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亮
摘要:2013年,關于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之后,云南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前哨。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國家話語權、推進橋頭堡戰略的大背景下,云南媒體在對外傳播中承擔著重要使命。本文基于“一帶一路”云南地區與周邊國家融媒體合作之背景,通過分析當前云南媒體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就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對外傳播策略提出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云南;融媒體;傳播策略
2013年,習主席在出訪南亞、東南亞國家時,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2017年,“絲路電視”(B&RTV)跨國聯網的正式啟動,與傳統紙媒期刊、電臺、網絡傳播的發展齊頭并進。云南作為“一帶一路”構想中的重要一環,是中國唯一可以同時從陸路上溝通東盟十國、南亞八國的省份。在此媒體融合、共同發展的背景下,云南獨特的地緣特征有利于媒體在對外交往中,不斷探索傳播新模式,加強國際間友好交流,助力橋頭堡戰略推進。
一、媒體合作開展現狀
1、傳播途徑多渠道
1.1報紙期刊宣傳
外宣刊物方面,有著由國務院新聞辦主管,云南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泰文《湄公河》、緬文《吉祥》、老撾文《占芭》和柬文《高棉》[1]等國家級刊物。此類刊物通過使用對象國語言,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正確的對外宣傳中國形象。避免了由于語言不通或境外媒體曲解導致的信任障礙。
報紙雜志方面,2008年,《云南信息報》作為首次系統采訪東盟10國的云南媒體,成功推出了“東盟新聞版”專欄。并于2010年在泰國曼谷成立辦事處。同年,中國新聞社云南分社出版全英文時政類刊物《橋時代——中國新聞周刊南亞版》(《LINKTIMES》)[李曉霞:《云南與周邊國家媒體聯合協作的問題與可能性》,《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除此之外,云南媒體還與緬甸、柬埔寨、老撾、泰國、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印度等7個南亞、東南亞國家主流媒體合作,共同發行了《中國?云南》新聞專刊。通過共建共享信息發布平臺,進而影響對象國媒體和主流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傳統紙媒受眾日趨減少,期刊報紙行業也突破固有思維,與時俱進,利用手機客戶端,積極搭建APP傳播新平臺。2014年,西南地區第一家少數民族文報《西雙版納報》[2]手機客戶端的上線,成為傳統紙媒轉型的先驅。
1.2廣播電視項目合作
廣播節目方面,云南廣播電臺8套節目中,民族廣播頻率和國際廣播頻率在“一帶一路”廣播傳媒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中,民族廣播頻率采用短波SW7210kHz,通過德傣、西傣、傈僳、景頗、拉祜5種民族語言面向邊境各國進行新聞傳播。國際頻率“香格里拉之聲”則采用短波SW6035kHz,使用漢語、越南語雙語種播出,節目覆蓋以泰國曼谷、越南河內為中心的南亞、東南亞7個國家和整個中南半島。云南地區通過少數民族語言和鄰國外語進行新聞傳播,有著淵源的歷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人文交流、經貿往來搭建了有效平臺。
電視節目方面,2014年,中國、緬甸兩國共同推出了電視劇《舞樂傳奇》。同年,云南省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也在老撾、柬埔寨金邊地區及緬甸北部地區落地。通過這一渠道,近年來中國多部優秀電視劇在海外播出,受到該地區一致好評。2015年,云南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與柬埔寨、老撾、泰國的主流電視臺及多家東南亞地區影視機構、播出平臺簽署了《南絲路影視聯盟》[3]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深化了云南與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影視合作。
