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娟
摘要:移民殖民主義的目的是用新的定居者來取代被殖民領土上原有的人口,以色列移民巴勒斯坦并建立排他性猶太國家的過程符合移民殖民主義的特征。在該研究視角下,巴以沖突主要表現在移民和定居點建設、領土占領、種族清洗、在新的領土上降低對巴勒斯坦人的依賴、對巴勒斯坦人的隔離與歧視。促進巴以和平的一個方式就是“去殖民化”,其中最主要的是以色列撤出被占領土,否則兩國方案無法實現。
關鍵詞:移民殖民主義;以色列;巴勒斯坦;巴以沖突
巴以沖突持續了幾十年,影響著中東的和平與安全,是世界上最有爭議的沖突之一。以色列學者曾說過:“以色列是由猶太移民的殖民運動建立起來的。”[2]本文將根據移民殖民主義視角,分析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沖突的根源和表現。
一、移民殖民主義
移民殖民主義是殖民主義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用新的定居者社會來取代被殖民領土上原有的人口。殖民過程通過多種手段實施,從暴力減少以前的居民,到更微妙的法律手段,如在殖民框架內同化或承認土著身份。[2]在政治上,它側重于特別有彈性的統治形式,為那些在海外領土上建立了新家園的定居者的利益服務。面對土著人民對其征服的抵抗,定居者社會在歷史上一直受到持續不斷的沖突的影響。
二、猶太人移民殖民巴勒斯坦的淵源
(一)歷史淵源
歷史上,巴勒斯坦曾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共同居住地。公元前 11 世紀,猶太人的祖先希伯萊人在這里建立起強大的希伯萊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到了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1517年以來巴勒斯坦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此外,圣經《舊約》中說,巴勒斯坦是上帝與亞伯拉罕約定的許給猶太人的土地,即使猶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但在末日來臨時,他們會返回巴勒斯坦。
(二)猶太復國主義
猶太復國主義是在19世紀后期在歐洲發展起來的為建立一個猶太國家而行動的政治運動。猶太復國主義認為,只有在巴勒斯坦才能實現猶太教的教義,猶太人有權復返幾千年前“故國”。1897年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瑞士召開,會議通過了《巴塞爾綱領》,正式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家。
(三)與歐洲相似的法律、民主
歐洲移民社會制定的法律與西方的法律具有高度相似性,猶太復國主義的基礎是整個歐洲民族主義的相互矛盾的拉力,一方面是對自決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是通過殖民其他被認為不如歐洲人的國家而進行擴張的外在要求。猶太復國主義建立在對某一特定民族的自決和主權的歷史命運的信念之上,充滿了彌賽亞主義的傳統,一種相信猶太人的歷史命運是從流散的世界各地回到錫安的信念。
三、移民殖民主義視角下巴以沖突的表現
沃爾夫認為,定居者對主權的主張構成了 “一種消除邏輯”,移民殖民主義是建立在試圖取代土著民族的基礎上的。
隨著殖民地的建立,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分裂和種族隔離的狀態變得更加嚴重。因為在獲得權力和安全的同時,移民社會并沒有獲得信心,于是逐步加強其防御性的心理和體制。他們以安全與發展的名義,制定嚴苛的法律限制殖民地人民的權利。
(一)移民與定居點建設
19 世紀末猶太人建立首批定居點,他們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當時雙方還能和平相處。1917年《貝爾福宣言》發表后,有5.7萬猶太人遷移過來,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從10%增加到16%。20世紀20年代開始,猶太人逐漸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開展合作定居點,為以色列的建立提供了物質經濟和人口基礎。1934年至1948年間,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逃離納粹占領的領土來到巴勒斯坦。
定居點問題是巴以沖突持續不斷的原因之一,也是阻礙巴以和談的一大障礙。猶太人定居點”特指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后,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的加沙地帶建立的定居點。以色列近年來不斷通過有關定居點的法案使被占領土“國有化”,蠶食巴勒斯坦人的領土。
(二)戰爭與領土占領
從定居者的殖民運動角度,對土地的控制是一場與土著居民的零和競爭,控制最大土地量驅動著猶太人的活動。聯合國第181號決議使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領土劃分中占據優勢,猶太人人口僅占1/3,卻得到了57%的沿海土地,土壤肥沃,淡水資源充足。
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第一天爆發了第一次阿以戰爭,以色列占領了聯合國劃給巴勒斯坦的大片土地,其領土比分治時擴大了6200萬平方公里。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后,聯合國向以色列提供了“在紅海通過蒂朗海峽和運河”的航運權。1967年,爆發了第三次阿以戰爭,以色列占領了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等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73阿以間爆發贖罪日戰爭后,以色列依然占據著絕大部分土地。1980年,通過耶路撒冷法,以色列宣稱耶路撒冷是自己“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
