新創業項目編號:20191154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