信號基站建設方面,自2010年起,云南廣播電視傳媒集團、云南無線數字電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已成功在柬埔寨、老撾地區完成無線數字電視(DTMB)項目建設。尼泊爾及其他南亞、東南亞國家的DTMB工程覆蓋也正在實施。在上述諸國開展的廣播電視有線、無線衛星融合服務項目,使云南媒體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1.3推進新媒體網絡平臺建設
除了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傳統外宣網站外,隨著云南地區與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合作日益密切,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官方網站落成。該網站旨在定期向公眾公布瀾湄合作新項目進展,并開設了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相關的專題欄目。為信息公開透明,實現雙方互信提供良好平臺。
“云橋網”作為云南面向南亞、東南亞地區綜合信息服務的另一重要網站,自2016年起,完成了由單一信息公布向多元的信息服務與對外交流平臺的轉變。并利用新媒體優勢,建立兩微一端[4]新模式,網站建設、APP推廣、線下活動全方位發展。
2、媒體人才交往交流
隨著云南地區與“一帶一路”周邊國家交往日益加深,雙方媒體人才的交流也日益密切。自2013年起,舉辦相關媒體人才交流活動成為一種常態。例如,2013年開始舉辦的“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五國媒體定期互訪活動”。2017年“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媒體峰會”[5]。定期邀請國內外新聞主管部門官員和記者參加互訪活動,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媒體和信息合作水平,建立更加穩固互信的交流合作機制。
二、對外傳播中面臨的挑戰
云南雖然有著顯著的地緣優勢,但云南媒體與周邊國家媒體的實質性合作卻不到十年的時間。且雙方合作的推動力主要源自于上層主流媒體驅動,外宣思維占據了主導地位,民間的、自發性合作較少,市場資源配置力度還尚顯不足。這一問題是由南亞、東南亞國家以及云南地區自身發展現狀共同決定的。
從外部環境來說,首先,南亞、東南亞地區國家眾多,各國政體、國情不同,且該地區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區域,官方語言多樣。這導致了各國文化迥異、媒體生態呈現復雜化。
其次,南亞、東南亞地區國家雖然脫離了西方國家的殖民統治,但長期以來仍然受到西方各國媒體影響,在新聞主題、新聞用語、新聞語境及新聞框架選擇上出現議程同化的現象。例如,泰國的媒體受西方國家影響較久,傳媒體制與西方接軌。印度作為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的成員,英文媒體受眾不僅數量龐大,同時也是受眾人群中大多為印度社會最具政治話語權的人群。“關于中國的最有代表性的觀點均出自英文主流報刊和新聞門戶網站的言論版以及電視臺的辯論節目”[6]。
再次,南亞、東南亞國家媒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與云南地區互動交流程度不一。其中發展較好、互動程度較高的國家,如越南。該國自1999年新聞法的修訂,加強了國家對新聞媒體的管理。新聞法的改革為媒體今后開展多元的交流合作奠定基礎。與之相反,在緬甸,報紙(日報)均為官方出版,全國性日報有緬甸之光(MyanmarAhlin)、鏡報(Kyamon)、英文版報紙NewLight of Myanmar[2]三種,官方對新聞內容采取較為嚴格的審查制度。且嚴格控制民營媒體的職業資格,僅允許其出版周報與雜志。這就決定了云南在同南亞、東南亞地區國家媒體開展合作時,需根據不同的目標國家,制定不同的方針政策。
從內部發展現狀來說,首先,云南地區在對外宣傳中,仍以主流媒體為主。對外傳播的內容單調,主要側重點是云南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文化習俗等表面報道,議題陳舊,缺乏創新意識。此類報道雖能使南亞、東南亞各國受眾迅速形成對云南的認知印象。但頻繁、過度的使用同一主題,易導致受眾審美疲勞,甚至產生反感或抵觸情緒。
其次,融媒體發展起步較晚,地區間發展呈現不均態勢。2018年,習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7]與此同時,中宣部啟動了600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項目,該項目預計到2020年底完成全國覆蓋。截止2019年3月,云南地區已成功實現了由云報集團與芒市共建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省內試點項目。但就全省融媒體開展程度而言,存在著縣級滯后于市級,縣、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第三,全能型媒體人才較為缺乏。跨國媒體合作過程中,媒體人在面對不同地緣環境、宗教背景及政治民族差異而導致的溝通困難時,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云南地區媒體人在完成傳統基礎業務學習的前提下,還需提高自身的外語水平,以及注重提升自身的傳播技巧,理解、考慮受眾國媒體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的不同。增強各國媒體間的互信。