(三)種族清洗(驅逐人口、毀滅村莊)
猶太人在占領領土的同時,還伴隨著種族清洗,數十萬巴勒斯坦居民被驅逐,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定居者占主導地位的國家。1948年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隨之而來的阿以戰爭導致大約70萬巴勒斯坦人逃離或被逐出家園。為盡可能多地趕走巴勒斯坦原住民并建立一個排他性的定居者殖民地,以色列轟炸和系統性摧毀數百個巴勒斯坦村鎮。
以1948年為代表的種族清洗在幾個方面對以色列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并解釋了以色列特殊的種族分層格局,他們徹底重塑了土著和移民的問題。首先,通過消除大部分的土著人口,它確保了猶太人作為無可爭議的多數在社會中獲得了主導地位。其次,通過將國內巴勒斯坦人的比例降至所有以色列人的15-20%,這鞏固了他們作為少數民族的地位。最后,通過清空阿拉伯人口,它既創造了安置新移民所需的空間,也創造了大量人口填補由此產生的地理和社會空白的必要性。
(四)猶太人在新的領土上降低對巴勒斯坦人的依賴
自二十世紀初以來,巴勒斯坦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定居項目開始建立一個不斷擴大的排外區,對土地和對勞動力的征服旨在把阿拉伯工人從猶太人的土地上趕走,并降低對巴勒斯坦農產品的依賴,該行動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猶太人能夠控制自己事務的社會。
在1882年至1904年的第一次移民浪潮,定居者廣泛利用當地的阿拉伯勞工,這限制了潛在猶太工人的就業機會,因此不利于大規模移民和定居。到二十世紀第二個十年,新的定居方式的基礎是為猶太移民保留工作,這導致了更便宜和更有生產力的阿拉伯工人被驅逐。
猶太機構還引入了一種批量支付的猶太勞工制度。工程處或猶太勞工組織向猶太勞工提供節省勞力的設備,由他們支付基本建設費用。因此,他們可以用更少的勞動力做更多的工作,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阿拉伯工人流離失所,他們的位置被猶太人占據。
1933年開始的資本和移民的大量涌入創造了建筑行業的繁榮,把猶太工人從所有低收入的行業中吸引了出來,但猶太人被積極鼓勵回歸到低收入的行業中,將猶太勞工引入新的職業,同時盡可能保留現有的所有職位,保證各類工作不能被“低價”的巴勒斯坦人占據。
(五)隔離與歧視(分裂和瓦解巴勒斯坦人的社會身份)
從移民殖民主義看,以色列一開始就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來鎮壓、邊緣化和遣散巴勒斯坦人。自建國一直持續到1966年以色列成立一個專門軍事組織控制巴勒斯坦社區,巴勒斯坦人集中的地區被宣布為軍事區,并設有軍事檢查站,有時實行宵禁,以防止巴勒斯坦人進行社交、互相訪問或舉行活動和會議。這嚴重限制了巴勒斯坦人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
以色列還控制教育領域,分別為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建立了獨立的教育系統,一直壓制巴勒斯坦民族歷史和身份,傳播對伊斯蘭教和伊斯蘭世界不利的知識。同時促進猶太復國主義版本的歷史,強調猶太教的非常正面的形象。
以色列還制定了一些政策分化巴勒斯坦人。留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變成了各種缺乏民族特性團體的成員。在國家身份證上,他們被確定為一個或另一個信仰的少數民族:基督教、穆斯林和德魯士。其目的不僅是分而治之,而且是要把它們與巴勒斯坦社區和整個阿拉伯人民這個更大的世界割裂開來。當猶太人被歸類為民族國家時,巴勒斯坦人被定義為“以色列阿拉伯人”,一個使他們完全不屬于其中任何一個的范疇。此外,從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村莊內沖突的態度可以看出,以色列政府鼓勵巴勒斯坦內部分裂,繼續壓制巴勒斯坦的集體認同,任由沖突演變成暴力。
四、結語
對以色列人或世界各地支持以色列的人來說,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定居和建國是一種歷史的回歸,而不是殖民征服的行為。從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角度來看,他們被猶太人殖民和壓迫。問題不在于猶太人的移民和定居,而在于這些進程發生的整個政治框架是以建立猶太人的國家為目標,猶太復國主義從所有其他移民點中挑出了巴勒斯坦。猶太人去那里不是為了融入當地社會,不是為了在現有的人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條件,相反,它們成為了一個以國家本身為終極目標的運動的一部分。對巴勒斯坦領土的不斷蠶食使得無數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不承認難民回歸巴勒斯坦的權利更使難民處境艱難,而成為以色列公民的巴勒斯坦人也無法得到真正的平等與自由。
從1967年第三次阿以戰爭以來,以色列在占領的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地區不斷建立定居點,巴勒斯坦領土支離破碎,這使得實行兩國方案促成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幾乎不可能實現。因此,從移民殖民主義視角來看,實現巴以和平的一個方式就是以色列的“去殖民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色列撤出自1967年以來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土,將兩國方案的原則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韓娟紅,《第三次中東戰爭前以色列的移民政策研究》,西北大學,2017.
[2]維基百科.