三、未來云南與各國開展媒體合作策略分析
在“一帶一路”合作背景下,云南與沿線相關國家開展媒體合作,是新形勢下邊疆地區融媒體改革的一大機遇。既有利于積累與國際媒體合作的經驗,又有利于增強該地區媒介的影響力。但不可忽視的是,這同時也是一大挑戰。云南如何從自身實際出發,發揮地緣和民俗文化相近的優勢,做到內外兼顧的同時,不忘省、市、縣(區)三級聯動協調發展。
從內部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說:一、增強創新意識,對外傳播精準化。融媒體的創新化,包括報道議題的創新和媒體模式的創新。“一帶一路”下的對外傳播不再是單純的國家形象構建,更是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的合作協調。報道議題方面應向有關云南經濟、文化、民族心理方面的議題傾斜。媒體模式方面,可基于不同用戶人群,建立智能“媒資庫”,并使用“互聯網”思維,結合VR、AI等新型科技,增強傳播立體化。二、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完善融媒體結構。縣(區)級融媒體中心作為整個融媒體網絡的神經末梢,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卻最關鍵的一個部分。縣(區)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面臨著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等諸多問題。省市級單位可利用自身技術平臺,實現縣(區)級融媒體供稿、省市級融媒體對外傳播的良性循環路線,加強縣(區)級與省、市級融媒體合作。除此之外,還可利用自身資源優勢,采取幫扶措施,為縣(區)級單位引進人力、物力,助力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三、重視人才培養,建立媒體人才聯合培養制度。建立云南地區高校、國家培訓部門與融媒體中心人才聯合培養制度,為各級融媒體中心定向輸送外語精通、主業對口的復合型人才。并組織專家學者編纂相關教程,定期為在職媒體人提供培訓,提供南亞、東南亞各國一手資料。除此之外,還可設立相關基金,輸送選拔優秀人才到指定國家進行培養,使之對對象國社會經濟、文化習俗和媒體發展情況更為深入的了解。
從外部環境狀況來說,一、認清角色定位,建立、完善相關媒體合作制度。明確云南媒體在對外傳播戰略中扮演的角色是與周邊各國建立相關合作制度的前提。云南媒體可依托全國資源,與廣西、新疆等同樣具有對外傳播需求的省份積極合作,爭取扮演好輻射南亞、東南亞地區的中心角色。在此基礎上,建立常態化的媒體溝通制度,定期舉辦媒體高層研討會,建立媒體合作聯席會議制度。與此同時,建立新聞采編合作制度,與各成員國合作,變“單點作戰”為“集團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二、深化民間交流,多維打造融媒體傳播渠道。雖然,實現數據庫共享,建立相關智庫,保障傳播內容的“質”,是官方主流媒體主導合作下的重中之重。但是,從全局出發,除官方領域外,深化民間層面的溝通與交流也不容忽視。民間層面的交流合作具有門檻低、大眾參與性強的特性,是增強中國在海外市場影響力,提升當地民眾好感度的重要途徑。民間層面與官方領域的多維發展,為今后云南地區與南亞、東南亞各國可持續交流合作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林、李曉霞.“一帶一路”戰略與云南媒體國際傳播力建設[J].思想戰線,2015(3).
[2]李曉霞.云南與周邊國家媒體聯合協作的問題與可能性[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3).
[3]李建文.融入“一帶一路”國家傳播體系提升云南對外傳播能力[J].中國廣播,2018(1).
[4]陸月玲.云橋網改版上線構建輻射周邊的新媒體傳播平臺[R].新華網云南頻道,2016,5(21).
[5]2017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媒體峰會[R].人民網,2017,12(20).
[6]唐璐.印度主流英文媒體報道與公眾輿論對華認知[J].南亞研究,2010(1).
[7]人民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全面啟動》,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922/c40606-30308803.html,2018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